基本介紹
- 本名:蓋嘉運
- 所處時代:唐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生平事跡,抗擊突騎施,受到彈劾,一敗塗地,文獻記載,資治通鑑,論蓋嘉運疏,相關詩詞,
生平事跡
抗擊突騎施
由於兩《唐書》均未給蓋嘉運立傳,所以他早年的事跡無法知曉。蓋嘉運最早出現在史書時是在開元(713—741年)中期,當時已官至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奇台西北)。北庭都護府設定於武后長安二年(702年),統轄西突厥十姓部落諸羈縻府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設北庭伊西節度使,由北庭都護兼領,統瀚海、天山(駐西州)、伊吾三軍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當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熱海以東)、 處木昆等部落。庭州(治金滿,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軍衙外,還有佛寺道觀、貿販市場等。所以庭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蓋嘉運鑒於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牆年久失修,一旦 戰爭爆發,庭州很難堅守。於是他在北庭都護府城內置瀚海軍,並對城牆重加修築,完善工事。常備守軍 也達到了12000人,馬4200匹。經過這次整修,庭州的防禦能力大為提高,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占。
自開元十四年(726年)以後,由於安西都護府在處理同突騎施汗國的關係時妄自尊大,加之蘇祿可汗的恃勇逞強,使雙方關係發生破裂,西域地區再次陷入戰爭狀態。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十月,突騎施軍侵擾北庭及安西的拔換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蘇)。蓋嘉運於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擊,於二十六日,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由於突騎施汗國對外不斷征戰,使國力日益衰弱,國家內部的矛盾鬥爭也在不斷加劇。由於蘇祿可汗在晚年“愁窶不聊,故鹵獲稍留不分,下始貳矣”(《新唐書·突厥傳下》)。因此,汗國內部導致分裂,逐漸形成黃、白二姓部落。國人以娑葛部為黃姓,以蘇祿部為黑姓。黑姓中又以酋長莫賀達乾和都摩度(又稱都摩支)兩部最為強大。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賀達乾和都摩度率兩部兵馬夜襲蘇祿,蘇祿兵敗被殺。但時隔不久,兩部酋長又因汗位繼承問題發生離異。莫賀達乾立爾微特勒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蘇祿之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雙方互相攻戰。莫賀達幹部抵擋不住都摩度部的進攻, 便遣使向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求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三月,蓋嘉運獻俘長安。唐玄宗在御花萼樓設宴款待了蓋嘉運,隨後將吐火仙可汗赦而不罪,又任為左金吾衛員外大將軍、修義王。又擢莫賀達乾為右驍衛大將軍,冊封石國王莫賀咄吐屯為順義王,加拜史國王斯謹提為特進。不久,蓋嘉運奏請冊立阿史那懷道之子阿史那昕為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之妻為交河公主。唐玄宗接受了蓋嘉運的奏請。
受到彈劾
唐玄宗看過奏疏,這才催促蓋嘉運去赴任。蓋嘉運到任後,為了討好唐玄宗,蓋嘉運將著名的《甘州大曲》(《伊州曲》)獻給唐玄宗。唐玄宗酷愛音樂,看後拍案叫絕,立命進入教坊演出,從此盛行於宮廷,後來《甘州大曲》又在長安的歌舞伎館、茶樓酒肆中廣為流傳,以至傳到了日本。著名的詞牌《八聲甘州》,原來本是《甘州大曲》中的一個樂段。蓋嘉運在任期間,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思防務。“恃托中貴,公為非法,兼偽敘功勞”(《舊唐書·韋恆列傳》)結果遭到隴右道河西黜陟使韋恆彈劾。
一敗塗地
蓋嘉運的胡作非為,終於釀成了大禍。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動40萬大軍,西入長寧橋,經河源軍所(今青海西寧),向安西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但被渾崖峰騎將臧希液所率5000唐軍擊敗。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調集兵馬,攻陷了廓州達化縣(今青海貴德東),盡殺城內軍民。隨後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發起進攻。石堡城本是易守難攻之地,但由於蓋嘉運放鬆了警惕,結果輕易地就被吐蕃軍攻占。蓋嘉運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軍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戰略要點,。
文獻記載
資治通鑑
開元二十七年秋七月辛丑,熒惑犯南斗。北庭都護蓋嘉運以輕騎襲破突騎施於碎葉城,殺蘇祿,威震西陲。八月,吐蕃寇白草、安人等。甲申,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餘十哲皆為侯,夾坐。後嗣褒聖侯改封為文宣公。九月,皇太子改名紹。汴州刺史齊浣請開汴河下流,自虹縣至淮陰北合於淮,逾時而功畢。因棄沙壅舊路,行者弊之,尋而新河之水勢淙急,遂填塞矣。前刑部尚書致仕崔隱甫卒。冬十月,將改作明堂。偽言官取小兒埋於明堂之下,以為厭勝。村野童兒藏於山谷,都城騷然,鹹言兵至。上惡之,遣主客郎中王佶往東都及諸州宣慰百姓,久之定。冬十月,毀東都明堂之上層,改拆下層為乾元殿。戊戌,幸溫泉宮。辛丑,至自溫泉宮。十二月,東都副留守、太子賓客崔沔卒。以益州司馬章仇兼瓊權劍南節度等使。是歲,蓋嘉運大破突騎施之眾,擒其王吐火仙,送於京師。
《資治通鑑》的卷二百十四也有關於蓋嘉運的記載
論蓋嘉運疏
伏見藎嘉運立功破賊,更委兩軍,以勇果之才,承戰勝之勢,吐蕃小丑,不足殲夷。然臣近日與其同班,觀其舉措,精勁勇烈,誠則有餘,言氣矜誇,恐難成事。莫敖狃於蒲騷之役,舉趾稍高,《春秋》書之,以為懲戒,恐其有驕敵之色。臣竊憂之,入秋防邊,日月稍逼,接對人吏,須識其宜。今將撫邊軍,未言發日,若臨事始去,人吏未識,雖決在一時,恐將非制勝萬全之道。況兵未訓練,不知禮法,人未懷惠,士未同心,求其忘性命於一時,憚嚴刑於少頃,縱威逼而進,因而立功,恐非師出以律久長之義。又萬人性命,決在將軍,不得已而行之,鑿凶門而即路。今酣宴朝夕,優渥有餘,亦恐非愛人憂國之意,不可不察。若不可回換,即望速遣進途,仍乞聖恩勖以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