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縣蘇維埃政府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蒼溪縣蘇維埃政府遺址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
- 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時間:1983年4月8日
遺址簡介,遺址現狀,紅色歷史,地圖信息,
遺址簡介
川陝省蒼溪縣蘇維埃政府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城東北70千米的文昌鎮場街上 (今文昌區供銷社處)。1933年7月川陝省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從運山壩遷此處。同年秋,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進入文昌場後住於此。縣蘇維埃下設土地、糧食、勞工、財政、文化、內務6個委員會,還設保衛局、交通局、經濟處、革命法庭和軍區指揮部,領導區和鄉、村蘇維埃開展工作。
1983年4月8日,蒼溪縣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川陝省蒼溪縣蘇維埃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現狀
蒼溪縣蘇維埃政府所在院落為穿斗木結構平房,共12間。現院落面貌依舊,保存完好。青瓦、木架,木板壁、木格窗,雙扇大木門,青石小天井,處處質樸典雅。與四合院一牆之隔,有一棵桂花樹,徐向前的“坐騎”就常拴在這棵樹下。桂花樹雖久經滄桑,但數十年後仍花繁葉茂。後來老百姓給它起名“紅軍樹”。學校常把中小學生集合在這裡,請來老紅軍在“紅軍樹”下給他們講紅軍的故事,講徐向前轉戰文昌的故事,讓後人把故事保存在他們的記憶里。
紅色歷史
1932年12月中旬,徐向前等同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轉戰到川陝邊境,趁四川軍閥亂戰,川北地方防務空虛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由陝南開進川北。12月25日,紅十一師先頭部隊解放了通江城。相繼成立了川陝省委和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開闢了以通、南、巴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經過對敵多次激戰,於1933年6月29日,紅十一師(後改為三十軍)一個團開進我縣白山,直取石馬、文昌、岳東、白廟。敵聞風而逃。在白廟石口岩,妄圖阻擊紅軍前進,經一天激戰,敵被擊潰,十一師一部乘勝追擊,又解放了四巒寨,王渡、元壩一帶地方。直到宋江東岸,與敵對峙。與旺蒼相連的橋溪、田菜、喻家嘴一帶也宣告解放。另一路,紅七十三師一部(後改為三十一軍)在占領旺蒼壩後,旺蒼到新觀分兩路進軍,一路指向玄壇廟,七星廟;一路向雍河、龍王、三川挺進。在開進新觀苟鷹寨時擊潰惡霸陶子征、劉剛的“民團”。進攻玄壇廟、七星廟的一路,在兩河擊潰地主侯志福的火槍隊,紅軍在三川勝利會師。會師前幾天(6月23日)中共川陝省第二次黨代會於通江新場壩召開。會後,省委機關遷至巴中,新成立了蒼溪、儀隴,長池等七個縣委,羅旭初同志任中共蒼溪縣委第一任書記。
9月8日,蒼溪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文昌召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蒼溪縣蘇維埃政府設在今文昌供銷社會議室小院內,中共蒼溪縣委設在今文昌鎮綜合文化站內),同時設立總保衛局。縣蘇維埃政府,領導赤區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擴大紅軍,建立地方武裝、少先隊、童子團。又在各區、鄉集中糧食支援紅軍,建立工會、農會、婦女會,開辦工余學校,列寧國小,並開展肅清反革命、禁菸等運動。在文昌、龍山、石馬、東溪、岳東、白廟、三川、新觀等地設區蘇維埃政權,全縣普遍建立了鄉、村蘇維埃政權。從此,宋江以東的高坡、東溪、文昌、龍山、岐評、白廟一帶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插江兩岸的龍王、三川、喚馬、石馬、五龍、伏公等地因與敵戰區接壤,成為赤白拉鋸的游擊區。1934年3月,敵人發起“六路圍剿”,紅軍和蒼溪縣蘇維埃政府機構人員全部從文昌經龍山撤出蒼溪。9月,紅軍反擊,在黃貓埡大勝後,經高坡、岳東、歧評、元壩直搗縣城,9月22日蒼溪縣城解放,這時,蒼溪縣蘇維埃遷至老觀(現屬閬中)。
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在文昌期間,領導蒼溪人民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給敵人沉痛打擊。紅軍北上後,在蒼溪這塊土地上,敵人進行了絕滅人性的大屠殺和鎮壓,蒼溪人民並沒有被嚇倒,在那白色恐怖的夜裡英勇頑強地同敵人進行鬥爭,一直盼到紅軍再回來,如今作為革命根據地的蒼溪人民,不能不把文昌宮這個革命政權的所在地,為最有意義的革命遺址來保護它。
地圖信息
地址:馬桑衛生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