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蒲灣村由小蒲灣、大蒲灣、長地爿、天打岩、小茶灣、樂家塘、大茶灣、墩頭8個自然村組成。古時為山灣海塗,塗上長滿蒲草,村由此得名。村民大多在清初從河南、寧波鎮海、姜山等地移入,最早遷來居民至今約300餘年歷史。
50年代初屬定海縣舵岙鄉。1953年屬普陀縣蒲灣鄉。1956年為蒲灣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蒲灣生產大隊。1984年改設蒲灣村,屬沈家門鎮。村南是全國著名的沈家門漁港。杭州至沈家門的329國道貫穿全境。境內有市、區屬企事業單位50餘家。1992年,全村653戶、1233人。村民以方、陳、施、朱、張、梅、莊、郭等姓為主。
據傳,清初王、劉、李、張等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因此地有灣,蒲草茂盛,故名蒲灣。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城》稱蒲灣。該村現有居民222戶,人口756人,以張姓、劉姓居民較多,李姓、王姓居民較少。
蒲灣村地處丘嶺,農漁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
沿海灘涂資源豐富,有民眾漁港一處,村民主要從事海產品養殖和抗風浪網箱養魚。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29.01萬元。農民人均純上入5837元。
蔬菜基地
蒲灣人沿山居住。古時山下系海塗,清時在海塗上先後築起茶灣塘、大茶灣塘、小茶灣塘和墩頭塘,耕地面積不斷擴展,從此向南分里塘畈、中塘畈、外塘畈,民國時期土地面積800餘畝。1955年時,有水稻田736畝,山地392畝,平均每人土地1.5畝。1958年始,為滿足沈家門鎮上居民吃菜,部分水稻田改種蔬菜。至1964年有蔬菜田180餘畝,大隊成立蔬菜專業隊。1980年起從無錫引進茭白,崇明引進大白菜,寧波引進蘑菇等蔬菜品種。後又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最多時達380畝,成為沈家門鎮的主要蔬菜供應基地。從1958年起每年向城鎮提供蔬菜數百噸至數千噸,豐富了沈家門居民的蔬菜供應。
村為扶持蔬菜生產的發展,1980~1992年間,從企業收入中用於補貼菜農,改善蔬菜基礎設施的資金達52萬多元。1985年,全村尚有蔬菜種植面積220畝。後由於沈家門街區建設的發展,329國道建設等土地徵用,耕地逐年減少,至1992年尚存蔬菜地85畝。199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為10萬元,從事蔬菜生產的勞力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工業經濟
蒲灣人世代以農為生。1976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600多個勞動力整年困在300畝的耕地上。80年代初期,他們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有利時機,發揮富餘勞力優勢,發展村辦企業,從此出現了新轉機。1980年,村里拍賣兩艘破舊運輸船,從寧波換回5輛舊三輪機動車,成立運輸隊,在漁港公路上跑運輸,一年獲淨利2萬元,還培養了5名汽車駕駛員。第二年,增添3輛大卡車。1981年,用40萬元資金,在村南的漁港邊建成400噸級的貨運碼頭。幾年來,運輸裝卸隊不僅收回當年的投資,還年獲利20多萬元。1983年又辦起食品飲料廠,開發出獼猴桃飲料、椰子汁、汽水、港式麵包、各式冰棍、立體生肖蛋糕等10多種飲料食品,年創利近10萬元。1984年建的紙箱廠,1991年又投資150萬元,引進單面機瓦楞生產流水線,最佳化結構,完善設施,被省商檢局、省包裝公司聯合定為全省唯一定點生產出口商品紙箱的村辦企業。1989年辦起彩印廠。1992年建立普陀南海實業公司、中外合資全立拆車有限公司。企業產值年年增加:1985年產值255萬元,1988年405萬元,1990年493萬元,1992年826萬元。企業利潤1992年達到百萬元,與1985年比增加5倍多。勞均收入從1979年的500元增至1992年的4000元。集體固定資產從1979年23萬元增至1992年的1000萬元。村級經濟既無外債,又不用銀行貸款,走向良性循環,自我完善,不斷發展的道路。村民生活隨著村辦企業的發展有很大改善,1979年前住的是低矮平屋,如今戶戶都蓋起2~3層高的樓房,水電、衛生等設施齊全,彩電、冰櫃、洗衣機、收錄機等高檔電器進入每個家庭。
精神文明
隨著經濟的富裕,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發展。1985年,村黨支部、村委會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一件事做起的倡議,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幹部帶頭做文明村民,為民眾樹立榜樣。這一倡議成為黨員、幹部行動準則。全村24名黨員中,先後有11名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生產)者。1980年起擔任黨支部書記、村長的徐國全,年年被評為區(縣)、市級優秀共產黨員。村黨支部1987年被評為省級先進黨支部。1986年後連續7年被評為市、區級先進黨支部。
福利事業
蒲灣村每年都要開幹部交心會、軍民聯歡會、先進工作(生產)者茶話會、企業及農業生產經驗交流會和村民運動會等,增強村民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思想,提高村民的素質。
1980年起,開展五好家庭評比,對評上的五好家庭戶,進行獎勵。
1983年,村相繼開辦國中文化補習班,企業技術、植保知識培育班,舉辦黨團知識、政策法規等智力競賽。
增添文化設施,購置2500餘冊圖書和娛樂活動器具,開設閱覽、檯球、桌球、電視錄像等活動室,活躍民眾的業餘生活。
相繼成立治保調解組織、民意委員會、幫教小組、紅白理事會、計畫生育組織等。近10年來全村無重大刑事案件,計畫生育率達100%。基本杜絕賭博、迷信和婚喪大操大辦現象。
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每人每年享受集體開支的醫療費36元,對重病者再給適當補貼。對青年人結婚舉行集體婚禮,安置老弱病殘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工作。
實行退休制度,老年人享受養老金,還為退休村民積累保險基金13萬元。1989年起,每年組織老年人去外地風景區旅遊,費用由集體開支。村民亡故,由村負責火化費用等。
村莊榮譽
蒲灣村,成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齊頭並進的文明村,從1987年以來,連續3次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是普陀區唯一連續6年保持省級文明村稱號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