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鹹、寒肺、膀胱、脾三經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州豉
- 性味歸經:鹹、寒肺、膀胱、脾三經
- 出處:《本草拾遺》
- 主治:煩熱,熱毒,寒熱
- 氣味:鹹,寒,無毒。
性味,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出處,附方,傷寒發汗,辟除溫疫,傷寒目翳,傷寒暴痢,血痢不止,血痢如刺,赤白重下,髒毒下血,小便血條,瘧疾寒熱,小兒寒熱,惡氣中人,盜汗不止,喘痰積,手足不隨,頭風疼痛,卒不得語,喉痹不語,咽生息肉,墮胎血下煩滿,妊娠動胎,小兒胎毒,小兒乳,小兒頭瘡,一切惡瘡,陰莖生瘡,痛爛者,蠷尿瘡,蹉跌破傷筋骨,毆傷瘀聚,腹中悶滿,解蜀椒毒,中牛馬毒,中酒成病,雜物眯目不出,刺在肉中,小兒病淋,腫從腳起,
性味
①《本草拾遺》:"味鹹,無毒。"
②《綱目》:"鹹,寒,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克;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功用主治
《本草拾遺》:"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
出處
◆弘景曰︰豉,食中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蒸曝之,凡三過,末椒、姜治和進食,大勝今時油豉也。患腳人,常將漬酒飲之,以滓敷腳,皆瘥。
◆頌曰︰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時氣,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時珍曰︰陶說康伯豉法,見《博物志》,雲原出外國,中國謂之康伯,乃傳此法之姓名耳。其豉調中下氣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附方
傷寒發汗
頌曰︰葛洪《肘後方》雲︰傷寒有數種,庸人卒不能分別者,今取一藥兼療之。凡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一、二日,便以蔥豉湯治之。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再不汗,加麻黃三兩。《肘後》又法︰用蔥湯煮米粥,入鹽豉食之,取汗。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
傷寒不解,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惡者︰用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師方》)。
辟除溫疫
豉和白朮浸酒,常服之。(《梅師》)。
傷寒懊,吐下後心中懊,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者,並用梔子豉湯吐之︰肥梔子十傷寒餘毒,傷寒後毒瓦斯攻手足,及身體虛腫︰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飲之。(《簡要濟眾》)。
傷寒目翳
燒豉二、七枚,研末吹之。(《肘後》)。
傷寒暴痢
《藥性論》曰︰以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納豉更煮,色黑去豉
血痢不止
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王氏《博濟》)。
血痢如刺
《藥性論》曰︰以豉一升,水漬相淹,煎兩沸,絞汁頓服。不瘥再作。
赤白重下
葛氏︰用豆豉熬小焦,搗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驗。《外台》︰用豉心(炒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斷也。
髒毒下血
烏犀散︰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煨)。同搗丸梧子大。煎香菜湯服二十丸,日二服,安乃止,永絕根本,無所忌。廬州彭大祥雲︰此藥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仍以冷齏
小便血條
淡豆豉一撮。煎湯空腹飲。或入酒服。(危氏《得效方》)。
瘧疾寒熱
煮豉湯飲數升,得大吐即愈。(《肘後方》)。
小兒寒熱,惡氣中人
以濕豉研丸雞子大,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七遍,又摩心、臍上,旋
盜汗不止
詵曰︰以豉一升微炒香,清酒三升漬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喘痰積
凡天雨便發,坐臥不得,飲食不進,乃肺竅久積冷痰,遇陰氣觸動則發也。用此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即出惡痰數升,藥性亦隨而出,即斷根矣︰用江西淡豆豉一兩,蒸搗如泥,入砒霜末一錢,枯白礬三錢,丸綠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兒五丸,即高枕仰臥。忌食熱物等。(《皆效方》)。
風毒膝攣,骨節痛︰用豉心、五升,九蒸九曝,以酒一斗浸經宿,空心隨性溫飲。(《食醫心鏡》)。
手足不隨
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又法︰豉一升微熬,囊貯漬三升酒中三宿。溫服,常令微醉為佳。(《肘後》)。
頭風疼痛
豉湯洗頭,避風取瘥。(孫真人方)。
卒不得語
煮豉汁,加入美酒,服之。(《肘後》)。
喉痹不語
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仍著桂末於舌下,漸咽之。(《千金》)。
咽生息肉
鹽豉和搗塗之。先刺破出血乃用,神效。(《聖濟總錄》)。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聖惠方》)。
舌上血出,如針孔者︰豉三升,水三升,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葛氏方)。
墮胎血下煩滿
用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調鹿角末服方寸匕。(《子母秘錄方》)。
妊娠動胎
豉汁服妙。(華佗方也。同上)。
婦人難產,乃兒枕破與敗血裹其子也,以勝金散逐其敗血,即順矣︰用鹽豉一兩,以舊青
小兒胎毒
淡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聖惠》)。
小兒乳
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小兒丹毒,作瘡出水︰豉炒煙盡為末,油調敷之。(姚和眾方)。
小兒頭瘡
以黃泥裹,煨熟取研,以菜油調敷之。(《勝金》)。
發背癰腫,已潰、未潰︰用香豉三升,入少水搗成泥,照腫處大小作餅,濃三分。瘡有孔,勿覆孔上。鋪豉餅,以艾列於上灸之。但使溫溫,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
一切惡瘡
熬豉為末,敷之,不過三、四次。(出楊氏《產乳》)。
陰莖生瘡,痛爛者
以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乾即易之。禁熱食、酒、蒜、芥菜。(《藥性論》)。
蠷尿瘡
杵豉敷之。良。(《千金》)。蟲刺螫人︰豉心嚼敷,少頃見豉中有毛即瘥。不見再敷,晝夜勿絕,見毛為度。(《外台》)。
蹉跌破傷筋骨
用豉三升,水三升,漬濃汁飲之,止心悶。(《千金》)。
毆傷瘀聚,腹中悶滿
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瘥再作。(《千金》)。
解蜀椒毒
豉汁飲之。(《千金方》)。
中牛馬毒
豉汁,和人乳頻服之,效。(《衛生易簡》)。
小蛤蟆毒,小蛤蟆有毒,食之令人小便秘澀,臍下悶痛,有至死者︰以生豉一合,投新汲
中酒成病
豉、蔥白各半升,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方》)。服藥過劑,悶亂者︰豉汁飲之。(《千金》)
雜物眯目不出
用豉三、七枚,浸水洗目,視之即出。(《總錄方》)。
刺在肉中
嚼豉塗之。(《千金方》)。
小兒病淋
方見蒸餅發明下。
腫從腳起
豉汁飲之,以滓敷之。(《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