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村

蒲家村

蒲家莊,原名三槐莊。始建於宋代,以村內三棵古槐而得名。因一部《聊齋志異》而聲名遠播。蒲家村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蒲家村
  • 別名:三槐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
簡介,村莊由來,小說之王,

簡介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約8華里,有一個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的古老村落,就是這個偏僻不易被人發現的村落,卻因一部《聊齋志異》飲譽海內外而名聲大震,傳遞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這就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誕生地—蒲家莊。

村莊由來

明初,村東溝壑內有一水井,古時常滿而溢為溪,故村名稱滿井莊。據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蒲松齡撰寫的《重修龍王廟碑》記載:“淄東七里許,有柳泉。邑乘載之,忘勝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釀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許,水滿而異,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滿井。”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滿井”稱謂的惟一文獻記載。  村里建有滿井寺,飛檐螭首,畫棟雕梁,軒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陳時萬《重遊滿井寺即事三首》曰:“細草垂柳一澗青,病身聊復憩幽亭。老禪行腳歸無日,閒餌僧雛學誦經。寺門南對樹峰斜,攜酒重尋上界花。病骨瘦來終跌宕,猶能擊鼓弄摻撾。敞襟露頂趁天風,疊膝臨泉萬慮空。坐對寒岩渾面壁,亂山折斷夕陽紅。”  明代中期,因該村蒲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為蒲家莊,名稱沿用至今,現蒲家莊蒲姓仍占多數。這裡交通便利,街道曲折,農舍錯落有致。主要街道東西南北均有通道,現主街為東、西街。村原有“圍牆”,建有四門。東門曰“仙鄉”,西門曰“平康”,北門曰“景徵”,南門曰“葵陽”。進入蒲松齡故居,西門處是最大的一條通道,也是中外遊客必經之地。隨著蒲文化的開發,西門以西南北方向已新建起了氣勢恢宏的“聊齋文化城”,向東去聊齋園,修有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東門“仙鄉”處建有龐大的停車場和依次興建的店鋪。旅遊紀念品、工藝美術品、文房四寶琳琅滿目,為更多的遊客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原村四面“圍牆”皆存,四門齊全,隨著年輪的更替,歲月風剝雨蝕的摧殘,村舍的擴展,除西門、北門、東門保存較好並進行過大的修葺外,南門因修建廣場和道路,於2002年被拆毀,實為可惜。

小說之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漢族,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享年76歲。著有《聊齋志異》八卷,491篇。《聊齋文集》四集。雜著5種。《日用俗字》、《懷刑錄》、《歷字文》、《省身語錄》、《農香經》。《聊齋詩集》八卷,戲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十四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曲》、《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禳妒咒》、《富貴神仙》、後變《磨難曲》、《快曲》、《增補幸雲曲》、散文、駢文、雜文等500餘篇,詩1300多首,詞100多闕。還有《藥崇書》、《草木傳》等。這些作品,在世界文壇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上已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用20多種語言文字出版了《聊齋志異》,各種版本的《聊齋志異》已達近百種。堪稱稀世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