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古蹟有建於明洪武二十年的
蒲壯所城,主體城貌基本保存完成好,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902
|
男
| 2462
|
女
| 2440
|
家庭戶戶數
| 1771
|
家庭戶總人口
| 4866
|
家庭戶男
| 2441
|
家庭戶女
| 2425
|
0-14歲(總)
| 1084
|
0-14歲男
| 542
|
0-14歲女
| 542
|
15-64歲(總)
| 3103
|
15-64歲男
| 1570
|
15-64歲女
| 1533
|
65歲及以上(總)
| 715
|
65歲及以上男
| 350
|
65歲及以上女
| 365
|
戶口本地住本地
| 4641
|
經濟發展
2006年,蒲城鄉實現社會總收入2424萬元,比2005年增長57.9%,其中農業總產值931萬元,工業收入1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7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14元,比2005年增長31.4%,稅收52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16倍。
抓好富民攻堅工作
2006年,蒲城鄉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實施“富民攻堅三年計畫”的若干意見》(蒼委發[2005]81號)檔案精神,鄉黨委、政府緊抓“富民”這個核心,謀劃發展思路,積極落實“1+8”扶持政策,把工作任務落實到各分管領導,確保三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加大招商引資步伐,積極參加省第五屆經貿博覽會和市農業博覽會。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2006年,蒲城鄉規劃發展蘑菇和四季柚兩大園區,對原來的四季柚進行了更新改良培育。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大棚葡萄、大棚蔬菜、中草藥、紅晶李、臍橙、美國雜交杏李等基地。做好了南山1000畝的觀光農業規劃並在2006年春引種了日本甜桔柚260畝,楊梅300畝,共栽種2.6萬株。
社會事業
最佳化人居環境
2006年,蒲城鄉完成了新村9.3公頃的規劃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老城603米的街景規劃;完成投資221萬元的蒲城小流域護城河河道護岸工程的設計立項、工程招投標、簽訂契約等工作,並開始建設;鄉政府搬遷工程經過多年的準備,於2006年1月份立項,並完成設計、征地等準備工作;推進興蒲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於2006年底投資25萬元,改建馬沙公路興蒲段;加快下山異地、老城居民搬遷和地質災害移民小區建設,認真做好宅基地的退宅還耕、退宅還林和原山林承包等綜合開發工作,提高土地和資源的利用率。
職業技能培訓
2006年,蒲城鄉邀請專家、技術人員來蒲城傳授科技知識,解決生產難題;開展了葡萄、四季柚、蘑菇、日本甜桔柚等農業技能培訓,以及電腦、縫紉機車工等職業技能培訓;暢通勞務信息渠道,鼓勵剩餘勞力到經濟發達地區外出創業。全年共舉辦農業科技、農民素質、勞動力轉移等培訓5期,約1000人次。
名勝古蹟
蒲壯所城
“蒲壯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禦體系,於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城原系沿浦灣一角,因潮汐漲落,泥沙淤積,漸成菖蒲、蘆葦叢生的海灘。1500多年前,來此搭寮墾荒的先輩取蒲葉編織為門而得名“蒲門”。為抵禦倭寇侵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戶總駐守夏積在龍山腳下主持修建蒲城城牆,3年後竣工,此地便改名為“蒲城”。正統八年(1443年),霧城“壯士所”併入後,合稱“蒲壯所城”。
“蒲壯所城”北依龍山,面向大海,城牆周長2公里,高4.5-7米,底寬8-12米,頂寬4-8米,分東南西三門,都築有瓮城和城樓,另有敵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護城河、吊橋,當時有“千戶等官十四員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歸屬金鄉衛,下轄—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壯所城”平面為不規則長方形,基礎設施構造極為合理,建時以奠基石為中心,向東延伸至十字街,經橫街轉到東城門為東門街,路長305米,寬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門為南門街,路長142米,寬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門為西門街,路長183米, 寬4米;向北延伸至龍山腳下的城隍廟止為倉前街,路長149米,寬2.4米。城內街巷圍繞“田”字形設計,排列整齊,街街相貫,巷巷相通。其他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內再進行劃分,並向四條街回形擴散,連通中心街與環城路,組成小城內的道路網路。狹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塊石和卵石鋪面,城內街巷至今幾無變動。古謠稱:“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台。”城內古蹟有城隍廟文昌閣、東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倉巷、鐵械局、馬房巷等,為當時後勤裝備區域。緊依東南西城牆內側修築的跑馬道是城內駐軍往返各城門、城樓、敵台、瓮城之間的主通道。
“蒲壯所城”共有東、南、西三個城門,正門威遠門1987年夏整修復原,明代齒形垛堞,形貌壯觀,均由大小形狀差不多的石塊堆壘而成,兩側築有敵台,構造十分突出。城樓前面三方圍有牆體,面闊19.6米,進深26.9米,面積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與右側各開一扇城門,這是戰時引狼入室、關門打狗用的。東門上面建有東城樓,也稱迎陽樓。現存城樓是後來重建的,裡面陳列著當地自宋代以來名人史跡簡介,城樓的右側立著三塊石碑,記載著蒲城的建城歷史。
南城門又稱正陽門,城門兩壁用塊石包砌,內夯以實上和碎石。它面闊2.26-3.2米,通進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樓聚奎樓。內外兩層拱券門原設門戶,現已毀。西城門又稱挹仙門,它面闊2.1米,進深5.55米,分內外兩層。兩層拱門之間並橫兩條石樑,其兩端分別插入城牆體內。城外沒有南堡嶺煙墩, 由北到南分列頇魁山。大尖山,對面山和霞關煙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