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台
- 地理位置:山東省北部
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蒲台縣誌》載:“邑境漢武帝間置濕沃縣;新莽時改延亭縣,後復名;隋改蒲台縣。”據傳,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藥,一去不歸,“始皇東巡至海,縈蒲系馬,築台望焉。”此台世稱“秦台”(今濱城區濱北鎮以東十餘里處),因台周遍蒲草又稱“蒲台”,故蒲台縣而得名。歷史沿革 隋朝,屬渤海...
蒲台島(或作蒲苔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面積3.69平方公里。蒲台島位處中國香港最南端,地質以岩石為主,島上有棺材石、佛手巖、靈龜上山、巫氏廢宅等旅遊點,另有蒲台島石刻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自然環境 蒲台島北邊的螺洲門海床是香港海域最深之處,位於海平面下66m。 蒲台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島上...
蒲台群島(又稱蒲苔群島)是香港的一組群島,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群島位於香港島石澳之東南,是香港境內最南的區域。島形北半部略圓,南半部則有數山咀及地岬延伸出海面。地岬之間形成3個大海灣,為大灣、南凼灣、大排灣。島面崎嶇,最高處有東頭頂,高239米。該島明代已有人聚居,島上村落環大灣畔,分...
蒲台 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蒲台島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於香港島以南屬離島區的蒲台島南端,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蒲台島 蒲台島(或作蒲苔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面積3.69平方公里。蒲台島位處香港最南端,地質以岩石為主,島上有棺材石、佛手巖、靈龜上山、巫氏廢宅等旅遊點,另有蒲台島石刻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蒲台...
蒲台縣誌 《蒲台縣誌》是清乾隆28年[1763年]出版的書籍,責任者是嚴文典。責任者 嚴文典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清乾隆28年[1763]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4冊 描述 卷4內有藝文 索取號 地140.189 地140.189###34 34###
獅腦山蒲台廟遺址位於陽泉市獅腦山東南側,郊區西峪村西北。分布面積2820平方米。據《平定州志》載,建於崇寧元年(1102),金大定、元至正、明嘉靖、清乾隆皆對其重修,今僅存遺址。從坍塌的遺蹟看,原廟宇坐北朝南,依次為上殿、石牌樓、山門、禪房等,西側為碑房、西廊房等。獅腦山因山上生長菖蒲而被稱...
始皇蒲 齊南城東有個地方叫蒲台,是秦始皇停留過的地方。齊南城東有個地方叫蒲台,是秦始皇停留過的地方。當時秦始皇在台下,纏繞蒲草拴馬。至今蒲草生長得還很茂盛,一般都叫它秦始皇蒲。(出《殷芸小說》)原文:齊南城東有蒲台,秦始皇所頓處。時始皇在台下,縈蒲以系馬。至今蒲生猶榮,俗謂之秦始皇蒲。
蒲台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南1公里處,北距鎮駐地1公里,南距三合村1公里,東距大王村1公里,西距三頃三村1.5公里。全村區域面積140.0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8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20戶,總人口387人,蒲台村原址位於現址,沿沾利河西4公里處。1900年,高有亮從蒲台縣...
蒲台天后古廟位於香港蒲台島大灣口北岸岩石上。創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緒十九年、光緒二十一年、1925年、1972年多次重修。廟正門刻《天后古廟》四字,門旁石聯有:「天道無私,闔港商漁歌聖母;後恩廣大,眾灣庶士頌慈航」。殿內有二口銅鐘,一鑄於道光十五年,一鑄於光緒十七年,殿旁有同治八年鑄造的...
蒲台鄉,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轄鄉,地處樂都區東南部,東與洪水鎮相鄰,南鄰中壩藏族鄉並與化隆縣隔山相望,西鄰瞿曇鎮,北至109國道。行政區域面積146.0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蒲台鄉戶籍人口有14439人。截至2019年10月,蒲台鄉下轄28個行政村。2011年末,蒲台鄉有1家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
小蒲台島 [Xiaoputai Dao]在香洲東南部28公里,萬山列島最西端,東距黃茅島3.25公里,西北距澳門19.7公里。面積0.054平方公里。因該島較小,遠看僅貼水面,而得名。地質為花崗岩結構,表層為黃沙粘土和磊石,生長茅草和帶刺灌木叢。由兩個小島組成,東西排列,東島較大,略呈圓形,頂部有一燈塔,兩側有一小路...
蒲濱戰役發生於1945年6月至7月,是八路軍山東渤海軍區發起的以解放蒲台、濱縣為主要目標的蒲濱戰役。戰役背景 蒲台城,坐落在黃河之濱,城高丈余,護城河寬數十尺,日偽軍長期盤踞。濱縣城,位於蒲台城北20餘里處。兩城交通便利,遙相呼應。1945年,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不斷發起攻勢作戰,抗日戰爭取得節節勝利...
采蒲台位於白洋淀東南方,北接安新縣,南鄰任丘市;采蒲台總面積0.6平方公里,全村3000人;98%人口居住於本島、或北島、或南島;采蒲台連線後塘淀、泛魚淀、聚龍淀、前塘淀四大淀,四淀水域面積均在5000畝以上。簡介 白洋淀有一種的水草叫“蒲草”,俗稱蒲子,它生成的果實叫蒲棒。蒲草的用途很多,可以造紙...
《黃蒲台,青蒲台》是郭凱冰創作的一部兒童小說。2020年1月5日,獲得第十二屆“萬松浦文學獎”小說獎。作品評價 郭凱凍的小說《黃蒲台,青蒲台》,經由兒童視角再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西北地區的生活,通過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引領小讀者透過歲月的煙塵,回到那個洪流滾滾的年代,建立起現實與歷史的連線。獲獎...
蒲台島風物誌 《蒲台島風物誌》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蒲苔島村公所
《采蒲台的葦》是現代作家孫犁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以抗戰時期的白洋淀地區為背景,以質樸的筆觸敘述了一個真實的軍民抗日的故事。在文中,作者採用了象徵手法,用堅韌不拔的“葦”來表現那些英勇抗戰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來表現勤勞勇敢的白洋淀婦女在面對敵人時那種冷靜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是對當地老...
”此台世稱“秦台”(今濱北街道辦事處以東十餘里處),因台周遍蒲草又稱“蒲台”,故蒲台縣而得名。而“姑台疊翠”這一古景就在當時的蒲台縣,古景所描繪的美景就是蒲台縣的三姑台。蒲台縣關於姑台疊翠的介紹有這樣一段:原蒲城南偏東。“蒲氏三姑乃蒲茂(漢濕沃縣令)女,蒲無子,三女誓不適人。各擇...
據《蒲台縣誌》載:“蒲氏三姑,蒲茂女。茂無子,三女誓不適人。各擇地穿壙作屋,築台其上,請於父曰:百歲後何所適?父曰:惟用吾乘馬駕車,任其所適。爾後至第三女所築台下葬焉。”為表其孝,遂修廟宇。清鹹豐間,幾經黃河水漫灘,廟宇、墓均淤於數米深之下。後人復築廟塑像。廟毀於1958年。遺...
蒲台石刻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蒲台石刻 東涌炮台 [12] 大嶼山東涌 東涌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字樣,當為建造年代。自新界在一八九八年租借給英國,清兵自炮台撤退後,炮台先用作警署,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
《劉海石》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劉海石,蒲台人,避亂於濱州。時十四歲,與濱州生劉滄客同函丈,因相善,訂為昆季,無何,海石失怙恃,奉喪而歸,音問遂闕。滄客家頗裕。年四十,生二子:長子吉,十七歲,為邑名士;次子亦慧。滄客又內邑中倪氏女,大嬖之。後...
唐賽兒起義,又稱唐賽兒盜亂、唐賽兒民變,指的是明朝時期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唐賽兒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後,在掃墓歸途偶得一石匣,內藏有寶劍兵書。經日夜學習,通曉諸術,遂削髮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互相爭鬥;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傳教於山東蒲台、...
唐賽兒(1399—?),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山東濱州蒲台縣人。1420年(永樂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眾起義,震動京師。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徵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唐賽兒是...
萬山群島,原指萬山列島,範圍幾經變化,一度為伶仃洋外100餘島之總稱,後指珠江口東部的青洲水道、大西水道以東、香港大嶼山(大濠島)、索罟群島、蒲台群島以南島礁,包括擔桿列島、佳蓬列島、三門列島、隘洲列島、蜘蛛列島、萬山列島和外伶仃島、桂山島等大小島嶼共76個,散布面積2600平方公里,島嶼總面積80....
橫瀾島,或寫作 橫欄島,是 香港 蒲台群島中最東端的一個 島嶼,位處香港的東南端。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該島設立了一個氣象監測站,而因為接近西太平洋,該處的風勢較香港市區強。沒有渡輪可逹,必須租船前往。嚴重海難 主條目:新華輪橫瀾觸礁沉沒事故 1929年1月11日,中國招商局新華輪由上海出發,準備駛...
該紀念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境內,碑文記載了1937年8月31日黃河南岸蒲台縣正覺寺村(東營區龍居鎮境內)的決口。碑文先記錄歷史事件,後展開評論,行文揮灑飄逸,氣勢恢宏。碑文 清朝鹹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今屬河南蘭考)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山東壽張張秋鎮(今屬山東陽穀),奪...
橫瀾島燈塔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蒲台群島橫瀾島瀾尾,始建於1893年,2019年4月12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所在地址 所在地:香港特別行政區蒲台群島橫瀾島瀾尾。始建年代 始建年代:1893年。主要遺存 主要遺存:燈塔塔體、附屬設施及用房。入選名錄 2019年4月12日下午,橫瀾島燈塔入選由中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濕沃縣置蒲台縣,因治古蒲台得名,屬渤海郡。唐初屬淄州,貞觀六年(632年)省入高苑縣 著名人物 西漢置濕(《續山東考古錄》、《中國歷史地圖集》等作漯。古濕(濕)、漯相通,詳《說文》。)沃縣,屬千乘郡,縣治所在今市境濱城西。東漢縣廢,地入千乘縣,屬樂安國。西晉復...
濱州市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東鄰東營市,西接惠民、陽信兩縣,北連霑化縣,南界博興、高青二縣。濱州市本漢之濕沃縣,隋之蒲台縣,唐之渤海縣地。五代後周顯德年間於縣置濱州,民國初改稱濱縣。舊志 舊志有《濱州志》3部:明萬曆十一年(1583)編修的《濱州志》4卷;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由知州楊容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