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血衰症療法),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傳統醫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醫藥(血衰症療法)
- 批准時間:2011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蒙古勒津蒙醫藥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蒙醫藥發祥地之一。1702年,蒙古勒津瑞應寺建立門巴札倉(培養蒙醫藥人才的醫學經院),對弘揚蒙醫藥起了重要作用。當代蒙醫藥傳承人邢布利德套用傳統蒙醫藥療法,治療血衰症獲得可喜療效。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遼寧省阜新蒙醫藥研究所組織蒙醫藥專家認真總結、潛心研究,制定了蒙醫藥治療血衰症的研究課題,使蒙醫藥血衰症療法進一步得到完善。
血衰症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不當,如飲食失調情志過激導致胃火失調,影響脾、胃、肝臟功能而精華糟粕分解受阻或外感濕毒、瘟疫侵入機體及精血,七素代謝功能障礙—血液生成受阻而成,相當於西醫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蒙醫認為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皆是體內固有的三根(赫依、希拉、巴達乾),七素(飲食精華、血、肉、脂肪、骨、髓、精液)及三穢(大便、小便和汗液)保持相互協調而進行的。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支配著七素及三穢的運動變化,故人體功能得以正常運轉。如果三根之任何一方出現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調,勢必引起反常變化,影響七素、三穢的分解,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三根的功能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同樣也表現在病理變化中。
七素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七種基本物質。在七素中飲食精華最為重要,因為其他六種均由它轉變而成。飲食被攝入人體後,先由胃內腐熟巴達乾磨碎食物,繼則由消化希拉將磨碎食物加以腐熟分解,再由調火赫依將腐熟的食物分解為精華與糟粕,使飲食精華由胃腸經脈道輸入至肝臟,在肝臟里通過變色希拉之作用漸臻成熟變成血液。
臨床上將血衰症分為毒熱型、粘熱型、未消型。血衰症療法對分型的主證、治則、方藥都做了探索和規範。
傳承保護
保護單位: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