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蒙疆銀行為日本侵華期間在蒙疆地區成立的偽政權銀行,成立於1937年11月23日。蒙疆銀行是德王蒙疆政府的“
中央銀行”,主要任務是製造、發行
貨幣,承管
國庫事務,辦理內外一切
銀行事務,實施政府的金融政策等。在大同、北京、天津、厚和、包頭、多倫等十餘地設有分行。在日本首都
東京和滿洲國
新京長春設有辦事處。
並發行《蒙銀經濟月報》,專門匯集該行職員所發表的當地經濟情況,並刊載各種調查資料的研究。
相關背景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對中國進行侵略。為了達到蠶食和鯨吞中國的目的,他們採取威脅與利誘的方法,煽動內蒙古的王公上層和反動分子組織傀儡政權。
1933年7月,
德王以百靈廟為中心,發動了“內蒙古高度自治運動”,並隨之加緊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勾結,於1936年2月,在德王府成立了“蒙古軍總司令部”,德王一夥投靠了日本帝國主義。1936年5月,又“改元易旗”,在化德縣成立了“蒙古軍政府”。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分兵向內蒙古的察哈爾、綏遠大舉進攻,在占領了張家口和大同後,分別成立了偽“
察南自治政府”和偽“
晉北自治政府”。
對日本而言,在政治軍事上,“蒙疆”地區當時不僅是阻止蘇聯軍隊南下的重要地區,而且在割斷西北地區中國共產黨與蘇聯聯繫方面也處於重要地位。作為所謂“防共地帶”,日本維護在這一地區的殖民統治是絕對必要的。在經濟上,日本將蒙疆定位於“蒙疆以東亞經濟融合為前提,向日本提供煤,鐵、羊毛等重要物資。從日本引進資源開發所需資本、資產、技術,建立日蒙一體的經濟體系”,竭力掠奪這一地區的資源,以達到所謂“以戰養戰”的目的。
因此,日本帝國主義不但在軍事上對內蒙古實施侵占,還運用經濟手段控制內蒙古地區。
成立
在日本人的操縱下,“蒙古聯合自治政府”、“
察南自治政府”、“
晉北自治政府”三個偽政權均攤,共同集資12000萬元,同時接受了原察南豐業銀行,
綏遠平市官錢局、冀東銀行,吞併了44家私人錢莊、銀號,沒收了綏遠各地的中央、交通、農民銀行的法幣財產,吸收了日本的600萬投資作為資金,於1937年12月1日,在宣化市(今
張家口市宣化區)鼓樓西街正式成立“蒙疆銀行”並營業。
銀行由包悅卿任
總裁,日本人山田茂二任副總裁(後由日本人壽崎英雄當總裁,將原總裁蒙古人降為副總裁)。由日本和蒙疆銀行印刷廠承印發行一元、五元、十元、百元紙幣及一角、五角、五分紙輔幣,金屬輔幣有鎳合金的五角、一角和五分三種,一分和五厘的銅幣兩種。該紙幣與
日元和滿洲中央銀行紙幣(
滿洲國圓)等值流通。
1938年3月20日,偽蒙疆券一元紙幣開始發行,4月15日又推出5元券和百元券,5月25日10元券也開始投入市場。偽蒙疆券印妥發行的同時,又把日偽稱作“改造券”的偽察南票收回。通過兩次更迭,日偽完成了在偽蒙疆統治區內將幣制統一於偽蒙疆票的任務。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在該地區的貨幣尚未統一,因此一個時期內,蒙疆銀行紙幣成為了當地流通的主要貨幣。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強迫偽蒙疆銀行購買日本國債1億元,這樣偽蒙疆銀行的黃金儲備和硬通貨被勒索一空,偽蒙疆銀行只能靠濫發紙幣維持。從1938年-1942年,紙幣發行增長295.7%,導致了物價的飛漲,使內蒙古地區人民遭受了巨大損失。
從蒙疆銀行各期的紙幣發行額來看,截止到1945年,蒙疆銀行先後約發行了42億多元的紙幣和金屬幣。
抗日戰爭勝利後,蒙疆銀行由國民黨中央銀行接收清理,規定蒙疆銀行幣一元兌換
法幣四角。但因真正的收兌時間僅有三個月,偏遠地區並不知道收兌的訊息,致使民間大量流通的蒙疆銀行幣成為了廢紙。國民黨政府收兌了還不到發行額的十分之一錢幣。因此,遺留在民間的蒙疆幣確實不少,這些實物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內蒙古的原始證據。
性質
偽蒙疆銀行被標榜為"蒙疆政權"的中央銀行,它與1938年3月設立於北平的偽
中國聯合準備銀行,1939年設立於上海的偽
華興商業銀行和1941年設立於南京的偽
中央儲備銀行並稱為“四偽銀行”。儘管其被標榜為“中央銀行”或“國家銀行”,但其活動範圍一般只限於其控制區域內,只能發行區域性貨幣。
蒙疆銀行存續期間,以投資和貸款的方式向日本劫掠蒙疆資源的各種
會社注入資金,購買巨額日本
公債,將大量資金存入日本銀行,不僅保障了日本"開發"蒙疆所需資金,也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日本國內的財政壓力。其實質是日本政府、
日本軍部、關東軍及
駐蒙軍掠奪蒙疆財富的金融中樞。蒙疆銀行金融完全被日本帝國主義控制,是日本法西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現代金融手段對殖民地採取的最野蠻、最隱蔽、最具欺騙性的掠奪手段,事實上使該地區人民變成了日本的"集體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