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情深何忍別》是老舍寫的一首詩,出處是其所寫文章《草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蒙漢情深何忍別
- 作品別名:改名《草原》
- 作品出處:老舍原文
- 作者:老舍
詳細信息,概述,全詩,釋義,作者,意思,課文,
詳細信息
蒙漢情深何忍別
概述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第16課課文(改名《草原》)
出處老舍原文
全詩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猶唱當年曲,少年新添時代裝,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釋義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能忍心馬上分別!於是,大家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 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 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捨。
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革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意思
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和睦相處;離別之際,共同在夕陽下的草原上細談,不忍心分別。
深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此句中多處運用了“借代”期望傍晚時分。這些借代,意思完備而又深刻.
大概意思:蒙漢兩族人民坐在碧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聊到夕陽西下。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就要分別了。他們情深意重,怎么忍心分別呢?
這句話所描繪的意境:自古以來,蒙古與漢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們在這裡相聚,不僅是朋友的聚會,更是兩個民族友誼的見證。在這一碧千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夕陽西下,希望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課文
《草原》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北京版六年級下冊的版本和北師大四年級上冊的教科書內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種境界裡,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了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都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么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啊!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