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泉鎮中心學校

蒙泉鎮中心學校

1995年,石門實行撤區並鄉,原蒙泉區所轄的白洋鄉、磐石鄉、花藪鄉、夏家巷鎮合併組成新的蒙泉鎮,鎮政府設立於原白洋湖鄉政府舊址,白洋湖中學由此於1995年下半年改名為蒙泉鎮中學,校長侯克明。2003年,蔡聖忠調任蒙泉鎮中學校長,適逢教育體制改革,撤鄉鎮教育辦,同年改設中心學校,學校再次更名為蒙泉鎮中心學校。校長宋欣武,蔡聖忠同志具體主管學校全面工作。從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是學校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光,學校本著“團結、勤奮、務實、進取”的校訓,培養學生“勤學、多思、善問、敦品”的學風,教師秉持“嚴謹、求是、敬業、樂教”的宗旨,各項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基礎建設日新月異,師資力量不斷增強,辦學水平日趨提高,教育質量持續穩居全縣前列,享有極高的社會聲譽,學校在上級組織的各項檢查評比中始終居於先進行列。1996年,學校通過了“市級合格國中”的驗收,2002年,又被掛牌授予“市級示範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泉鎮中心學校
  • 所屬地區:中國
  • 學校類型:綜合
  • 主要獎項:市級示範學校
學校起源,所授榮譽,辦學規模,師資力量,歷屆英才,發展前景,

學校起源

白洋湖這塊充滿神奇的土地,在這裡曾經誕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舍兒崗、落馬坡融進了闖王南歸的傳說。在這風景秀美的落馬坡下、兩河匯聚的道水河畔,一座具有傳統風韻與現代氣息的學校——石門縣蒙泉鎮中心學校就坐落在這裡。80年滄桑歲月,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斐然的辦學業績成為石門南鄉學子成才的搖籃。
1926年,全國農民運動風起雲湧,石門南五鄉農民運動蓄勢欲發,是年春天,共產黨根據當時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白洋湖成立了石門縣第六高等國小,任命大學生、中央地下黨員易恆新為校長。租用一棟民房為教室,招兩個初級班和一個高級班,聘請教師四人。易恆新到任後發現校舍破舊,設備簡陋,同時覺得地方人士對辦學熱情不高,決心對此加以改善。同教師易澤林研究決定採取兩大措施:一方面大力宣傳辦好學校發展本地教育事業的重大意義;一方面帶頭捐資辦校。易恆新變賣自己水田、房屋作為建校基金。在校長的影響下,地方紳民慷慨捐助,此期間共建教室、教師住房十多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1927年馬日事變發生後,中共黨員袁任遠分配到南鄉領導革命活動,袁任遠以教師的身份到六高任教,除在學校做好宣傳教育外,經常利用一切機會深入農村,組織農民建立秘密農民協會。半年內,學校工作生機勃勃,黨和農民協會發展迅速。因此引起反動派注意,袁任遠被迫暫離六高。1928年,石門中學慘案發生後,袁任遠又回到六高主持校務,同時繼續領導南鄉工作。此時常德地委陳昌厚、郭天民來南鄉指導工作,他們兩人化妝成筆客到六高賣筆。袁任遠同他們攀談中接上了關係並同他們一同開展工作。、這年寺埡暴動樹起了南鄉武裝起義旗幟,此後,南鄉農民運動風起雲湧。
袁任遠以學校工作為掩護展開地下工作。在此期間,六高也在黨的領導下有較大發展,教師由4人發展到7人,其中有黨員4人,學生增加到一百多人。學校實現“四二”學制,開設語文、算術、公民課程,向學生灌述革命道理。1929年7月湖南省清鄉督辦署將太浮山武裝割據地區列為清剿重點,調集大軍,輪番攻擊,革命失敗。袁任遠離開石門。六高校長易恆新慘遭殺害,其他三位黨員迅速轉移,學校暫時停辦。
學校由梅子惠恢復舉辦。1940年易國資出任校長,學校改名為石門縣白洋鄉中心國民學校。全校共6個年級,4個教學班。1941年分6個教學班,學生髮展到120多人,教職工10人。此期間,紳民侯宗漢用募捐到了資金在操場南端修了五間二層木樓,因資金不足,木樓沒鋪木板,最後未投入使用。學校規劃基本維持原狀。1949年下期,因土匪滋擾,社會秩序混亂,學校再度停辦,此期間學校採用四二學制,開設語文、算術、公民課程。公民課教育主要向學生傳播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思想,規定將教材充分融化於國語、社會、自然等各科中。
建國後,學校重新開辦,改校名為白洋中心國小,學校遵循教育為政治服務,向工農開門的教育理念,開展讓學生學工、學農、學軍的“三學”活動,走向新社會服務的軌道。在學工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掌握了實用的勞動技能,培養了白洋地區建設的主力軍。
1962年校名更改為白洋完小,共設6個年級,開辦6個教學班,由張宏光任校長,調入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楊昌書、文玉喜、侯凡清、易長茂,以充實教學隊伍。開設語文、算術、自然課程,學制採用“四二”學制。1964—1966年張宏光校長抽調到常德、澧縣參加“四清”工作,校務工作由易法本主持。在此期間,學校工作精彩紛呈。領導凝集力強,教師樂於工作,甘於奉獻,學生成績突出。
鏡溪橋村覃家草堰五十年代末因藏有老虎,留有“臥虎藏龍”美譽。1968年校長張宏光、副校長易法本、總務主任覃仕學三人多次考察研究,認為此地是塊辦校的風水寶地,決定將白洋完小遷址到鏡溪橋村二組。1968年8月學生老師邊學習邊建校,在新址上建起了一棟食堂,一棟教室。一所初級中學初具規模。1969年上學期蒙泉完小解散,原就讀蒙泉完小的白洋藉學生進住該校,揭開了鄉辦國中的新紀元,是時中學與國小正式分離,並更校名為石門縣白洋中學。招收一個國中班,學制兩年,開設語文、數學、外語、地理、歷史、體育、農基等課程。學生來源於白洋、三板、蒙泉等,此後開設三個教學班。學校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專政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學生半天學習半天勞動。1971年白洋中學開設鄉辦高中,是年招收高一新生一個班,1972年再招兩個高一班,以上三班均採用兩年制,為了充實教學隊伍,教育主管部門調來名師單光澤、文繼順、柳霞新、閆先傳、楊進魁、侯桃安。學校主要生源來自白洋、三板、蒙泉,高中部開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農基、體育、音樂等課程。學校備有校內外學農基地,校內基地主要栽培大紅椒,其品種以色彩紅潤,味道甘甜可口而享譽石門城鄉,成了石門的搶手商品。全體師生齊心協力,在荒蕪的落馬坡開墾荒地40多畝,利用農基課時間種植黃豆、棉花等農作物,學校用收割的黃豆做豆腐改善學生生活。這樣即使學生學到了基本的勞動技能,又使學生懂得了“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的道理。在人廣田多的荊田村備有水田40畝,農基老師把如何浸種、如何播種、如何栽培、如何培管的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水稻栽培技術。水稻畝產遠遠超過當時農村水平,作為水稻栽培的樣板,這裡經常接受各級領導參觀指導。學校把收割的糧食上交給國家,支持了國家建設。這種教學模式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生產骨幹。文藝宣傳是該時期辦學的一大特色。學校成立的文藝宣傳隊,隊伍強大,業務精通,節目精彩。曹亞教師指導排演的節目到城鄉巡迴演出都能得到大家的首肯。表演唱、常德師弦、快板、三句半、漁鼓,現代京劇是宣傳隊的傳統節目也是演員們的拿手好戲。如今白洋農村的操琴吹笛能手很多是當時宣傳隊的骨幹。
隨著學習雷鋒活動的不斷深入,在學生中興起了爭做好人好事的風氣。學習標兵曹順茂捨己救人,硬是把面臨死亡的小孩從池塘里救了出來,他的事跡在農村、工廠、學校、機關廣為宣傳,曹順茂也經常到各地巡迴演講,在省城長沙與戴碧蓉一起受到了當時湖南省委書記華國鋒的接見。
學校建設一年一個新台階。學校依靠民眾辦學的力量,在原有基礎上新修了四個教室和學生宿舍,修整了操場,建有籃球場、排球場,學生學習條件大為改觀。
白洋中學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湧現了一大批名師和優秀學生,他們為祖國的建設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曹亞老師,1971年下鄉到白洋中學擔任民辦教師,教音樂和英語等課程,主抓學校文藝宣傳隊,排演的節目多次在縣級獲獎。1973年到湖南醫科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工作。1985年赴英留學,1989年學成回國任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長沙市副市長,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長沙市委,全國自然科學評審委員會委員,世界腫瘤研究協會會員。出版專著二十多部,每年都到美國進行學術研究。單光澤老師,歷任石門縣教育局長,後任石門工商局辦公室主任。易法銀,軍事院校畢業,蘭州軍區空軍司令部文職幹部,大校軍銜。田時洪,歷任中學校長、蒙泉鎮黨委書記、石門縣教育局局長、石門縣政府副縣長、現任湖南高等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田玉華,現任石門縣委副書記。易長梅,常德煙機廠廠長,高級工程師,2003年謝世。潘興海,石門工商局局長,碩士研究生。彭萬里,曾任常德畜牧局局長,高級畜牧師,留美研究生,現在美國工作。文福之,常德工業學校校長。徐紹輝,湖南醫科大學畢業,現任石門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康菊生,北京郵電電大學畢業,湖南移動通信公司副總經理。易長春,三峽總公司梯度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作為技術骨幹曾參與了二灘電站援建。易宗秋,軍事院校畢業,現在廣東省公安廳工作。張傳柏,歷任石門檢察院副檢察長,現任石門縣法院副院長。肖文振,曾在紐西蘭留學工作。
蒙泉鎮中心學校蒙泉鎮中心學校
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黨集團覆滅,全校師生以飽滿的熱情,深刻揭批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篡改黨的教育方針,破壞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罪行,逐步整頓,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
1977年,賀德榮出任校長,上任伊始,就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迅速恢復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上。當時學校開設了4個國中班,1個高中班,在校學生160餘人,教職工16人。1979年春天,學校遭遇罕見的龍捲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學生兩死多傷,校舍損毀嚴重,高中部三個班緊急併入了石門五中,學校從此停辦高中班。在當地政府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幫助下,學校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完成了災後重建工作。1980年,實行教育資源整合,禮陽國小辦的國中部併入白洋湖中學,同時,下七里辦的國中班也停止招生,學校的規模有所擴大。1982年,學校共開設了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餘人,教職工25人。隨著在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教學設施的嚴重滯後牽制學校的發展。1986年,學校建成了一幢有6間教室,5間教師住房的磚瓦結構平房,建起了理、化、生實驗室。1989年,學校共設有9個教學班,學生人數達450餘人,教職工35人,狹小的校園和有限的房舍已無法滿足學校的需要。1992年,在政府和大力支持下,校園進行了征地擴建,校園面積擴大到近五十畝,建造了高標準的晴雨操場,1993年,又開始動工興建三層的教學樓,一年後竣工使用,這一時期,初步完成了對校園布局的總體規劃。1992年成為了校園大規模改造建設的揭幕年。
這一時期,學校歷任領導,除了重視學校的基本建設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關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領導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加強了對教師的道德素質,學識水平、業務工作能力的培養,打造出了一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隊伍。1986—1987年擔任校長,現任石門縣文化局局長的周堯階,1987年—1991年擔任校長,現任澧縣縣委辦公室主任的賀德芳,均曾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嚴謹的治學態度,顯著的教學效果,成為全校教師的表率。現已退休的蔣祖茂老師,長期擔任畢業班的班主任,善於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在教學教研方面獨樹一幟,工作責任心極強,多次被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縣優秀人民教師、縣級優秀共產黨員,他所撰寫的《加強對學生的公有制觀念教育》曾被評為市級優秀論文。“以質量求聲譽,以聲譽促發展”,這是賀德芳校長在任時的校訓,之後又進一步明確了“高質量的教學就是體現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辦學思想。後來的侯克明校長更是提出了“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的觀點,把對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視提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 高度。
正是由於學校領導的重視,教師的敬業,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了這一時期教學質量的飛速提高。從1986年中考到1990年中考,學校綜合評估連續五年居全縣首位,在1990年的中考中,僅47班就有13人考入縣重點中學。這一時期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很多現已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博士後肖克炎,留美學子薛鄧航、劉首政,北大學子張太雷、張軍,研究生傅冠強、蔣良富、康紹見,以及現任所街鄉黨委書記康興雲,夾山鎮黨委書記易繼軍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所授榮譽

這一時期,學校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逐步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德育模式。學校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治校,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認真探索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結合校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德育工作特色。從1995年開始,著力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路;1996年,確定了校外德育基地;1998年,在當時主管學校團隊工作的唐純慶老師的努力下,學校開闢了“團員之聲”廣播陣地;1999年,學校設立了“學生一日生活常規情況記載”公布專欄;為了進一步強化德育工作,2003年,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班班主任為組員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於措施得力、方法得當,取得了顯著的德育實效,學生每學期的德育評估,從2000年開始,一直穩定在合格率在100%,優秀率達50%以上,10年間,學校業餘團校先後培訓學員1500餘人,有1000餘名學生加入了團組織。
蒙泉鎮中心學校蒙泉鎮中心學校
這一時期,學校大力實施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學校堅持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人才觀,大力深化教學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著力抓好課堂教學的最佳化,課外活動的開展、奧賽培訓和後進生轉化工作。1996年,學校開展了優秀課評選活動,並作為制度沿襲至今;從1996年開始,學校對課程的設定進行了重大調整,除了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科技等科目課時有所增加外,活動課的時量也大大增加,學校同時成立了書法繪畫修理舞蹈演奏攝影、科技製作、業餘寫作、信息技術、體育等多個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在專任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定期開展活動,學校還經常開展與之相關的各類比賽,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找到自我發展的路子,展示才華的舞台。1999年,學校成立“春蕾”文學社,創刊《小草》;從1997年開始,學校把對後進生的轉化定位到人,並對轉化效果進行評價驗收,使這項工作落到實處。由於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方法得當,因而取得了顯著效果,從1996年中考到2005年中考,10年內共為石門一中和芷蘭學校輸送了152名優秀畢業生,學生一次性畢業合格率均不低於95%。2000年中考,有14名學生被一中錄取,3名被芷蘭學校錄取;2001年中考,被一中錄取的學生達到了創紀錄的25名;2003年中考,又有15名學生被一中錄取,其中賀夢龍、楊帆、易娟娟三位學生進入全縣成績總分前30名。學校中考綜合評估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五年進入全縣前十強。在已完成高中學生的本校畢業生中有85%升入到本科院校深造。2000年考入四川大學的易玲,2002年考入北京電力大學的潘峰,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朱紅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學的覃健,考入中南大學的康煒,2004年考入國際科技大學的蔡飛,2005年考入中南大學的張正華等,就是這一時期優秀學生中的傑出代表。1997年,校女子籃球隊代表鎮教育辦出征縣籃運會,獲國中女子組第一名;2000年,學生楊勤在縣田運會上,三級跳遠破縣紀錄,獲女子組該項目冠軍;2005年,校女籃再獲組隊權,代表鎮中心學校出征縣籃運會,獲第四名的佳績。這一時期,在上級舉行的各類學科競賽中,學校先後有100多人次獲縣級以上獎勵,學生在縣級以上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近百篇。

辦學規模

學校通過政府扶持、財政撥款、社會資助、學校自籌等多種方式,多方組織資金,進一步加大了改善辦學條件的力度,適度擴大辦學規模。從1995年開始,學校掀起了基礎工程建設的高潮。1996年底,投資210餘萬元的教工宿舍樓竣工投入使用;2003年底,投資82萬元的高標準學生宿舍樓竣工;2004年投資56萬元的高標準師生食堂竣工;2004年下半年,又斥資20多萬元,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學校花園的整體改造。隨著這些標誌性工程的相繼完成,學校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規劃布局更趨合理。為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學校在搞好基建的同時,也有條不紊地進行了教育教學設備的添置和更新。從1995年開始,學校大批量購進圖書,校圖書館規劃急劇擴大,到2004年,藏書己達5成余冊,安排有專門的管理員,配置了專門的閱覽室,對全校師生全天候開放。1997年被立為石門縣鄉鎮中學圖書館的樣板,圖書實行了電腦管理;1996年,完成了對理化生實驗室的高標準改造,並相繼購置了大量的實驗器材和儀電設備,1998年順利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普實”驗收;1998年,學校相繼建成了高標準語音室,擁有四十多台電腦的計算機教室,同時建起了遠程教育衛星接收系統;1999年,購置了一台兩萬多元的一體機;2003年學校再次投資7萬多元建起了多媒體教室,開通了網際網路,緊接著又投資改善教師辦公條件,實行分年級集體辦公。通過對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系列改造,學校徹底完成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學校辦學規模在這一時期有所擴大,2001年下學期,開設了十四個教學班,在校學生達800餘人,在職教職工52人,創辦學以來歷史新高。
蒙泉鎮中心學校蒙泉鎮中心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注意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著力實現了“四大工程”,一是“師德教育工程”。學校堅持正面教育與監督管理相結合,一方面狠抓政治學習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開展評選“師德標兵”等活動,一方面通過建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多方面聽取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社會監督。在2004年3月到11月間,學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正行風、樹形象、創滿意”教育活動,通過學習討論,自查自糾、民主評議等多種方式,使全校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受到了洗禮。二是“繼續教育工程”。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學歷提高培訓,計算機和國語培訓,新教師的上崗培訓及其它提高業務水平的培訓。並定期組織教師到外地各校參觀學習或進修。教師參與熱情高,參加率達100%,學歷層次及業務能力明顯提高。曾在學校任教的蔣良富和侯立瓊兩位年青教師邊工作邊自學,分別於2000年、2001年考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繼續深造。另外,學校還提倡骨幹教師對新進教師“傳、幫、帶”,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三是“科研強師工程”。學校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科研機制,由教導處全面指導,各教研組具體落實。教研組組織同科教師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教研活動,課題組圍繞教研課題協同作戰,集中攻關。教師人人參與教研教改,堅持每期寫一篇以上高質量教研論文,每期至少上一堂教研課。通過實施這項工程,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一時期,學校有5項課題研究成果獲縣級以上獎勵,教師有100多篇論文在市級以上獲獎或發表。四是“名師工程”。學校要求每位教師要爭當開拓者,爭當學者,爭當教育家,學校通過組織開展專任教師課堂教學達標晉級活動、百堂優質課評選活動等為教師的爭先創優搭建平台。通過不懈努力,學校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愛崗敬業、德藝雙馨、現代化教育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學校40名專任教師中,有中學一級教師25人,有15人次獲縣級以上“優秀教師”稱號。程德春、杜雪明、易長松在調任或離任前都是在縣內頗有名氣的響噹噹的學校品牌教師。

歷屆英才

學校為了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打破常規,加大管理力度,著力實施“三個更新”,最佳化競爭激勵機制。一是更新用人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對全體教師實行考評考核,推行全員競聘上崗,實行末位淘汰和落聘轉崗、待崗制。1997年上半年,學校出台了《教工競聘上崗實施方案》,下半年開始,學校與每位教職工簽訂了聘任契約,同時實行學校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老師,各方嚴格按照約定的條款享受權利,盡到義務,做到了“能者上,庸者讓“,保證了師質質量的不下滑。二是更新分配機制。從1996年開始,學校全面推行結構工資制,在勞動報酬的給付上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直接與教師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掛鈎,拉開了收入的檔次。三是更新考評機制。2003年,學校出台了《教職工崗位考核及年終評優評先方案》,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變憑印象、憑關係的全民投票為以德、勤、能、績為考核內容的量化管理記載的硬性指標評價,使大家心服口服。這一時期,學校還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勵政策,重點偏向教學業績的突出者,體現優勞優酬,能者多得。通過機制的更新,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學責任心被極大調動起來,連創佳績。康保紅老師所帶的79班在2000年的中考中有8人達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其中5人被石門一中正取,3人被芷蘭學校正取,2003年考取北京大學的覃健便出自此班。

發展前景

在這一時期的兩任校長中,侯克明辦事果斷,雷厲風行,能妥善處理各種關係,為學校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2003年,蔡聖忠主管學校全面工作後,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他是一個工作踏實,勤奮敬業的人。在工作中注重發揚民主,虛心聽取和採納教職工的合理建議,胸襟開闊,性情耿直,廉潔自律,愛生如子。他接任後,狠抓學校硬性建設和軟體建設,使學校整體面貌從內到外都有極大改觀,特別是學校的危改工程受到了上級和社會的一致好評;他狠抓學校的安全工作,提出了“以人為本,創建和諧校園”的理念,強化對師生的安全教育,經常下食堂、進商店督查飲食安全,每逢周五親自到校門外值班,嚴禁學生搭乘“三無”車輛。近三年來,學校未發生一起大的安全責任事故,被上級授予“安全文明校園”稱號,2004年,學校又被交警部門授牌“交通安全示範學校”;他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從教學態度、職業道德、教研合仟、業務進修等方面向全體教工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並率先垂範,保證了學校有一套高素質的精英教學班子。2005年,學校英語教師緊缺,為了顧全大局,蔡聖忠校長要求正在患病的妻子譚晚霞老師帶病上崗,由於延誤了治療時機,2005年上學期,譚老師病情惡化,經多方搶救無效,於2005年6有溘然長逝,年僅42歲。為了學校,把自己至愛親人的年輕生命也賠了進去,而後又強忍悲痛,投入到了學校的各項工作中,這件事,至今都讓全校教職工感動不已。副校長李有質,從1999年起分管學校紀律衛生工作,兢兢業業,常抓不懈,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在上級組織的檢查評比中,學校多次被評為“安全文明衛生單位”。分管教導工作的徐超明,工作熱情高,工作紮實,以身作則,全身心投入到指導督促學校的教學教研工作中,2004年他所撰寫的論文獲國家級一等獎。分管後勤工作的總務主任董大友,為學校的後勤管理和基建彈精竭慮,他組織制定了一系列校財管理措施,使校財損毀嚴重的情況得到有效遏止。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支團結協作、務實進取、富有戰鬥力的領導班子,學校的各項工作才自始至終開展得有聲有色。
蒙泉鎮中心學校蒙泉鎮中心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