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丸

葶藶,又名:葶藶子、寬葉葶藶、光果葶藶,拉丁文名:Draba nemorosa L.,十字花科、葶藶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單一或分枝,疏生葉片或無葉,但分枝莖有葉片;分布較廣,東北、華北、華東的江蘇和浙江,西北、西南的四川及西藏均有分布。生於田邊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濕地。北溫帶其它地區都有分布。以種子入藥,主要功用是瀉肺降氣、消腫除痰、止咳定喘。

葶藶丸,葶藶丸,葶藶丸,葶藶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墜涎葶藶子丸(《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甜葶藶(隔紙炒) 黑牽牛(炒) 漢防己 杏仁(炒,去皮、尖)各3克
【用法】上藥將前三味研末,入杏仁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用生薑湯送下。
【功用】宣肺平喘利水。
【主治】乳食沖肺,咳嗽痰喘,面赤。

葶藶丸

【藥物組成】葶藶子(紙上微炒)半兩,蕓薹子(揀淨)1兩,馬兜鈴(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0枚,皂莢(酥炙,去黑皮及子)半兩,白前1兩,甘草(炙,銼)1兩,防己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主治】乳石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葶藶丸

【藥物組成】葶藶7兩,椒目3兩,茯苓3兩。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一九三引《聖惠》。
【方劑主治】水腫。腹苦滿急,妨礙飲食。
【用藥禁忌】忌酢物。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

葶藶丸

【藥物組成】葶藶子(慢火炒,別搗為膏)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羚羊角(鎊)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去裙襴,醋浸炙)3分,防風(去叉)3分,菟絲子(酒浸兩宿,焙乾,炒,別搗)3分,牛膝(去苗)3分,安息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方劑主治】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

葶藶丸

【藥物組成】葶藶子(炒)1兩半,消石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2兩半。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方劑主治】湧水。腹滿,小便難。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湯送下,1日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