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望

葵望

《葵望》分為六部分:“說葵”選輯了許江數次個展的畫冊前言,傾訴一代人的心結;“葵殤”收錄許江以繪畫感受力為核心的數篇文字;“致葵園”則是許江作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從2009年開始每年畢業典禮與開學典禮的講話;“遠望者”輯集數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雙年展的反思為主;“藿風”選用了幾篇隨筆,調子輕盈;“群葵”則是為眾多師長師友所寫文字的甄選。許江將諸多文字系在葵園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許。

基本介紹

  • 書名:葵望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 作者:許江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2170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許江,對文字有著不一樣的感情。他說寫作是未竟之事,他的口袋裡總是裝著水筆,隨時用來記錄。許江畫葵,葵園是他的寄望,著名作家余華曾這樣評價許江的葵,“向日葵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是讓一代中國人熱淚盈眶的意象”。他筆下的葵是一代人的歷史性的生命寫照。

作者簡介

許江,出身於教師家庭。擔任過國小、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經歷美術編輯等工作回美院任教。1988年至1989年赴德國漢堡美術學院研修。多年來創作頗豐,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和德國德勒斯登國立博物館等地舉辦大型個展,出版《遠望》《被拯救的葵園》《致葵園》和《重新生長》等大型畫冊。美術創作尤以葵園的關懷,俯望大地,凝結文心。寫作出版有《一米的守望》《視覺那城》《架上畫》等。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浙江文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寫作是未竟之事
說葵
渴望生長
葵園深歌
真正的寫作如火栗在手
如何“最葵園”
葵園如若流火
葵園與本草的綻放
葵殤
中國藝術觀的三重背景
繪畫的糾結與詩
感受力與再生緣
意、寫及其大者
一個人的面容
包浩斯,一個神秘的郵包
八五與85
致葵園
無愧於心靈的約定
如何能夠不珍惜
青山相望天人相和
涅檠之象
學脈、望境及生命的鳴唱
祝福青春
遠望者
重塑藝術的智性
設計危機與超設計使命
快城快客與上海策略
歷史巡迴大道排演
公共藝術,場所與記憶的疊影
重建先鋒
所以、所由與所安
素功即禮
藿風
竹之韻
牛津如山,劍橋若水
文與畫
船場記憶土樓意想
繪畫的品格
行走的風景
群葵
先行者
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
山水精神時代旗幟
人生之洗
父愛無邊
藹然仁者最相憶
純白之思
漂泊者痛
成鋼塑神

序言

寫作是未竟之事
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稱是教師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師崗位上輾轉,雖生涯波折,顛沛流離,卻始終誨人不倦。大約三歲的時候,我已經會背唐詩百首。那時有客人來,常拉我當場測試。幼年的強記與模仿,總是父母臉上的光彩。但和許多少年一樣,我對這類讀書並無多少興趣,唐詩百首很快忘卻,讀書的習慣也未養成。直至我十一歲那年,正值“文革”大批鬥時期。有一天放學回家,發現家裡正被紅衛兵查抄。我低頭站在一旁,目睹驀然而至的劫難,發現地上有兩本小書,是“朝花文叢”一類的小讀本,一本是中國的短篇小說集子,一本是都德的《柏林之圍》。我抬腳把小書踢到床底。待紅衛兵走後,我把書找了出來。
我跑到山腰的竹林中,獨自把書讀完。這兩本小書正是日前父親讓我閱讀的,我卻懶得動,但此刻我充滿著渴望。家為什麼被抄,我不知道,但這兩本幾乎失而復得的小書卻讓我的生命第一次懂得珍惜。抄家的羞辱令我傷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成“壞人”,唯有這本書卻成了滅頂之災來臨時的渡筏。我開始讀這兩本小書,如同饑渴者吮吸著甘露,一邊帶著現實的感傷,一邊又被書中的世界所感動。清代名儒況周頤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我生平第一次認真的閱讀,竟是這般萬不得已。那兩本小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茹志鵑的《百合花》中的小戰士和都德的《柏林之圍》中的老軍人。兩個受過戰火洗禮的人最有故事。多少年後,我在柏林碧塔尼亞藝術中心駐地創作的時候,每天晚上行走在柏林的大道小街,我都會想到那位固執而驕傲的老軍人。這是我關於世界想像的初歷,它讓我在那場風雨中多少都獲得了一絲信心。
“文革”催生了我初次的閱讀,並賦予某種傳奇的色彩,同時,也讓我在心靈深處感受到書的力量。我把書看得很高,把寫作看作一份了不起的心靈工作。所以,儘管我在
“文革”中(尤其在知青之時)讀過大量小說,儘管在中學和大學時期我也寫過不少自由詩,儘管我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進行美術創作並不斷爭取參展和發表,但我從未想過要出002
書。這主要是因為我內心的怯懦。初次閱讀的萬不得已讓我從此把書看作一份拯救,把閱讀看作一種自救的歷程。我始終懷疑,自己可能寫好這樣一本書嗎?
2000年,我在籌備上海雙年展的過程中,遭遇諸多上海往事。那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海上上海”,正逢上海美術館遷往過去的上海跑馬廳。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
給上海打上國際都會的滄桑烙印,作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移民之城,上海充滿了傳奇。往昔殖民者的馬會俱樂部成為城市的美術館,那歷史的記憶思痕斑駁,格外令人揣想無
限。那幾年,我畫了一系列的大上海的歷史風景。我仿佛從歷史的蒼穹俯望這座大城的往昔,從曾經的城市地標和肌理中感受歲月雲煙,並用矽膠製作的手掌與手背表現某種歷史
的博弈。雙年展過後,我把繪畫和閱讀的感受寫下來,自費出了一本小冊子,題為《上海蜃景》。我寫下了對於上海今昔的撲朔迷離的感受,那文字也同樣記錄了我書寫的怯懦猶
豫之感。直至今日,我都懷念這本小冊子。那時黃浦江東岸的樓群遠未如今日這般稠密而高聳入雲,浦西的高樓也未能在外灘的天際線上重構一道城市輪廊,上海世博會更是遙遠
之事。籌備雙年展的過程中,我有機會登上南京路和外灘的幾座名樓,從視窗親見過去在老照片中反覆看到的景觀。我仿佛站在歷史的上空,見證這座城市歷經磨難的氣息,並從那裡重複和反省曾經的目光。我領悟到真正的寫作與繪畫一樣,永遠是個未竟之事。我們一邊書寫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總以自己的方式書寫歷史,並把每一個人描繪其中,讓我
們從中領悟歷史的命運。後來幾屆上海雙年展都與城市母體的命運變化相照不宣。2002年討論“都市營造”,之後的十多年,上海始終是太平洋西岸最高的城市。2004年關注“影
像生存”,今日影像深刻而持續地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感性方式。2006年聚焦“超設計”,那過度的設計乘著全球化的風潮,讓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和憧憬西方的大國。2008年揭示“快城快客”,直接瞄準城鄉遷徙的浪潮和他們的身份命運,那一年驟降的春雪箴言般地讓億萬名務工者難以還鄉。2010年,上海世博年,世界城市匯聚上海,雙年展以
“巡迴排演”的主題劍指全球化城市循環往復的歷史動機,為世博的激浪鳴響反省的晚鐘。兩年後,世博的幾個主要場館都變身為美術館和當代藝術館,“巡迴排演”成了當代藝
術的自我預言。持續十數年的雙年展如若書寫,它一邊描繪這個世界,另一邊又被世界的變遷所描繪著。作為雙年展的策劃者,我始終站在雙年展中,我已然在這種歷史的寫作
中。
於是,我有膽量出書。從2005年《一米的守望》和《視覺那城》出版至今,我已經陸續出了8本文集,《葵望》已是第9本集子了。這本集子分6個部分:“說葵”選輯了我數
次個展的畫冊前言,傾述一代人的心結;“葵殤”收錄我以繪畫感受力為核心的數篇文字,憂患與挑戰兼備;“致葵園”則專門刊出我作為美院院長從2009年開始每年畢業典
禮與開學典禮的講話,所講俱是肺腑真言;“遠望者”輯集數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雙年展的反思為主;“藿風”選用了幾篇隨筆,希望全書的筆性有所輕盈,調子不至
太重;最後的“群葵”,是我為眾多師長師友所寫文字的甄選。葵在我的畫筆下是一代人的化身,我把諸多文字系在葵園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許。葵望,葵園大地的遠望,正可以
借喻一代人的心靈瞻望,也可比興一個繪畫者的精神守望。
《葵望》會是一本怎樣的書呢?這本身就是一份擾心的瞻望。無論如何,寫作作為未竟之事,總讓我們與世界之間從這裡不斷地出入往返,交相眺望。葵的收穫與擔當只在寄004
望未來,這是葵園大地年年歲歲的真訊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