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由來,
簡介
葫蘆墩圳Hu-Lu-Tun Canal
上埤為1733-1734年由張達京等人出資開鑿,下溪洲圳為1823-1867年(道光3年至同治6年)由陳天來、陳奎、陳漢、陳策、陳薦(合稱陳五協)共同出資興設,1902年(明治35年)三圳合併為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溪水灌溉農田。主幹線現約40公里,支線200多公里,灌溉農田74.77平方公里,灌溉地區包括台中縣豐原市、潭子鄉、神岡鄉、大雅鄉、台中市北半部。
由來
原稱貓霧捒圳,後更名為葫蘆墩圳,名稱來自台中縣豐原市舊地名「葫蘆墩」。開鑿源於清初漢人陸續移入開墾,與當地平埔族巴宰海部落的岸里社原住民互相傳授開墾耕作技術。1723年岸里社理番通事張達京采「割地換水」方式獨資開鑿「下埤」;1733年張達京再與部落首長潘敦仔出面邀請秦廷鑒、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組成六館業戶,訂立割地換水墾約,出資興修「上埤」,由朴子籬口築埤引大甲溪水供給灌溉,1934年竣工;「下溪洲圳」則是1823-1867年(道光3年至同治6年)由陳五協共同出資興設。其後,三圳的主權一再移轉,清末歸阿罩霧(今霧峰鄉)林烈堂等8人所有。1923年(大正12年)三圳統一至上埤一處取水,1977年石岡壩完工,為有效調配供應大台中區地區的公共給水與灌溉用水,將葫蘆墩圳與八寶圳統一改由石岡壩引水。
1902年三圳合併成立公共埤圳組合,主權賣歸公有。1923年與八寶、王田等埤圳合併為「豐原水利組合」,1939年(昭和14年)改稱「豐榮水利組合」。國民政府遷台後,沿台灣日據時期的水利組合區域為考慮,歷經水利協會與水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