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浜鎮

董浜鎮

董浜鎮位於江蘇省常熟市,處於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常昆高速公路和蘇通長江大橋“三路一橋”的交匯點上,是蘇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所在地。董浜鎮面積 62.5k㎡,人口 5.4萬人。截至2015年11月,轄14個行政村,2個市鎮居委會。

董浜鎮榮獲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江蘇省文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縣城(鄉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交通,經濟概述,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事業,文化,衛生,科技,社保,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董浜地處長江三角洲。五千年前,即已沖積成陸地。
夏時(公元前2000年)屬古揚州地域。
商代處勾吳北境。漢時屬會稽郡吳縣海虞鄉。
晉時,隸海虞縣。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信義郡常熟縣(是時縣治設於福山),董浜為常熟東鄉一隅。
唐《吳地記》後集載,常熟縣劃“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昇平十二都”。思政在縣東南,管都五,時吳王作離宮與西施遊樂,征役不息,民思盛時之政,故名思政。董浜屬思政鄉。
董浜早在唐貞元十四年(798年)前即有長箔(亳)村建置。
北宋《元豐九域志》載,常熟為9鄉(並去太平、郭行、昇平3鄉),3鎮(福山、慶安、梅李),迄南宋寶鎔,九鄉之制未變。董浜仍屬思政鄉,曰蹈義里。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州,區劃未變,改里為圖,鄉以下劃場都、圖,董浜一地屬東三場28都、東二場27都。
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蜀人董逸溪,“歷職台憲,累官至行省參政,元亡不仕,愛吾海虞山水,結廬長箔村浜左”,遂有董家浜之稱(光緒三十年龐鴻文《常昭合志》)。又萬曆姚宗儀《常熟縣私志》載,“新徐市,刑部郎中徐昌祚創,在徐市西南,臨貴涇”。徐昌祚,工部尚書徐栻之孫,
明萬曆年間,遷來董逸溪舊宅,故又有新徐市之稱。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改“縣”,劃9鄉45都,設44區(後為85區)483圖,董浜隸思政鄉。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兩縣,昭文縣轄五鄉18個都222個圖。清代中葉,舊有鄉名置邊不用,改劃為場,昭文縣分4場,以場統圖。董浜一地分別為東三場28都、27都,東二場27都14圖(西巷、陸店、竹絲),25圖(雪溝、華浜部分、趙橋),21圖(華浜部分,硯涇部分、永安);15圖(站浜部分、硯涇部分),東三場27都24圖(杜橋、小浜),東二場27都24圖(小浜、金龍部分、紅沙、聯合),東二場27都2圖(金龍部分),另有蘇雪村,分屬3個圖,即東三場27都12圖、13圖,東三場28都20圖。
董浜鎮董浜鎮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錢陸燦《常熟縣誌》載∶“董浜距城三十里,街一道,居民百餘戶”,
光緒三十年(1904年)龐鴻文《常昭合志》、陸友硯《北欒志》均載∶有陳氏子于田中得一墓磚,上書“唐貞元十四年(798年)葬季象先妻姚氏麗華字碧玉,於梅李之南十里長箔村”。
宣統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兩縣都圖區域,劃35個市、鄉,董浜、沈家市、天主堂合併為董沈鄉。
2019年2月28日,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名單公布,董浜鎮在其中。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1月董浜鎮下轄14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11月董浜鎮常住人口5.4萬人,外來人口2萬人,民族漢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董浜位於常熟市東郊,距市區20km,東經120°54′,北緯31°39′,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西長5.5km,南北寬4.9km,呈海棠葉狀。面積26.8k㎡,耕地39268.7畝,其中可耕地面積31010畝,交通、道路、住宅、河流等非耕地面積8248.7畝。全鎮總面積62.5k㎡
董浜鎮

地質地貌

境內屬中生代與新生代凹陷區,堆積較深厚,原有地質幾乎全部沉沒,地面低平,多見河灣塘漊。境內地層類型如下兩種∶新生界第三系——含下第三系阜寧群與上第三系。阜寧群由鈣質粉砂岩、細砂岩、砂礫岩、泥岩等組成;上第三係為砂和砂礫層以及粘土岩、粉砂岩、砂礫岩等。新生界第四系——含更新統與全新統。前者有中更新統的網紋紅土與更新統的棕黃色亞粘土層;後者有全新統下段沖積物,以黃灰、深灰色亞粘土為主,夾有泥炭,具波狀層理或交錯層理;全新統上段沖積——湖積物以棕灰、青灰色粉砂亞粘土為主,間夾泥炭,具明顯的水平層理。全新統頂部沖積物以黃棕、灰棕粉砂與粉砂亞粘土為主,產貝殼碎片,間夾含炭質粉砂層,具有微層理。地表扣散沉積,亦屬第四系。境內鹽鐵塘以南,多屬統下段沖積——湖積物;鹽鐵塘以北多屬全新統頂部沖積物。鹽鐵塘南岸崗身一線地表有黃砂層,顆粒細勻,純淨度高,為優良建材輔料,因採掘歷史較長,90年代初已基本開採殆盡。
境內以鹽鐵塘為界。鹽鐵塘之北地勢較高,屬沿江平原,由近2000年江潮夾帶的泥沙填積而成。地面以全新統沖積物為主,土質含沙,疏鬆,植棉為主。海拔大都在4.5米—5米,局部地面高達6米。鹽鐵塘流向與江岸並行,南側有綿延低緩的沙崗(崗身),起於福山經梅李、董浜、支塘入太倉市境,系長江口南岸古海岸線遺址。鹽鐵塘南側地勢較低緩,土質以烏柵土、烏泥底烏沙土為主,適宜種稻。

氣候

董浜年平均氣溫15.4℃,年際最大差值為0.7℃,有90%的年份在15℃以上。最高年(1961年)為16.5℃,最低年(1972年、1980年)為14.8℃。平均無霜期為242天,年平均降水量1054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31年,為1694.2毫米,最少的是1934年,為481.1毫米,差值1231.1,年降水量相對變率為18%。全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大於0.1毫米)127天,年平均總日照時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8%。全年總日照時數,最多年1967年為2512.3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最少年1980年為1825.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1%。日照的差值687.1小時,日照百分率差值16%,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

自然資源

藥用類:喇叭菌科,雞冠蕈;木賊科,節節草;莎草科,水蜈蚣、披針苔草(羊鬍鬚草);棕櫚科,蒲葵;天南星科,菖蒲、石菖蒲、半夏;百合科,山茨菇、細葉韭、薤白(野白頭)、土麥冬、麥冬;藜科,藜(灰條頭);莧科,刺莧、土牛膝;紫茉莉科,紫茉莉(夜飯花);香杏科,粟米草;馬齒莧科,馬齒莧、土人參;豆科,皂莢、決明子、野豇豆;衛矛科,衛矛(鬼箭羽);葡萄科,蛇葡萄、爬山虎;傘形科,天胡荽、落得打、山芹、澤匠、野胡蘿蔔;夾竹桃科,夾竹桃;馬鞭草科,馬鞭草、海州常山(臭梧桐);唇形科,半枝蓮、夏至草(野益母草)、活血丹(金錢草)、益母草;茄科,錦燈籠、枸杞;茜草科,雞矢藤;忍冬科,接骨木(扦扦活)、忍冬(金銀花藤);葫蘆科,栝蔞(瓜蔞皮);菊科,下田菊、三葉尖佩蘭、馬蘭頭、野菊、青蒿、艾蒿、蒼朮、蒲公英、菊芋(洋生薑、龜地姜)等。
水產資源:魚類鯉科,鯉魚、鯿魚、鰱魚、鱅魚(花鰱)、鯇魚(草魚)、青魚、黃鑽魚、鯽魚、鱸魚,鯰魚,泥鰍,鰻鸝,烏鱧(黑魚),鱖魚(桂魚),黃鱔,土哎魚(塘鱧魚)。

交通

董浜鎮歷來是一座江南名鎮、交通重鎮。鎮區東距上海70公里,南距蘇州70公里,北接常熟港和國家級常熟經濟開發區,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常昆高速公路、蘇通長江大橋“三路一橋”穿境而過,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經濟概述

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2億元,同比下降14.69%;完成工業總產值72.1億元,同比下降20.3%;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4億元,同比下降16.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3.73億,同比下降24.3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65億,同比下降11.56%。剔除非正常企業因素,實體經濟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全鎮規模企業實現開票銷售收入53.2億元,同比增長2%;實現入庫稅金2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國稅入庫1.4億元,同比增長14%;稅收超百萬元企業入庫金額同比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貢獻超50萬元和超100萬元的實體企業分別達24家和15家,金額同比分別上升13%和9%。工業投入不斷加大,經濟發展積蓄新動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78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0.26億元,同比增長11.89%;服務業投資完成3.52億元,同比增長3.53%。
2015年最佳化調整汽車零部件產業配套園規劃,推進集約發展,實施騰籠換鳳,進一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依託區鎮聯動,強化招商選資,注重引進優質汽車零部件項目。全年新引進弘泰汽配、華邦汽車材料等6家企業落戶,總投資4.94億;其中德潤纖維、朝熙精密兩家企業盤活閒置資產56.18畝。目前,全鎮共落戶汽車零部件項目17隻,總投資16.8億元。重大項目招商取得突破,投資總額5億美元的佑輝科技高效馬達製造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14.64億元的21隻鎮級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其中利來汽配、華坤紡織、恆鑫橡塑三隻市級重點項目已完成投資3.03億元。積極助推企業提檔升級,組織銀企對接會和金融創新政策說明會,舉辦“工業4.0”講座,開展“機器換人”調研。普克科技新三板成功掛牌,友邦散熱器與東吳券商正式簽約,長江化纖獲央企恆天集團注資,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農業

2015年打造現代農業新模式,促進農業增效和產業增值。以曹家橋冷鏈配送中心、惠健淨菜配送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以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發展“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積極拓展本地及上海、蘇州等周邊市場。積極探索農業電子商務和品牌運營,開發“董浜鄉情十二品”等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南農大(常熟)研究院運作機制不斷完善,校地合作不斷加深,錢春桃教授榮獲“江蘇省科教文衛三下鄉先進個人”稱號。園區獲評江蘇省智慧型農業示範園區,成功申報國家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項目,先後接待省委羅志軍書記等國內外考察人員101批次,1900多人次。觀智村泥倉漊成功申報蘇州市級濕地公園,並列為2016年第十屆世界濕地大會的現場展示點。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生態農業技術,為推廣循環農業打好基礎。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協會,實現生產型和服務型經營主體之間的資源整合、互助共享,並在協會架構上成立現代農業黨總支和黨建聯盟。結合科技入戶工程,加快職業農民培養,開展“田頭實訓體系”特色服務品牌建設,開展各類培訓30多期,培訓農戶1500多人次,印發各類農技資料5000餘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夏熟、秋熟再奪豐收。
泥倉漊生態區泥倉漊生態區
全鎮基本形成了3.7萬畝蔬菜、1.1萬畝水稻、1200畝葡萄為主的種植結構,農業向現代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縱深發展。農業產業園區示範面積2萬畝,大棚設施區域面積6000畝。建成了全省首家節水灌溉監控服務中心,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曹家橋”蔬菜、“徐市”葡萄、“樂百姓”大米三大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響,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000元。

工業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00多家,其中上市企業2家,初步形成了以鋼鐵板材、機械模具、五金衝壓件、化纖紡織等產業為支柱,門類齊全、產業配套、特色鮮明的工業體系。全鎮已累計落戶外資企業27家,註冊資本2.81億美元,到帳外資2.2億多美元,吸引外商總投資超過5.72億美元,引資總量在全市各經濟板塊中處於前列。累計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隻,國家免檢產品1隻,江蘇名牌產品5隻,2010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3.3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5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47億元。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產值銷售脫幅較大,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53億元,同比下降21%;完成工業開票銷售收入87.61億元,同比下降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57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完成9.17億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入庫稅金4.6億元,同比增長6.6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8%。

服務業

服務業開票銷售收入5.14億元,同比增長3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3億元,同比增長8.67%;淨增內資註冊資本4.37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5%;到賬外資1500萬美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50%。

社會事業

文化

1981 年,袁松麒編著《百花謎譚》謎刊,被編入《中華謎語大辭典》進行介紹。1988 年,徐市燈謎組升格為徐市燈謎協會。1988 年,徐市中學成立燈謎組(1999 年更名為智林謎社),1990 年開始,學校編印《謎花飄香》謎刊,此刊有五期被評為全國十佳謎刊,第十六期被評為全國功勳謎刊。徐市燈謎協會也於2000年創辦《銀海謎譚》,至今已出6 期,其中一期也被評為全國十佳。
2008年董浜鎮被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燈謎之鄉),2010年6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常熟江南文化節—董浜·徐市燈謎藝術展。重新組建了董浜農民管弦樂隊,並登上了國家級表演舞台。
2009年10月古里鎮有燈謎小組30 個,會員達600多人。
2014年《董浜鎮志》通過終審,全年送戲、送影、送展、送書下鄉280場次,董浜燈謎協會榮獲全國最佳謎會。

衛生

歷代醫者,皆以中醫、中草藥為主。師徒相承、父子相傳,偶有所長,則秘而不露,謂之“傳子不傳婿”。每遇疫災,庸醫無策,境內名醫可治者寥寥。民國時期先後在董浜行醫者計22人,其中專業行醫7人,醫農傳家8人,醫藥兼營3人,醫商結合4人。專業分科有內科6人,外科1人,內外科8人,婦科2人,小兒科2人,針炙推拿2人,西醫內外科1人。醫寓設於董浜集鎮者14人,鄉村者8人。隨著歲月流逝,業醫者自然衰亡,新秀接替,各期行醫人員略有變更。在民國前期(1911~1937年)計有17人。1937年末為10人。淪陷時期(1938~1945年)12人,民國後期(1946~1949年)13人。

科技

2015年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成功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8家、省高新技術產品21隻、蘇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成功對接科技副總項目1家,友邦散熱器、華德粉末和南農大(常熟)研究院的產業化示範項目分別入圍國家火炬計畫和星火計畫。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作用,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入,杜尼電子、駿馳科技和凱博不鏽鋼分別與江蘇理工學院等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創美工藝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創建省研究生工作站。招才引智實現新發展,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20名、專業技術類人才10名,其中博士(正高)2名。積極開展科普工作,成功申報江蘇省科普示範鎮,徐市社區成功申報蘇州市科普示範社區。創美“伊索譜”協同創新工作模式得到中國科協、省科協領導肯定,並在全市推廣。
2014年申報專利700多隻,申請專利信息平台1家。招才引智實現新突破,新增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名,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18名,專業技術類人才11名,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9家,省高新產品12隻,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積極開展科普工作,榮獲“蘇州市科普示範鎮”稱號。東盾村、黃石村分別獲得江蘇省科普示範村、蘇州市科普示範村稱號,創美工藝被評為全國“講理想、比貢獻,奮力實現中國夢”活動先進集體。

社保

2014年社會保障工作持續加強,社會保險覆蓋率、保障率、征繳率分別達到95.5%、99.98%、96.74%。就業促進工作持續加強,舉辦大型專場招聘會兩次,促進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88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8個。鎮村醫療保障不斷完善,全年參合人數達24358人,參入率99.96%,特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名列全市前茅。積極開展社會救助,全年對24戶五保戶、105戶低保戶、66戶低保邊緣戶發放生活救助金、臨時物價補貼163.16萬元,對22名符合慈善基金重病醫療救助條件的對象發放慈善助醫資金37.77萬元。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旗桿村日間照料中心通過省3A級驗收,全年發放尊老金177.49萬元。殘疾人事業持續發展,3名董浜籍殘疾桌球、游泳選手在全國及亞太地區殘疾人比賽中屢獲佳績。
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81元,發放各項惠農補貼862萬元。紮實做好征(使)用土地補償安置工作,累計安置18872人。依託徐市香椿特色產業,指導旗桿、陸市、智林三個村的合作社聯合組建旗桿合作農場,發展集體經濟。開展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固化改革工作,以天星村為試點,出台鎮級實施方案。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服務平台正式運行。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調查摸底。加強村級財力建設,鞏固“三資”清理成果,積極引導各村以社區股份合作聯社為平台,通過抱團發展、挖掘存量等方式壯大村級經濟;將鎮級優質資產轉讓給黃石、楊塘、旗桿三個市級經濟薄弱村,增強其“造血”功能。2015年全鎮村級平均可用財力達到342.64萬元,同比增長14.11%。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覆蓋率、征繳率分別達到99.06%、96.8%。成功舉辦大型招聘會兩場,促進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76人,開發公益性崗位51個。全年鎮財政負擔純農人員社保補貼、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征地補償待遇發放總計達2079.91萬元。鎮村醫療保障不斷完善,鎮村醫保總人數達51998人,參入率99.62%。積極開展社會救助,全年對23戶五保戶、99戶低保戶、58戶低保邊緣戶發放生活救助金、臨時物價補貼157.12萬元;實施慈善救助181人次,累計發放慈善基金58.13萬元。認真落實優撫政策,全年對優撫對象發放生活補助金、優待金和慰問金234.56萬元。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委託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為19名貧困高齡老人和重度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新建永安、里睦、北港和徐市社區4家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全年發放尊老金179.77萬元。徵兵、雙擁工作持續加強,26名青年應徵入伍。殘疾人事業持續發展,2名董浜籍選手在全國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佳績。

歷史文化

飲食
一日三餐,少量大米輔以元麥粞、麵粉及南瓜、山芋、玉米等雜糧,小熟吃到知了叫,大熟吃到著棉襖。稻區雖主產大米,但大多吃扁擔頓(二頓頭),摻入菜類,間以糠麩,農閒時一日二餐。佐食菜餚,以自產鹹菜、鹹蘿蔔、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家人有病必須補充營養時,才有葷菜上桌。農家平時養雞養鴨或利用休閒時間捕魚捉蝦,藉以豐富餐桌。每逢客來,則加菜沽酒,盛情接待,或自製餛飩、糰子、麵條、餃子待客。婚慶節日,四盆六碗、老八樣頭或二湯炒、三湯炒不等,視經濟情況而定。二湯炒即∶二湯、二炒、四冷盆、四點心、六大菜;三湯炒即∶三湯、三炒、六冷盆、六點心、八大菜。新中國成立後,大米為主食,間以麵食調節。農村講究節儉,平時仍以自制鹹菜、鹹蘿蔔、面醬、醬瓜、蔬菜為當家佐菜,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自製餛飩、麵條、糕團或鹹蛋、鹹肉下酒,勞動過後自得其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高片產麥區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粉變換口味。多數人家經常有小葷腥佐食。進入90年代,每逢過節或紅白喜事請客,一般都為“三湯炒”或全雞全鴨,菜餚豐富,量多過剩,並輔之以名煙名酒。動輒三天排場,每天數十桌,規模、檔次互相攀比,愈演愈烈。1998年以後,結婚辦酒宴席上有甲魚、鰻魚、黃鱔等上桌。在講究吃穿的同時,人們注意保養身體,人參滋補品、西洋參、洋參丸、龜鱉丸、蜂皇漿等滋補品銷量日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