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應軫

董應軫(1387-1472),字宗南,別號萬松。湖廣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明宣德壬子科解元,授鄭州學正,後升福建提學僉事,轉任廣西參議。天順年間以平蠻有功而蜚聲朝野。

基本介紹

  • :宗南
  • 中文名:董應軫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軼事典故,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他的太祖董奉高,於元末時從江西樂安流坑來到麻城,落腳於橫河。麻城董氏家族由此發軔。董應軫父親董世才以明經薦舉出身,授桂林檢校,卒於任上。董應軫攀靈痛哭,痛於自己不能終養父親盡孝,誓不出仕。同鄉之人讚賞他的品行,就請他在鄉學裡做塾師。他教學有方,深得學生喜愛,在麻城影響很大。一天,知府下鄉,路過學校,看見一群少年在路旁拱手而立,彬彬有禮,就詢問他們的老師是誰。沒過幾天,知府就派督學來動員董應軫走科舉之路。在知府的嚴厲逼迫下,董應軫才勉強答應進府學專攻科舉。
1432年,董應軫中鄉試第一,成為遠近聞名的董解元。解元,是董應軫的第一個功名,也是他最終的功名。不是他不思進取,也不是他的才學不高,而是他為人忠信,上了同鄉的當。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同學中有人忌妒他的才學,同應會試時,利用他為人忠信,假約一起“減場”——就是少做幾篇試卷。董應軫因為信守約定而“不及格”落第,而與他相約的人卻以七篇文章中了進士。會試結束後,主考官看到他的文章寫得很精彩卻沒考中,很是憐惜,得知原委後非常氣憤。董應軫說:“不入仕途是我的初衷,現在出了這樣的事也是我命中注定的。我當然不能出賣朋友而換得自己的功名。知府對我要求嚴期望很高,我只能做個下吏來報答你的知遇之恩了。”上了這個天大的當,吃了這個啞巴虧,董應軫被授鄭州學正。
學正是個文官,主要職責是對州學的秀才們進行管理和考核。董應軫做鄭州學正,與當地社會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公務之餘,吟詩作對,頗為風雅。文名日隆後,他也應約為當地有名望的人撰寫碑文。當朝大學士楊文貞路過鄭州,偶然見到他寫的碑文,大為欣賞,贊其為“當代奇才”。回京後,即提升董應軫為福建提學僉事。董應軫在福建選士之甄,作人之雅,在八閩大地,傳為美談。
後來,廣西大藤峽寇亂,舉朝推薦董應軫前去治亂。朝廷又逾升他為廣西參議(從四品)。董應軫奉旨督師平蠻,不久捷報京師,文治武功名傳天下。
此時的董應軫年過五十,知天命,識進退。官場十多年的打拚,雖然是一路春風得意,心中歸居田園之思卻越來越濃。他屢次上疏請求退休,不被批准。天順八年(1464年),他自動離職回到麻城,頤養天年。
董應軫回鄉定居白杲,閉門謝客,不問外事。過起了“老歸樂桑梓”的鄉村生活,盡情享受天倫之樂。他曾作《漫興二首》抒懷遣興。一首是“苦為虛名增白髮,更無良術轉朱顏。莫厭林泉門面小,盡饒風月擔頭閒”;另一首是“破屋疏籬傍水涯,老來常得臥煙霞。午雞喚醒邯鄣夢,坐看春風掃落花”。
成化中(1465-1487年間),四川人朱嵩以歲貢入仕,任麻城知縣。他是明代在麻城做知縣的第一個四川人。當時,董應軫、周鑒、李正芳三人致仕家居,名高望重。朱嵩對他們十分敬重,有大事就請教。湖廣巡撫吳琛來到麻城,詢問朱嵩治縣的方略,朱嵩謙虛道:“我這樣跑腿的官吏有什麼才能,就是聽了兩三個大夫的話啊。”吳公非常讚賞朱嵩的做法,提議為三位老者建一座堂館,以便於隨時咨政。朱嵩就在縣治右邊建了“耆英堂”,作為專門議政之地,縣中每有大政,則請三老登堂共議。朱知縣建的耆英堂隨著三個老人的離世,早已人散堂圯。一百六十多年後,四川涪州進士、麻城知縣文德重修,改名“三老堂”。
成化壬辰(1472)年十月二十六日,董應軫去世,葬於白杲河東。

個人作品

在《董氏族譜》中,保留的董應軫的一詩一賦,可以管窺他文才之高妙。《游龜峰》是一首律詩,寫得大氣磅礴:“名山雄峙邑城東,天落蓬萊第一峰。掃地曉嵐堆翡翠,倚空晴嶂削芙蓉。琪花迎暖春香放,瓊樹凝輝夕霧濃。應有神靈產申甫,詩人寧獨美喬松。”《劍門賦》開篇寫道:“西蜀之北,劍門控塞。卓天塹之嵯峨,儼方城之刻劃,壘百雉之崇墉,削兩崖之峭壁;亘如列障之屏,利若排空之柵,實險固而莫逾。”用排比的句式,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劍門之險,讀來氣勢逼人。整篇賦寫了劍門之險要、劍門之閉塞、劍門之得名、劍門之歷史和遊歷劍門之感慨,是難得的佳作。

軼事典故

據《三楚世家·朱氏族譜》中舒崑山《隴西太守公傳》記載,董應軫確實帶出了一群了不起的學生。第一個在科場贏得功名的是熊祥,他於 1450年考中舉人。特別是到了成化年間,董應軫的學生一個個在科場脫穎而出,共同創造了麻城人才輩出的神話:1465年,王本儉中舉,1471年,萬祥中舉;1474年,邱瑩、熊經中舉;1477年,熊璋、舒崑山中舉;1478年,王本儉、熊經中進士;1484年,舒崑山中進士;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是李靚,1457年中舉,1469年中進士。
董應軫回鄉閒居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對兒孫的教育非常重視,時常親自教授經史,在家族中培養了大批人才,為麻城董氏家族發展成“簪纓望族、忠孝名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50年,長子董緒中經魁。1462年,三子董紱中亞元。1472年,也是董應軫在世的最後一年,董紱又中進士——他是麻城董氏家族的第一個進士。董應軫身後,六子董、七子董、孫子董朴分別於 1493年、1490年、1484年中進士。明、清兩朝,家族中出了八名進士、十九位舉人。這期間,董氏家族在麻城立起了五座牌坊:一座是“欽錫福建提督學院晉階朝列大夫董應軫坊”,建在曲龍溪萬松亭,題為“忠勤可嘉”;一座是“欽錫三進士董紱董董坊”,建在董家寨門首,題為“花萼聯芳”,坊柱聯為“三鳳起河東聯登虎榜,群龍趨翼北獨占鰲頭”;一座是“欽錫御史董坊”,建在白杲河東魚形地,題為“三楚聞家”;一座“欽錫御史參議大夫董坊”,建在石橋院子門首,題為“青雲接武”,坊柱聯為“身近龍顏列祖繩繩登鳳闕,名題雁塔諸孫濟濟步蟾宮”;一座“欽錫御史董參政董朴巡按董石坊”,建在麻城縣聖門雲露街,題為“奕葉登榮”。
董應軫的孫子董朴《題耆英堂壁上畫梅(有序)》中記載了祖父“善於教子弟”的故事:董朴二十八歲時在縣學設講,表弟劉燧也在這裡聽講。劉燧善畫梅,畫了一株古梅於耆英堂後壁。董朴見畫興起,題詩一絕於其上:“筆端造化天機巧,一段春光長不老。豈唯古乾勢昂霄,更有新枝生意好。”看過的人都稱羨,贊其詩與畫並美。後來,祖父董應軫發現了,命童僕將詩畫刮盡。董朴和劉燧知道後,非常害怕,跪了兩個時辰謝罪,被厲聲趕走。又托親戚中的年長德尊的人去說情,董應軫才說明自己的用意。他說詩與畫最妨礙舉業,不是後生小子應該用功的地方。董朴和劉燧於是各自禁止詩畫,用心讀書。兩年後,董朴、劉燧雙雙中舉。六年後,董朴舉進士。十年後,劉燧舉進士。

人物評價

董應軫的傳奇人生,被明代翰林院編修、進士郭子章寫成《萬松公行狀》,收錄於麻城《董氏族譜》。郭子章總結董應軫的人生有四奇:一是以一鄉村學究受到郡守的重視;二是以一落第舉人受到主考官的佩服;三是以一遠州教職受到宰相的推薦;四是以一閒居散官受到縣令尊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