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周鑒生於明代建文三年(1401年),為新店周氏四世祖。周氏自始祖周受七由江西入籍麻城,二世周富入贅新店歐陽氏,生三子。次子仲馗生鑒。歐陽鑒刻苦讀書,未滿20歲時即考中舉人,中年遊學江西,師從彭華,曾八次到京城參加會試,皆不中。第九次考試前稱夢有徵兆,需恢複本姓。改名周鑒後,果然在正統乙丑年(1445年)一舉考中進士。自此,全宗由歐陽復周姓。
周鑒榮登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北道監察御史,出按江西,景泰庚午(1450年)主持江西典試。周鑒舉賢不避親,選拔他的老師
彭華入京會試。彭華才華出眾,果然於甲戌年(1454年)一舉考中會元,天下嘆服。因周鑒與彭華互為師生,周鑒是彭華的受業門生,彭華是周鑒的中試門生,彼此互稱師,此乃明代科舉場中一段佳話。
江西泰和縣是當政大學士
陳循的家鄉,陳循之子強占民田民女,橫行不法。周鑒秉公執法,強令退還。陳循忌恨,將周鑒調至邊遠貧窮的雲南任按察司副使。在陳循當政期間,周鑒九年不獲遷調。但他泰然處之,在雲南治理貪污腐敗,為蒙冤受屈者平反昭雪。特別是興修水利,開寶泉壩蓄水,灌溉數萬餘頃民田。滇民為其立祠祭祀數百年。後因母親去世,周鑒匆匆回籍治喪,途中遇風翻船。風息後,僕人周濟爬出水面,找到斧頭劈開船板,才將周鑒救出。驛吏趕來,周鑒說:“我在雲南為官九年,只存下俸金二百,舊衣幾件,都裝在一個皮箱裡,現已落入水中,煩請設法打撈。”驛吏找來兩個漁民,用漁鉤在翻船處尋撈。不料一鉤落下,即將皮箱撈上來,如囊中取物。眾人皆驚以為神助。直到陳循倒台,周鑒才得以升任山東按察使。
周鑒45歲中進士,69歲上章引退告老還鄉,奉旨恩升正三品,進階嘉議大夫。他遊學居官期間,因雙親在堂,留妻子魯氏在老家奉養,僅帶兩名男僕赴任,孤身獨處30餘年。在允許多妻制的封建時代,魯氏多次勸其納妾,都被周鑒拒絕,直到70歲時,妻子中風病危,方娶側室。當時人稱其“詩文沉雄博雅而吏治綜核尤極精密,蓋得之清心寡欲者為多”。周鑒告老還鄉後,麻城縣令為他和董應軫、李正芳三位退休官員在縣衙旁建“耆英堂”,請“三老”隨時咨政。周鑒暮年仍服務鄉梓,78歲去世。被崇祀鄉賢,事跡載省志、府志、縣誌。
個人作品
新溪夜泛
明·周鑒
鰲極既已立,天地各定位。
睠彼泮宮南,瓜園接平地。
古來有遺讖,故老相與傳。
讖言諒匪偶,安得地道穿?
一朝激洪流,河沖地維缺。
乃知造化功,不勞神禹決。
瓜園倏已破,溪水清如苔。
師儒謀夜泛,主客相徘徊。
主乃陳張朱,客則萬郎署。
暢飲陶真情,聯詩得深趣。
清風生水面,明月來天心。
淵魚恣游泳,沙鳥從浮沉。
愛此成留連,洗盞隨處酌。
詩成燦珠璣,動驚星斗落。
興闌謾回擢,諸生猶未眠。
及時願努力,拱聽春雷鳴。
客與主揖別,主次詩成帙。
袖卷索我觀,滿目 文章。
媿我林下遠,老懷愜幽淒。
無因結良晤,有句空自題。
子猷泛剡溪,東坡游赤壁。
千載良夜遊,高風共陳跡。
(摘自清·光緒八年刻本《麻城縣誌》)
軼事典故
明代成化年間,周鑒70歲告老還鄉,時督學僉憲董應軫、山西布政使李正芳亦先後離休鄉居,三公俱以碩德重望名重一時。此間四川歲貢朱嵩來麻城任縣令。經常向周、董、李三位老領導請教治縣之策,政績甚佳。御史吳琛來縣巡視,加以表揚。朱縣令說自己並不具備特殊才幹,全靠幾位前輩老領導指導有方。吳御史極為讚賞,提議在縣衙旁為三位老者建一座堂館,以便於隨時咨政。朱縣令即在縣衙西側築一館舍,名曰“耆英堂”。縣中每有大政,則請三老登堂共議。三人逝世後,此堂逐漸殘破頹敗,野革沒膝。160年後,萬曆年間,四川涪州進士文德來任麻城縣令,追仰餘風,在原址加以復修,改名“三老堂”並邀蕨淡山周氏九世周思久作記記之,勒石於堂前。凡學士大夫以公事來縣者,皆可停車系馬於此堂,以便隨時諮詢。此後,歷任麻城知縣均在朔日、望日到三老堂行香祭祀。清朝立鼎,周、董、李後裔呈請自行輪流祭祀。嘉慶丁丑(1817年),新店周氏入籍四川的十世之冕後裔、進士周元位在任職陝西洵陽知縣時專程來麻城祭祖,在新店和蕨淡山跪拜祖墳後,又登三老堂敬謁三公,感念朱縣令創堂於前,文縣令繼之於後,且兩縣令皆為四川人,乃認為兩任縣令魂系麻城,心戀三公,“曠代相感,同出一揆”,乃倡議“三公既已同堂,兩侯須當配饗”,周元位親自為“三老堂”張掛匾聯,自此,三老堂內“五賢並列,賓主昭然,廟食千秋,三家輪祀”。道光甲申年(1824年),周、董、李三族合力裝修,“三老堂”煥然一新,美輪美奐。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侵占麻城,“三老堂”被焚。遺址現改為步行街商店門面。
史料記載
觀察周鑒傳
明·耿定向
公諱鑒,字孔明,中永樂庚子鄉試,正統乙丑會試第四名,選授北道監察御史,出按江西。值賓興,公總裁典試,是榜得御史鐘忠愍、尚書何椒、都御史高明、會元彭華。鐘、何、高三公勛在社稷,史垂不朽,皆公簡拔。古稱以人事君,蓋無愧矣。
時有大學士陳某者子,倚勢作威,所為多不法,公不畏避,按置大辟,還其強奪田廬子女若干,一時稱快。而陳切齒,伺公無所得,諷部遷雲南按察司副使。終陳當國,九年不遷。公處之怡然,所至汰墨理枉,仍開寶泉壩積水,溉田多至數萬餘頃,民至今受其利,專祠祀之。
後以通考便道回籍,水次遇風覆舟,覆時風即頓息,舟凝水面如閣。久之,其仆周濟緣木從旁出,取斧破舟,公尚端立,神色不少變。隨召驛吏謂曰:“某官滇九年,余俸僅三百金,敝衣數襲,共一皮匣。今已失之水中,子其為我求之。”驛吏姑諾,聊取漁鉤於覆處尋之,應手而得,如探囊中。當開驗如數,眾驚以為神。抵京,升山東按察使,即上章引退,奉旨致仕,進階嘉議大夫。
公先仕時,僅攜二蒼頭。以太儒人羅在堂,留魯恭人奉養,獨處幾十年,尤人所難也。公忠孝大節凜然,詩文博雅豪邁,而吏治綜核不畏強御、精密振嚴,蓋得之清心寡欲之助為多。家居,與方伯正芳李公、大參應軫董公俱以碩德重望為時所師法,邑侯時建館於縣之右,每有大政,輒敦請諮議,迄今有“三老堂”雲。
公生洪武辛巳三月初七日,卒成化十一月二十四日,葬清素林。配魯氏,封恭人。
(摘自清·光緒八年刻本《麻城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