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廟獅子舞

安徽省固鎮縣的董廟獅子舞又稱舞獅,民間多稱為玩獅子、耍獅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其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泛,據說最早由西域傳入,至唐代,已發展成為上百人表演的大型集體歌舞,進入宮廷表演。此後,流行民間,深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廟獅子舞
  • 別名:玩獅子、耍獅子
  • 項目地:安徽省固鎮縣
  • 起源:清朝前期
  • 項目類型: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
簡介,表演,

簡介

獅子舞從地域上分為“南獅”、“北獅”,淮北地區流行的即是典型的“北獅”。而“北獅”中典型流派則為“武獅”,其造型威武,外形剽悍,動作粗獷,其中揉合一些武術套路,極富感染力。
董廟獅子舞起源於清朝前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因元末戰亂,明朝大量移民,至清初董廟已發展為集鎮,人口繁衍,生意肇興,每年有兩次廟會。而舞獅則應運而生,成為地方傳統藝術。

表演

獅子舞有單獅、對獅、群獅(四隻、八隻乃至更多)表演。表演者披上獅皮後,視覺受到限制,主要通過引獅人的口哨和繡球指揮、引導,做出各種動作。舞獅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充沛體力,通常選拔年輕力壯者,有武術功底者為佳。董廟獅子舞通常有五人表演,一對雄獅(每隻獅子有2名表演者),一位引獅人。表演時,每獅由二人合作,外復獅子皮(過去多用苘麻加工,獅子頭為竹篾扎制),造形逼真,威風凜凜。引獅人手持繡球,口吹鳴哨,引導獅子起舞,作出撲跌、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並用鑼、鼓、鈸、鐃等傳統打擊樂器伴奏,情緒熱烈,場面火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