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平,男,生於1963年1月18日,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宇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3年1月18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承擔項目,科研成果,
人物經歷
1992年7月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1992-1994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後,1994年起為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2001年7月起為教授,2002年11月起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99年6月-2000年12月、2003年7月-2004年3月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
社會兼職
中國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遙測遙控》編委,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教育學會理事。
研究方向
為高分子合成化學及功能高分子材料。
主要貢獻
承擔項目
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氯化亞鐵-有機配體催化原子轉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共軛結構聚離子的自組裝及其原位摻雜納米粒子功能膜”和國防科技預研基金“人造皮膚-生物活性複合材料”研究課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新型炔類高分子的研究:新炔類聚合物的合成、新功能材料的開發和新聚合反應、新催化劑體系的探索與研製”和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雙炔環三聚反應的超支化二茂鐵聚芳烴分子設計、合成及其性能”和“共軛分子與無機納米粒子的原位自組裝膜及其性能”;同時還正在承擔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以有機共軛自組裝膜為納米反應器原位製備無機納米複合功能材料”。
科研成果
⑴合成新型光學活性雙取代聚丙炔酸酯,其熱穩定性高,SEM顯示為單向雙螺旋結構。
⑵研究全共軛結構聚電解質的膜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實現了無機半導體或金屬納米粒子原位可控複合。
⑶設計、合成出具有聚集誘導螢光性質的新型化合物,並研究結構與性能之間關係。
⑷採用雙炔環三聚合反應成功合成高穩定性、優異電化學性能的含茂金屬超支化聚芳烴,並經高溫裂解反應得到良好軟磁性陶瓷材料。
⑸在二茂鐵基超支化聚芳烴表面發現了超疏水現象,並實現了疏-親水性的轉變,研究了聚集態結構與表面性能之間的關係。
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這裡隆重舉行。由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AIE)”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AIE的概念最早由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提出,這一開創性的創新成果,為國際材料學研究打開了全新的領域。作為該項目的第三獲獎人,來自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的董宇平憑藉自己的勤勉與創新,為這一中國人的原創性科技成就作出了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