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執誼故居

董執誼故居

董執誼故居別稱為“貞吉居”的董執誼故居,位於福州南后街西側162號。新做了6扇大門,門前新塑造了刻版印書雕塑,這與董執誼曾經開辦“味芸廬”刻書坊相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執誼故居
  • 人物:董執誼
  • 別稱:貞吉居
  • 位於:福州南后街西側162號
人物簡介,故居簡介,

人物簡介

董執誼(1863-1942年),字藻翔,號藕根居士,出身書香門第。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出任鹽官、咨議局議員。歸辭,專心治學,喜藏書。在南后街開設過“味芸廬”書坊,主營地方文獻和書籍。董執誼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修訂、刊行了《閩都別記》。

故居簡介

清內閣大學士、末代帝師陳寶琛很欣賞董執誼仗義執言,正直與能幹和傳承地方文化的功績,給董家題了一塊木匾“貞吉居”。“貞吉”典故出自《易經》“謂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亂則吉”。暗含對董氏人品氣節的讚許和勉勵。
董執誼故居系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前後兩進,兩座毗連,四面風火山牆。建築面積1413平方米。較具特色處為二進的花廳建築。廳堂木構,四柱三開間,柱聯曰:“廿載羨私居,苟有苟完,居處敢忘先聖訓;三楹成小築,肯堂肯構,貽留尤望後人賢”,表達了董執誼的生活理想、價值觀及對子孫後輩的期望。“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這座房屋既不氣派、也稱不上精美,但董執誼已經很滿足了,豪宅並非目標,他在精神上的追求遠遠超過物質。“三楹小築”帶著書香門第的幽雅氣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含義在此得到完美的延伸。廳廊下照例是天井,辟有魚池,護欄相圍,駁岸青石壘砌,一頭開通道,以三兩層階石擬出小河岸的模樣。錦鯉紅鯽等在淺水中悠遊。池邊花木扶疏、假山嶙峋,與池水相映成趣。通道口的圍牆旁有一口水井,青石打制的圓形井圈,打磨光滑,造型美觀,井圈上篆書,鐫“石泉”二字,下款則落隸書“蒼作”,字型俊逸,為郭柏蒼所書。名人手書,使水井顯得格外古拙。池的北側栽有花木,池的南側築有平台,高約1米,台基用方石壘砌,工整牢固,平台上建有一座木構的長方形亭屋,東南面依牆而築,亭為通道出口,數層石階連線亭廊。樓閣雖小,卻巧妙地分隔出公共與私密空間。想來在樓閣內彈琴寫字,可消長日寂寥;屋設有花窗、門扇,亭屋北面為走廊,用美人靠作為通道欄桿,設計奇巧。
花廳南面與衣錦坊4號的清代私家園林“水榭戲台”的後院僅一牆之隔。花廳整體保留著民國初期的建築原貌。雖無“三坊七巷”中大家氣派,卻也不失為環境優雅的古建庭院。
每年春節元宵期間,董家宅門前聚集了一批董姓族人。他們架竹梯、貼春聯,忙得不亦樂乎。一番忙碌後,幾副嶄新的春聯貼好了:正門的上聯是“閩越千秋 紙貴雙峰夢”,下聯是“文章兩杼芸香一脈風”,橫批“貞吉居”;側門的上聯是“貞心遺教澤五湖四海方為水”,下聯是“吉宅讀書香七巷三坊總是春”,橫批“國盛家樂”。
董執誼因修訂刊行珍貴歷史文獻《閩都別記》著名,其家族被稱為文教世家,幾代人皆為教師。這家人為了體現家族特色,特意編寫了兩副春聯,點明這家是書香門第,詩書傳家。
“貞吉居”是清內閣大學士、溥儀的教師陳寶琛為董家所題的匾額。所以兩副春聯中都體現了“貞吉”二字。在第一副對聯中,“雙峰夢”代指《閩都別記》。“兩杼”是董家史上的堂號,源於董執誼的祖母和母親辛苦織布供他求學的故事,有兩台織機之意。“芸香”則是舊時書本防蛀的藥草,代指藏書。在第二副春聯中,“貞心遺教澤”含文教世家之意,“五湖四海方為水”中的“水”則是墨汁之意,說明這戶人家是書香門第。主人說。“雖然三坊七巷改造後,宅子翻新了,但不能忘記祖宗的文化,我們打算以後每年都要新寫這兩副春聯。”
當年,社交活動是在廳堂進行。有林紓、王壽昌、陳衍、何振岱、陳培錕等文人墨客常雅集於此煮茗清談、吟詩作對。解放後,仍有潘主蘭、楊湘衍、謝義耕等前來參加董執誼長子董岳如主持的沙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