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地苗族彝族鄉(原貴州水城縣董地苗族彝族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舊民族鄉名。詳見董地街道。

原董地苗族彝族鄉人民政府位於水城縣東部,距雙水新縣城約20公里,以三岔河為界,與青林鄉接壤,東與比德鄉相依,西與保華鎮月照鄉為鄰,南抵陡箐鄉濫壩鎮和老鷹鎮。境內高山聳立,群峰連綿,平均海拔1700米。有烏江支流從大窯村入境,流經山鍋寨村和董地村,全鄉總面積94.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500畝,人均0.7畝左右,主產玉米、馬嶺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董地苗族彝族鄉
  • 行政區類別:已撤銷的鄉
  • 地理位置:位於水城東部,距雙水新縣城約20公里
  • 面積:94.6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11500畝
歷史沿革,人口及資源,經濟及教育,

歷史沿革

2015年6月4日,省政府(黔府函[2015]129號)批覆同意水城縣撤銷董地苗族彝族鄉,設定董地街道:董地街道轄原董地苗族彝族鄉地域,街道辦事處駐文閣村。

人口及資源

全鄉共轄9個村,93個村民組,有常住戶4217戶,常住人1017.00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0人,境內居住著漢、苗族等九種民族(包括來識別民族),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42.8%,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農業鄉。交通十分便利,有水納省級公路穿境而過,全鄉9個村己全部通車,氣候溫和,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間文化王富多彩。礦產資源豐富,己探明的礦產有煤、大理石重晶石矽石、鎂、錳、硫鐵等十餘種,其中煤炭儲量最大,現全鄉有大型洗煤廠,有證煤礦5對,機焦廠2個,山砂廠5個。

經濟及教育

境內產大蒜、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有非耕地約3萬畝,適宜發展核桃、板栗、花椒等經濟林和豬、牛、羊等畜牧業。
教育條件己基本改善,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8所,私人辦學點1個。自建鄉以來,經濟迅猛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