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炯

董光炯,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級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光炯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非線性光學、量子光學、生物醫學光學、原子分子物理
  • 職稱:教授
  • 任職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研究方向,個人經歷,學術成果,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涉及非線性光學、量子光學、生物醫學光學、原子分子物理。
近期的研究興趣:
(1)微納器件的量子光學;
(2)量子物質的量子光學性質;
(3)非經典物質波光學;
(4)光力學。

個人經歷

社會兼職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基金評審專家

學術成果

從事原子分子物理和非線性量子光學研究‚在國際一流的學術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Physics Revew A、 Faraday Discussions等刊物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所培養的學生在物理學專業領域頂尖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文章。
主要的代表性創新性成果有:
1.研究飛秒脈衝在光纖中的傳輸‚國際上首次預言了不同於暗孤子和灰孤子的W形狀的孤子‚並得到了光學代數孤子解。文章自1986年發表以來,依然得到國際同行引用。
2.化學穩定分子的減速和冷卻
化學穩定分子的減速和冷卻是超冷分子物理和化學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2004年發表了利用移動光晶格中分子的發射實現分子束減速的理論文章。2006年‚Nature Physics上以letter的形式發表了證實該理論的實驗文章(Nature Physics (2006))。馬克思普朗克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教授、 國際冷分子研究的領軍人物B. Friedrich和 G. Meijer評價該方法“a promising new technique for efficiently slowing down molecule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creating ensembles of ultracold molecules”( Natue Physics (2006))。國際一流的原子分子物理學家JILA 葉軍等人的研究文章認為“The use of other techniques‚ such as feedback and optical Stark decelerationmay be necessary for increasing the cooling rate and obtaining a larger number of slowed molecules.”(Phys. Rev. A (2008))。
在解決了分子束減速的問題後‚試圖解決更有挑戰性的分子冷卻的理論問題。2009年在Faraday Discussions發表了利用光學腔中分子的自組織和以及腔腸泄漏實現分子冷卻的理論文章。
由於在超冷分子的光晶格控制中的出色開創性工作‚在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撰寫綜述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3.空間周期調製超冷原子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
在國際上較早開展了利用空間調製原子-原子碰撞動力學的研究‚ 發現空間周期調製原子-原子散射長度‚可以實現物質波雙穩以及物質波極限過程(limiting processing);發現利用光學Feshbach共振調控原子散射長度‚可以使得那些本來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能夠穩定存在;利用空間調製散射長度產生非線性雙勢阱結構‚發現自發對稱破卻(2009年發表後已經被引用20次)。在此方向發表的文章‚被Phys.Rev. Lett.以及Nature Physics等國際一流刊物、以及國際知名小組引用‚比如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的Rempe小組 (冷原子物理研究國際領先領先小組之一)在他們Nature Physics文章的摘要部分引用了我們的工作‚稱我的理論預言為“Future experiments”之一 (Nature Physics (2009))。
4.首次闡明了局域場效應在光和超冷原子氣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突破了對光晶格的傳統理解
2008年Li等人在實驗上發現物質波被兩個光強不等的相向傳播的相干光散射後形成的非對稱衍射現象。該重要現象發表在物理類頂級刊物Phys. Rev.Lett上.‚在過去兩年一直沒有理論解釋。我們最近提出由於光力學引起原子氣體密度擾動所形成的局域場效應是該現象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我們觀察到光晶格的形變‚突破了我們通常對光晶格的理解。Phy. Rev. Lett.一個審稿人認為“new and of interest”‚另外一個審稿人認為“The present manuscript focuses on a feature of the experiment which was noted but explained away by Li et al‚ namely an asymmetry of the momentum distribution. The authors attribute this to the backcoupling of the atomic motion to the light field. My view is that if this is the case‚ the paper should be a PRL as there are many matter wave experiments where this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and where such assumptions might have to be re-examined.”。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預言了在此形變的光晶格中可形成極化孤子,可以用於高密度物質波的製備,在精密測量中有潛在的用途。此結果也發表在Phys.Rev.Lett.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