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在世界水果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葡萄栽培總面積達到411.9千hm2 ,葡萄產量596.4萬t。葡萄的病蟲害,對葡萄植株的生長發育、產量品質影響很大。特別是在多雨地區和遭遇多雨的年份,常造成病害猖獗流行,給葡萄生產帶來重大損失。葡萄病蟲害種類繁多,發生規律複雜,給防治帶來較大困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葡萄病蟲害防治技術
- 基本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防治基本原則
綜合防治技術
植物檢疫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化學防治
農業防治
抗病育種
主要病害防治
葡萄炭疽病
病狀:葡萄炭疽病能侵染果、枝蔓、葉和卷鬚等部位。被侵染處發生褐色小圓斑點,逐漸擴大並凹陷,病斑上產生同心輪紋狀近圓形線紋,並生出排列整齊的小黑點。這些黑點是分生孢子盤,潮濕天氣分生孢子盤漏出粉紅色膠狀分生孢子團,是該病特徵。病斑可擴展到整個果面,病果逐漸乾縮成僵果,有時整穗乾縮成整穗僵果。 |
侵染及發病規律:此病以分生孢子和菌絲在病組織處過冬,以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可從皮孔、氣孔、傷口侵入,也可直接從果皮上侵入,病菌侵入後10-20天即可發病,果實著色期發病加重,直至採收。一般自6月可以侵入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近成熟期發病日漸加重。據在蘇州的觀察,謝花後半月(約6月10-15日)出現病果,成為全年的第一次發病高峰。至8月10日前後,由於果實大量成熟,每逢悶熱雷雨,該病進入發病盛期,是全年為害最嚴重的一次。多雨年份或在果園排水不良和架式低、枝蔓過密、樹齡增加等條件下,薄皮品種、晚熟品種和優良品種病情較重。早熟品種輕。北方以巨峰比較抗病。 防治措施 (1)徹底清除病穗、病蔓和病葉等,以減少菌源。在長江以南地區,可在謝花後立即套袋。 (2)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整校、綁蔓、摘心,使架面通風。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 (3)在萌芽成絨球期時,噴一次0.3%五氯酚鈉加4度石硫合劑,或150倍福美砷,或100倍退菌特作為剷除劑。 (4)南方自4月下旬,北方5月下旬,進行噴藥防治,以後一般每隔10一15天噴藥一次,可噴80%炭疽福美700-800倍液、50%百菌清600-700倍液、50%退菌特或代森錳鋅800倍液。南方雨水多,藥液中加入“6501”1500倍或0.03%-0.05%皮膠等粘著劑。 |
葡萄白腐病
病狀:果梗和穗軸上發病處先產生淡褐色水浸狀近圓形病斑,病部腐爛變褐色,很決蔓延至果粒,果粒變褐軟爛,後期病粒及穗軸病部表面產生灰白色小顆粒狀分生孢子器,濕度大時由分生孢子器內溢出灰白色分生孢子團,病果易脫落,病果乾縮時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枝蔓上發病,初期顯水浸狀淡褐色病斑,形狀不定,病斑多縱向擴展成褐色凹陷的大斑,表皮生灰白色分生孢子器,呈顆粒狀,後期病部表皮縱裂與木質部分離,表皮脫落,維管束呈褐色亂麻狀,當病斑擴及枝蔓表皮一圈時,其上部枝蔓枯死。葉片發病多發生在葉緣部,初生褐色水浸狀不規則病斑,逐漸擴大略成圓形,有褐色輪紋。 |
侵染及發病規律:此病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病組織上越冬並能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冬。散落在土壤表層的病組織及留在枝蔓上的病組織,在春季條件適宜時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風雨傳播,由傷口、蜜腺、氣孔等部位侵入,經3-5天潛育期即可發病,並行多次重複侵染。該病菌在28-30℃,大氣濕度在95%以上時適宜發生。高溫、高濕多雨的季節病情嚴重,雨後出現發病高峰。在北方,自6月至採收期都可發病,果實著色期發病增加,暴風雨後發病出現高峰。在南方,1991年在蘇州調查,謝花後7天(6月10日前後)始見病穗,出現第一次高峰;成熟前10天(7月10-15日)進入盛發期,為第二次高峰,以後隨果實成熟度的增加,每次雨後便可出現一次高峰。近地面處以及在土壤粘重、地勢低洼和排水不良條件下病情嚴重。雜草叢生、枝葉密閉或濕度大時易發病。偏旺和徒長植株易發病。 防治措施 (1)徹底清除病枝蔓、病穗和病葉。 (2)及時整枝,抬高結果部位,及時除草,注意排水。對徒長植株,花前嚴禁施用氮肥。 (3)在北方,葡萄出土後噴布5度石硫合劑或100倍百菌清;幼果期開始(6月上)每隔15天左右噴藥預防一次,直至採收。在南方,要抓住花序分離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謝花後7天、成熟前半個月的防治工作,主要藥劑有半量、等量或倍量式波爾多液、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700倍液、70%托布津700倍液或50%退菌持800倍液。 (4)發展抗病品種。白腐病在巨峰葡萄上發病較輕。在南方,儘可能發展成熟期早於巨峰的品種,或通過促成栽培以避開白腐病發病高峰期。 |
葡萄霜霉病
病狀:葡萄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新梢和幼果。葉片被害處先產生邊緣不清的淡黃褐色水浸狀小斑,病斑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或略成圓形的黃褐大斑,直徑可達13厘米,病斑邊緣界限不清,多病斑相連可成大斑,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灰白色,似霜狀霉層,乾旱年份大氣濕度小時不產生霜狀霉層。病斑成紅褐色或黃褐色,嚴重時病斑及病斑外側葉乾枯或整葉乾枯,並導致脫落。新梢受害處生出水浸狀褐色斑,嚴重時新梢扭曲,停止生長甚至枯死,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霜狀霉層。卷鬚、葉柄和穗軸也能被害。幼果受害後產生水浸狀淡褐色斑,濕度大時幼果和果德生灰白色霉層,秋季二次果受害較重。果實著色後受害較輕。 |
侵染及發病規律:此病以卵泡子在病組織上過冬或隨病殘體落地在土壤中過冬。春季在條件適宜時卵抱子萌發產生孢子囊,由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從葉背氣孔侵入,潛育期約10天即可。在葡萄生長期內可行多次再侵染。秋季多雨、多露和低溫時此病易大發生;果園通風不好,濕度大,氮肥偏多有利發病。北方一般6月即可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在長江以南地區,全年有2-3次發病高峰,第一次在梅雨季節,第二次在8月中下旬。個別年份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還會出現一次高峰。據蘇州測報經驗,預測霜霉病發生的要點是三個“10”:即在3-5天內,日平均氣溫在10℃左右;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新梢平均長度在10厘米左右。 防治措施 (1)清除落葉、病枝探埋或燒毀。 (2)及時摘心、整枝、排水和除草,增施磷鉀肥。 (3)發病初期即應開始噴藥。在北方,一般6月上中旬開始,每隔15天噴藥一次。25%瑞毒霉或國產甲霜靈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用40%乙磷鋁300倍液、90%乙磷鋁500倍液或1:0.5:200倍波爾多液,也有較好防治作用;根施端毒霉也有防治效果。在長江以南地區,初秋之前,原則上可結合黑痘病同時進行噴藥防治。進入秋季,重點防治霜霉病。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經驗是:在未發病之前,以波爾多液防效最佳;如霜霉病發生時,應及時噴灑25%甲霜靈700倍液或90%乙磷鋁500倍液;根施甲霜靈也有防治效果。 |
葡萄黑痘病
症狀:葡萄發病為害幼呆、新梢、葉片及卷鬚等綠色幼嫩部分。幼果受害,先於果面出現褐色小圓斑,後漸擴大,後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稍凹陷,上生黑色小粒點,似鳥眼狀。新梢、卷鬚、葉柄和果柄受害,初呈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小斑點,後擴大為近橢圓形,灰黑色,邊緣深褐色,中部顯著凹陷並開裂。蔓上形成潰瘍斑,潰瘍斑有時向下深入直到形成層;病梢停止生長,以致枯萎變乾變黑。嫩葉受害,初呈現針頭大小的褐色或黑色小點;斑點很多時,使嫩葉皺縮以致枯死。 |
病原菌及發病規律:病原菌屬半知菌類痂圓泡屬。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枝梢潰瘍斑內越冬,也能夠在病果及病痕內越冬、來年5月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次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靠苗木和插條。春季葡萄萌芽後開始直至9月間均可發病。 |
防治方法 ①結合夏季修剪或於整個生長季節,徹底剪除病梢、摘除病果和病葉;秋季修剪後徹底清掃枯枝落葉,集中燒毀後深埋,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菌源。 ②合理增施鉀肥。以防止植株徒長,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架面要合理,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③春天植株出土發芽前,噴施五氯酚鈉20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琉合劑;生長期在花前、花後各噴1次1:O.5:200-240波爾多液,其他藥劑有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 |
葡萄白粉病
症狀:葡萄發病。果實、葉片和新校蔓等綠色部分均可受害,而以果實受害損失最大。果實受害,先在果粒表面產生一層灰白色粉狀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現褐色花紋,最後表皮細胞變為暗褐色。 葉片受害,在葉表面產生一層灰白色粉質霉,逐漸蔓延到整個葉片,嚴重時病葉捲縮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現灰白色小斑,後擴展蔓延使全蔓發病,病蔓由灰白色變成暗灰色,最後黑色。 |
病原菌及發病規律:病原菌屬子囊菌類鉤絲殼屬。無性世代屬半知菌類粉孢屬。病原菌以菌絲體在被害組織上或芽鱗片內越冬,來年春季產生分生袍子,借風力傳播到寄主表面;菌絲上產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營養,菌絲則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葉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響。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發生。 |
防治方法 ①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加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及時摘心,疏剪過密枝葉和綁蔓,保持通風透光良好,可減輕病害發生。 ②注意果園衛生,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茵源。 ③在發芽前應噴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發芽後噴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托布津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
葡萄褐斑病
病狀:葡萄褐斑病在我國各葡萄產地多有發生,以多雨潮濕的沿海和江南各省發 病較多,一般乾旱地區或少雨年份發病較輕,管理不好的果園多雨年份後期可大量發病,引起早期落葉,影響樹勢造成減產。褐斑病有兩種:褐斑病和小 褐斑病。褐斑病是由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為害葉片,侵染點發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規則的角狀斑點,病斑逐漸擴展,直徑可達1厘米,病斑由淡褐變褐,進而變赤褐色,周緣黃綠色,嚴重時數斑連結成大斑,邊緣清晰,葉背面周邊模糊,後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濕度大時發生灰褐色霉狀物。有些品種病 斑帶有不明顯的輪紋。小褐斑病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點發病出現黃綠色小圓斑點並逐漸擴展為2-3毫米的圓形病斑。病斑部逐漸枯死變褐進而茶褐,後期葉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層。 |
侵染及發病規律: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壽命長,可在枝蔓表面附著越冬,借風雨傳播,在高濕條件下萌發,從葉背面氣孔侵入,潛育期約20天。北方多在6月份開始發病,7-9月為發病盛期多雨季節可多次重複侵染,造成大發生。在江蘇、浙江、上海有兩次發病高峰,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8月。小褐斑病的發生與褐斑病相似。 |
防治方法 ①徹底清除枯枝落葉減少病源。 ②發芽前噴3-5度石硫合劑。 ③噴藥防治。發病嚴重的地區結合其他病害防治,6月份可噴1次等量式200倍波爾多液,7-9月間可噴500倍50%多菌靈,600-800倍百菌清或800-1000倍70%托布津交替使用、每10-15天噴1次藥。65%的代森錳鋅在某些葡萄果實上有藥害,北方更明顯,使用濃度應在1000-1200倍。 ④合理施肥,科學整枝。增施多元素複合肥。增強樹勢,高抗病力科學留枝,及時摘心整枝,面通風透光。 |
葡萄扇葉病
病狀:葡萄扇葉病是一種病毒病害;在我國部分葡萄園有零星發生。病株衰弱,壽命短,平均減產在30%-50%。病株葉片略成扇狀,葉脈發育不正常,主脈不明顯,由葉片基部伸出數條主脈,葉緣多齒,常有退綠斑或條紋,其中黃花葉株系葉片黃化,葉面散生退綠斑,嚴重時使整葉變黃。脈帶株系病葉沿葉脈變黃。葉略畸形。枝蔓受害,病株分枝不正常,枝條節間短,常發生雙節或扁枝症狀,病株矮化。果實受害,果穗分枝少,結果少,果實大小不一,落果嚴重。病株枝蔓木質化部分橫切面,呈放射狀橫隔。 |
侵染及發病規律:扇葉病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發展,目前有不少問題尚不十分清楚。已知該病毒為粒體,呈多面體,直徑30um。病毒病的傳播媒介,一般說有蚜蟲、葉蟬、線蟲類等,具體研究尚不深入,但活體枝條、嫁接病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目前研究,葡萄扇葉病可由加州劍線蟲、考克歲劍線蟲、義大利劍線蟲傳毒,其他昆蟲是否傳毒尚不清楚。 |
防治措施 (1)選擇土壤內沒有傳毒線蟲的地塊建園,栽樹前用殺線蟲劑殺滅土壤線蟲。 (2)現階段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可以用組培法培養無毒苗,栽種不帶毒的良種苗。 (3)葡萄園有病株,病株率不高時可以及時刨除發病株並對病株根際土壤使用殺線蟲劑殺死傳毒線蟲。 (4)及時防治各種害蟲,尤其是可能傳毒的昆蟲,如葉蟬、蚜蟲等,減少傳播機會。 |
葡萄黑腐病
病狀:葡萄黑腐病是真菌病害,在東北、華北等地發生較多,一般為害不重,在長江以南地區,如遇連續高溫高濕天氣,則發病較重,如1991年遇到特大洪澇災害後,不少園子均發生了程度不一的黑腐病。主要發生在果實、葉片、葉柄和新梢上。果實被害後發病初期產生紫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後,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發病果軟爛,而後變為乾縮僵果,有明顯稜角,不易脫落,病果上生出許多黑色顆粒狀小突起,即病菌的分生把子器或子囊殼。葉片發病時,初期產生紅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病斑,直徑可達4-7厘米,中央灰白色,外緣褐色,邊緣黑褐色,上面生出許多黑色小突起,排入成環狀。新梢受害處生褐色橢圓形病斑,中央凹陷,其上生有黑色顆粒狀小突起。黑腐病和房枯病,病菌形態上的主要區別--房枯病分生孢子比黑腐病的分生孢子狹而長,子囊孢子比黑腐病的大。 |
侵染及發病規律:黑腐病菌主要以子囊殼在僵果上過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過冬,夏季以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有適宜的水分和濕度即可萌發侵入。孢子發芽約需36-48小時,在22-24℃時萌發約需10-12小時。在果實上潛育期8-10天。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強。8-9月高溫多雨和近成熟期發病嚴重。在南方,其消長規律同白腐病近似。 |
防治措施 (1)清除越冬病源。 (2)及時排水,增施有機肥。 (3)6-9月間可噴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靈或托布津800倍液以及1:1:200倍波爾多液。在南方,在噴藥防治上要抓住花前、花後和果實生長期三個關鍵時間,藥劑以波爾多液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