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君

葛耀君

葛耀君教授是我國著名橋樑結構專家,973首席科學家,主要研究橋樑風工程方向,曾任同濟大學橋樑系主任,國際橋樑與結構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簡稱IABSE)副主席,國際風工程協會IAWE執委兼亞太地區召集人,現任同濟大學國家重點防災實驗室主任,國際橋樑與結構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簡稱IABSE)主席(首位當選國際橋協主席的中國學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風工程委員會主任。曾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四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各一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六項、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金獎一項,並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以及國際T.Y. Lin獎章(第一位中國人)、IABSE傑出結構獎(第一座獲獎中國橋樑)等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耀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8年6月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代表作品:《分段施工橋樑分析與控制》《大跨度懸索橋抗風》《大跨度拱式橋抗風》
人物簡介,工作經歷,成就榮譽,論文著作,

人物簡介

男,1958年6月生於上海。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副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員、中國空氣動力學會風工程及工業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協會結構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分會結構風工程委員會秘書長。199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混凝土橋樑結構理論和施工控制技術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現主要研究領域是風工程和橋樑結構抗風。先後指導畢業博士16名、碩士18名;主持973計畫項目一項(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成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863項目和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各一項,主持了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橋、上海盧浦大橋、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上海東海大橋舟山西堠門大橋等重大工程項目1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6部,發表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230多篇,其中SCI檢索73篇,EI檢索166篇,學術會議論文110多篇,包括19次系列國際學術大會特邀報告(IABSE、IABMAS、IAWE、BBAA、W&S、ICE、ISE等)。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3項,國際橋樑大會傑出橋樑設計Eugene C. Figg Jr. 獎和國際橋協傑出結構獎,國際T.Y. Lin獎章(第一位中國人);曾經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建設功臣、全國優秀教師寶鋼教育獎、中國公路科技興路青年獎、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葛耀君教授葛耀君教授

工作經歷

1979.02~1983.02
同濟大學分校路橋專業,本科生
畢業設計:
天津海河大橋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設計
1983.09~1986.05:
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學位論文題目:
斜拉橋的施工控制理論
1995.02~1997.12:
同濟大學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學位論文題目:
橋樑結構風振可靠性理論及其套用研究
1983.02~1986.07
同濟大學分校市政工程系橋樑教研室,助教
1986.07~1987.04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市政工程系橋樑教研室,講師
1987.04~1988.05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訪問學者
1988.05~1990.03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市政工程系橋樑教研室,講師
1990.03~1995.07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副教授
1995.07~1996.07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副教授
1996.07~1998.03
同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8.03~1999.08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後,訪問教授
1999.08~2007.08
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教授
2007.08~2007.10
瑞士聯邦洛桑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訪問教授
2011.06~2011.08
美國聖母大學土木工程系,訪問教授
2006.08~2016.08
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主任,教授
2010.10~現在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教授

成就榮譽

葛耀君教授在1983年至1995年間,主要從事混凝土橋樑結構理論和施工控制技術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先後參與完成交通部"七五"科技發展基金項目"軟土地基推力體系橋樑的研究"和"大跨度橋樑施工控制技術的研究"、"寧波甬江大橋施工控制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項目;主持完成上海市重點工程科研項目"內環線低高度預應力混凝土箱梁的研究"(獲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基金項目"分段施工橋跨結構的狀態估計和工程控制"和"特大跨徑橋樑施工反饋控制分析研究"等項目;主持完成了十多項各類橋樑工程設計項目,其中包括獲得上海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的"上海市內環線東北段高架道路設計項目";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
1995年以來轉入風工程和橋樑結構抗風領域的研究,先後完成了"寧波興業大橋主橋施工階段抗風分析及對策"、"箱形拱橋裸拱狀態等效風荷載及抗風穩定性研究"、"香港青龍橋節段模型風洞試驗"、"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橋風洞試驗研究""上海盧浦大橋超大跨度拱橋風荷載及抗風穩定性研究"以及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 近年來,連續三屆獲"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先後獲得"上海市政建設科技功臣提名獎"、"上海建設功臣"、"上海市重點建設工程科技明星提名獎"等多項上海市政建個人獎;分別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寶鋼教育獎"和"中國公路科技興路青年獎"等多項科技教育獎,199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上海盧浦大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人:林元培、丁 浩、王蓮玲、葛耀君、章曾煥、蔡忠明、馬 驫、秦寶華、胡世德、任大德
2007年《懸索橋跨徑的空氣動力極限》獲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9年擔任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BridgeandStructuralEngineering,簡稱IABSE)副主席。
2010年“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完成人:葛耀君(同濟大學),朱樂東(同濟大學),項海帆(同濟大學)。
2010年度科學中國人“土木、水利與建築”類候選人名單。
2011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大跨橋樑抗風設計數值化技術與控制措施(主要完成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貴州高速公路開發總公司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劉高、葛耀君、孟凡超、朱樂東、張喜剛、劉天成、楊詠昕、吳宏波、趙林、王秀偉
2011年7月15日,葛耀君教授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應邀出席第十三屆國際風工程大會,並作了題目為“Recent Aerodynamic Concerns of Cable Supported Bridges with Super Long Span: Flutter instability, torsional divergence and wind-rain induced vibration”的大會報告。報告針對大跨度纜索承重橋樑所面對的空氣動力問題,重點介紹了圍繞顫振失穩、靜力扭轉發散和斜拉索風雨激振所開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研究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國際風工程界的著名學者A. Larsen、G. Diana、M. Matsumoto、G. Larose等均針對報告中感興趣的話題發表了評論或現場交流。
2012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973計畫”項目“特大跨橋樑全壽命災變控制與性能設計的基礎研究”,資助總經費3200萬。
2012年負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建築與橋樑強/颱風在變的集成研究,資助總經費2400萬。
2013年當選為國際風工程協會亞太地區召集人(任期:2013年~2017年),負責本地區的領導和協調工作,推動本地區風工程領域的研究並促進本地區內以及與其他地區(美洲地區和歐非地區)的合作交流。
2014年主持完成的“特大跨懸索橋結構與行車的抗風安全及控制”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主持完成的“大跨度橋樑結構和行車抗風安全的氣動控制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大跨度橋樑的結構和行車的抗風安全是其工程建設和運營的核心問題,主要涉及顫振失穩、渦激共振和側向大風。該項目基於我國近10年55座400m以上大跨度橋樑抗風安全的系統研究,成功研發“檢修軌道結構、分體箱梁結構和穩定板結構”3項橋樑顫振氣動控制技術,以及“豎直風障結構、建築膜結構和導流板結構”3項橋樑渦振氣動控制技術,發明了橋面側向大風控制措施——豎直和水平姿態可變的活動風障技術。研究成果直接套用於舟山西堠門大橋、東海大橋、上海盧浦大橋、潤楊長江大橋和肇慶西江特大橋等,為我國安全、優質、高效建成大跨度橋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助推了現代橋樑技術發展,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8年9月18日,在法國南特市舉行的第40屆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年會上,來自20多個國家團組的63位常務委員就國際橋樑協會主席(任期為2019年至2022年)進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教授葛耀君從三位競選人中脫穎而出,僅經過第一輪投票即順利當選,成為該協會近90年歷史上首位擔任主席職務的中國學者。

論文著作

葛耀君,1996年
教材:《土建英語》,上海教育出版社
葛耀君,2003年
專著:《分段施工橋樑分析與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
項海帆、陳艾榮、葛耀君,2003年
專著:《中國大橋》,人民交通出版社
項海帆、葛耀君、朱樂東、陳艾榮、林志興、顧明、肖汝誠,2005年
專著:《現代橋樑抗風理論與實踐》,人民交通出版社
Hojjat Adeli & Yaojun Ge, 1989
A 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 for analysis of bridges under multipal moving load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8 (6), 1265-1282
Yaojun Ge, Haifan Xiang & Hiroshi Tanaka, 2000
Application of a reliability analysis model to bridge flutter under extreme wind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86 (2-3), 155-168
Yaojun Ge & Hiroshi Tanaka, 2000
Aerodynamic stability of long-span suspension bridges under erect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ASCE, 126 (12), 1404-1412
Yaojun Ge & Hiroshi Tanaka, 2000
Aerodynamic flutter analysis of cable-supported bridges by multi-mode and full-mode approach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86 (2-3), 123-154
Haifan Xiang & Yaojun Ge, 2002
Refinements on aero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per long-span bridg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0 (12-15), 1493-1515
Yaojun Ge & Haifan Xiang, 2002
Statistical study for mean wind velocity in Shanghai area,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0(12-15), 1585-1600
Yaojun Ge, Zhixin Lin, Fengchan Cao et al., 2002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eck galloping oscillation with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0(12-15), 2087-2098
Haifan Xiang & Yaojun Ge, 2005
State-of-the-Art on Long-span Bridge Aerodynamics in China,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15 (4), 105-116
Yaojun Ge, Yongxin Yang, Jiabin Pang & Haifan Xiang, 2007
Wind-Induced Damages to a Three-Span, Continuous, Concrete Arch Bridge under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17 (2), 141-150
Yaojun Ge & Haifan Xiang, 2008
Recent development of bridge aerodynamics in China,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6 (6-7), 736-768
Yaojun Ge & Haifan Xiang, 2008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methods for aerodynamic flutter of long-span bridg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6 (10-11), 1912-1924
Li Zhou & Yaojun Ge, 2008
Wind tunnel test for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of vehicle-bridge system section model, Journal of the Brazili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130(2), 110-117
Yaojun Ge, Xiaojie Zou & Yongxin Yang, 2009
Aero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central stabilizers for box girder suspension bridges, Wind and Structures, 12 (4), 285-304
Yongxin Yang & Yaojun Ge, 2009
Aerodynamic flutter control for typical girder sections of long-span cable-supported bridges, Wind and Structures, 12 (3), 175-192
Lin Zhao & Yaojun Ge, 2010
Wind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 Wind and Structures, 13 (3), 257-27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