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石店村地處神童山下的漢馬河東岸,寧陽縣城東14公里處,寧磁公路貫穿村中。村莊略呈方形,東西820米,南北740米,占地911畝。全村現有村民709戶,2615人。清朝末年,一棵幾百年的老槐樹下的奇石上,呈現葛藤盤繞奇觀,村莊因此命名為葛石店。
葛石店村張氏莊園建設歷史悠久。其主人張氏族人張登雲先後擔任明末遼海道台、鳳陽知府、陝西參政使等職。天啟元年(1621年)辭官歸里,集中國南北建築之精華,精心營造張氏家宅。此後,張登雲之子張翠、文華又次第中舉,繼續經營家宅建設。張氏家宅中先後有了“淵明履”“息謝軒”“葵心園”“明秀台”“崆峒榭”“躍月池”“翠竹亭”等建築。後經數代人的苦心經營,葛石店村逐漸成為店鋪林立、買賣興隆,聞名齊魯的大集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葛石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面積:911畝
明清時期,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為保護家園,葛石人集資動用27萬立方米沙子、白灰和粘土修建了葛石店圍牆。圍牆堅固、雄偉、寬敞實用,牆頂上能車馬通行。東西南北各有大門一座,圍牆上部設定無數垛口、掩體,供守衛人員射擊、投彈之用。四角及四門城樓上各建有炮樓。崇禎十四年(1641年),彩山農民軍蔡愍率數千人攻打葛石未克。清中期捻軍張宗禹部也曾率軍攻打葛石,數日未克,足見葛石圍牆之堅固。至民國末,葛石店已逐步發展為齊魯最負盛名的莊園之一,成為聞名遐邇的歷史名村,並且一直占據葛石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位置。
“紫誥重封坊”為魯南第一坊。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張登雲奉旨為其母、妻建造了“紫誥重封坊”。 鹹豐《寧陽縣誌》載:牌坊高20餘米,分3層。底層兩側石座高1.5米,中間門洞可容一輛大卡車通行。第一層兩側巨大石柱上安放有八隻兩米高石獅子,每隻獅子中含有拳頭大小、活動自如的石珠;中層拱樑上雕刻有幾十個繁體“萬”字,正中東西兩面的豎石匾上,雕刻著斗大的“聖旨”二字,幾十米外清晰可見。牌坊頂端正中,安放著象徵著祥瑞,玲瓏精巧的水蛟,惟妙惟肖,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每層四角翹起的飛檐上,懸掛著8隻精緻的銅製風鈴,風一吹,發出悅耳之聲。惜該坊在“文革”期間被作為“四舊”拆除。
葛石店“五朝門”在齊魯古代建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朝洪武年後,葛石店村的“張氏莊園”,規模日益壯大,氣勢愈加恢弘。葛石店張氏“八大家”已是家產萬貫,富麗堂皇,聞名齊魯。其中五家張氏大地主,為顯示其氣派與威風,先後沿葛石店東西大街路北由東向西建起五座“朝陽門”,並分別命名為“強善堂”“樂善堂”“敬信堂”“平心堂”。四座“朝陽門”建成之後,他們唯恐擔上“欺君犯上”的罪名而停止了建築。但四座“朝陽門”一字排開,南北走向,金碧輝煌,氣勢非凡,使葛石店村的聲名更加顯赫,“五朝門”聞名遐邇。
四座“朝陽門”間距相等,形式相同,高度一致,而規模大同小異,尤以“敬信堂”建造的第三座“朝陽門”倍受世人推崇。“朝陽門”門樓地基面積約30平方米,由十幾塊精心打磨的巨大而平整光滑的青石板鋪砌而成。大門坎高約80公分,兩扇厚重的清漆大木門上鑲有幾十顆碗口大的銅釘,大門門框正中鑲有一塊長方形匾額,上書“敬信堂”3個鎦金大字,樓上方四角微翹的飛檐上裝有16個栩栩如生的哈八狗張嘴獸。由此門向北50米處建有第二道進門,門後兩側是蓋有東西大廳的院落。西大廳前院落兩側植有兩棵高十幾米、直徑50厘米枝葉繁茂的松樹,向南是一座造型別致的涼亭。涼亭背後是一座假山,假山周圍種植無數翠竹,人們稱為“松竹園”。東大廳前院是一座造型別致的花園,養殖著數十種奇花異草,花草中央是一魚池,名貴魚種在池中遨遊,人們稱之為“花魚園”。跨過第二道大門即是第三道門,第三道門裡便是“敬信堂”家人的住所。惜這四座“朝陽門”已在“文革”期間被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