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庭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畢業院校:南京兵工專門學校造兵系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個人簡歷,
人物簡介
計量技術專家。江蘇溧陽人。1935年畢業於南京兵工專門學校造兵系。1947年赴美國進行技術考察。1949年回國。曾任重慶第二十一兵工廠工具車間主任、工務處工程師。1952年後,歷任中國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航空工業部航空計量測試研究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為創建我國國防工業計量事業,統一量值,保證軍工產品質量作出了貢獻。
人物生平
葛庭之,1909年12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溧陽縣蔣店大園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好學上進。他的父親深感農民要不被人欺侮,就必須有文化,因此,在兩個兒子中,決定讓老大葛富經務農以維持家庭生計,讓小兒子葛庭之上學。葛庭之先在一位老先生的私塾里受啟蒙教育,然後上“洋學堂。”
溧陽地處太湖平原,江南富庶地區,水陸交通,文化、教育相對發達。葛庭之在“洋學堂”里接受新文化、新知識的教育,深感中國貧窮落後就在於工業不發達,中國之所以遭受列強侵略,就在於武器不行。1840年,英國人就憑藉他的軍艦和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廷就在他的家鄉——南京,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這些歷史事件,深深教育了葛庭之,他決心投身軍事工業。1931年高中畢業後,就報考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1935年畢業就去金陵兵工廠工作。廠長李承乾要他在南京金水橋籌建一個工具廠,生產工具和樣板。經過兩年的時間消化技術資料,培訓技術工人,於1937年上半年開始生產。在這個時刻,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接著“八一三”淞滬會戰,南京面臨戰火的威脅。金陵兵工廠的工具廠奉命搬遷重慶。為了避免日本飛機轟炸,在巴縣銅罐驛一個山洞裡開始生產步槍、82迫擊炮和120迫擊炮樣板以及工具,支援了抗日戰爭。
重慶是國共兩黨政治鬥爭的舞台,《新華日報》不斷揭露重慶國民政府投降派陰謀的整套觀點,使得葛庭之認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拒絕加入國民黨。1946年,中國內戰全面爆發,葛庭之不願捲入內戰旋渦,於1947年隨李承乾赴美國考察。
1949年初,南京國民政府面臨崩潰已成定局,葛庭之毅然回到祖國。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在兵工廠策劃技術專家去台灣,而重慶地下黨也在組織護廠鬥爭。在這決定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葛庭之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護廠鬥爭。他沒有辜負黨組織的重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說:“過去我把這些設備從南京護送到重慶,今天我又把這些設備完好無損的交給了人民。”
葛庭之把他管理的儀器、設備,完好無損地交給了人民,人民絕不會忘記。1949年11月,山城重慶解放後,他受到了黨和政府的信任、關懷和重視,擔負起長度計量科研機構的籌建和量值統一工作。
1956年參加制定國家十二年科學研究規劃。
1959年,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計量組組員。
1961年又負責組建國防工業計量檢定所。歷任室主任、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1964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工作中,他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不斷提高政治思想水平,195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計量業務上,他不斷提出新的主張,領導和組織編制《國防計量系統科學研究發展規劃》,並經常對廣大計量人員進行國防觀念的教育,全心全意為國防建設服務,面向基層、服務基層、方便基層,為國防計量測試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致殘。1978 年平反昭雪,1984年去世。
技術成就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由於武器製造量值不統一,曾多次發生火炮膛炸和近彈等嚴重事故。軍隊領導非常重視,要求兵工部門儘快解決。葛庭之受命籌建長度計量機構,解決國防工業的計量量值統一和傳遞。他分析了當時的技術條件和戰場上的迫切要求,提出“兩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是設計和生產炮膛、炮彈和子彈的全形規等樣板,然後把樣板分發到有關工廠,工廠就藉助這些樣板去統一炮與彈關鍵尺寸的量值,以防止膛炸和近彈事故的發生。
葛庭之在生產樣板的過程中,又組織設計生產一些專用工具和通用工具,使樣板生產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生產的要求並在國防工業系統全面推廣。
第一步方案實施後,它對國防工業統一量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是一種應急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防工業的量值統一問題。
葛庭之在實施第一步方案的同時,積極為第二步工作的開展準備條件。計量工作如何開展?在當時是無鑒可借的。但他又提出:“建立起來,傳遞下去,”的原則。“建立起來”就是確定統一採用的計量單位,建立復現這些單位的基準器和標準器。當時,在他的領導下國防工業系統把Kr、He的光波波長復現到量塊上,建立100毫米一等端度標準器組。也就是說,國防工業系統的量值,都要以它的基準來統一。“傳遞下去”就是把標準器的量值逐級地、準確地傳遞到產品上去。這樣就可以保證武器裝備的質量和互換。
如何把標準器的量值逐級地、準確地傳遞到產品上去?就需要建立區域計量網站、培訓計量技術人員和編寫一個系列的技術檔案。在建立區域計量網站的問題上,他根據國防工業的布局,選擇位置適中,交通方便並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工廠計量室設立區域計量網站。這樣在工廠現有技術條件下,稍加補充,就可擔負區域級的量值傳遞任務。
在區域計量網站確定後,他又親自編寫教材,為區域計量網站培訓計量專業技術人員,先後分別舉辦區域計量網站主任計量管理學習班、檢定員技術學習班和儀器修理技術學習班等。有針對性講授計量技術課程,組織學員學習編寫計量檢定系統表和檢定周期。檢定周期長短要根據計量器具的精度和它使用頻度來確定,這樣就可以保證計量器具的量值準確,從而達到把標準器的量值逐級地、準確地傳遞到產品上去的目的。
在計量工作開展初期,為了保證量值傳遞任務儘快地順利實施,葛庭之挑選一批技術骨幹,派駐各區域計量網站,負責技術指導和技術監督。協助區域計量網站開辦各種計量技術學習班,為工廠計量室培訓計量管理和儀器檢定、修理人員;幫助工廠編制檢定系統和檢定周期並檢查執行情況。這種技術組織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國防工業系統計量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面開展。
長度計量工作的具體做法,為其他類計量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經驗。
國防工業繼長度計量開展之後,又在專業相近的研究所中,分別成立化學、質量、低溫、高溫和材料應力計量。長度計量雖已開展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效,但它仍從屬於某研究機構。
葛庭之認為計量是一門學科,其基本任務是相同的。各類專業計量的發展,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的。目前,國防工業系統的計量狀況不能適應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建議國防工業將分散在各研究所中的長度、化學、質量、低溫、高溫和應力計量集中起來成立計量檢定所。
1961年,計量檢定所成立,葛庭之被任命為副總工程師。他對計量項目按專業進行調整,將原三所設定的中、低溫同原六所設定的高溫計量項目合併成立溫度計量研究室;又將原三所的質量同六所的材料應力計量項目合併成立力學計量研究室。原三所的名曰化學計量,而實際情況除標準溶液一項外,其他計量項目不是屬於力學計量就是屬於化學計量,名不符實。調整以後,有利於各自的發展。
從原三所合併過來的溫度計量的標準器,多系代用標準,而測溫範圍只有-30-300℃。就是有基礎的長度計量,它的端度標準器,量限也不過只有100毫米。這種情況,遠遠不能滿足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
面對這種情況,葛庭之組織領導制定計量技術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在溫度方面建立正式溫度標準器及其檢定裝置,取代了過去代用的標準器。接著又研製一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和氧冷凝點、水三相點、水沸點和鋅凝點四個固定點的復現裝置。以及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的檢定裝置,溫度檢定範圍從過去的-30-300℃提高到-200-630℃。
1964年開始建立高溫標準,首先研製二等標準PtRh10-Pt熱電偶及其檢定裝置。1966年在總結研製二等標準PtRh10-Pt熱電偶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功工作基準PtRh10-Pt熱電偶及其檢定裝置。測溫範圍達到1300-1600℃。
熱電偶測溫原理是以物體的熱電效應為依據的。溫度測量實際上變成熱電勢的測量。電阻溫度計的溫度測量也變換成相應的電阻測量。溫度計量離不開電測技術,長度和力學計量也是如此,因而促進了電學計量在國防工業系統的發展;電學計量的發展,又促進了其他類計量檢定精度的提高。
隨著國防工業的發展,要求建立1000毫米大量塊標準器組。當時國內沒有廠家能生產這樣的大量塊,在國外能生產的也不賣給我們。葛庭之回響中央關於自力更生的號召,於1962年組織技術力量並親自參加研製1000毫米大量塊組。他集思廣益,對材料選擇、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等工藝的每一道工序都編寫詳細的工藝規程,並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後都要進行嚴格的技術檢查,做出相應的結論。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試驗,1000毫米的大量塊組終於試製出來了。然而能否作為端度標準器,還需要檢定。要檢定又需要解決測試設備。這時,他在現有測試設備上進行改進,用已知長度的量塊代替標準具,在干涉光路中作為雙參考鏡,以便縮小光程差,並以光波波長直接測出被檢量塊的長度。實踐證明,這個裝置的測量精度完全符合要求。經過反覆檢定,1000毫米的大量塊組的各項技術指標,完全達到“00”級量塊標準。後來又經過10年的測試驗證,大量塊組的年穩定率為0.5微米/米,完全可以作為國防工業的端度標準。
1986年,同美國NIST比對,各項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國際標準。
測試工作是計量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葛庭之在工作中十分注重測試技術的發展。他認為計量如果不搞測試,它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他又主張測試工作主要抓仲裁測試和大型武器裝備試驗及裝調過程中測試技術的科研工作。
1962年,他去飛機廠和船廠調研,看到飛機和艦艇總裝過程中的測量,特別是大尺寸的測試技術問題。回來後,提出建立自動準直系統。後來從英國泰勒公司引進這套設備進行研究,為飛機和艦艇總裝測量提供技術支持。
在他的思路啟發下,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後來又研製出非接觸式大尺寸三坐標測量系統,能直接測量空間點、線、平面、圓、圓柱、圓錐和球體等幾何元素。為大尺寸幾何量測量提供一種實用有效的測量手段。在測試技術研究中,他十分注重新技術的套用,重視從國外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儀器,特別是一些電器測試設備的引進。可惜他的這些準備未能親手去實現,就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致殘,但卻為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開展測試技術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礎
葛庭之從事計量技術的科研領導工作將近30年。30年來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作風嚴謹,時刻想到基層。他認為我們這裡的工作作風如果不嚴謹,出了問題就要殃及整個系統工廠的生產。如果武器系統出了問題,那就是出了大事。因此他要求每個檢定員,每個科研人員所做的每一件事,特別是對每項測量數據,都要做到一絲不苟。
有一年春節期間,空軍在分析一次事故時,懷疑飛機發動機的渦輪盤和葉片榫頭有問題,要求計量所作仲裁測量。葛庭之身體力行,帶領計量人員進行測量。他不顧身患高血壓病,連續幾個晝夜反覆對儀器和測量數據進行校準和校對,最後他親自寫出分析報告才去休息。他經常說,我們對每一項測量和每一個測量數據都要向人民負責,向戰士負責,絕不能有半點馬虎。平時審查設計圖紙,如果他發現某一線條不規範,某一字型不工整,他就不簽字,就要求改正。他這種嚴謹的工作作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培養了一支作風嚴謹的技術隊伍。
他經常關心基層,每當加班加點時,他總要下去巡視,問長問短,並囑咐食堂和醫生送飯、送藥上崗。他不僅對本單位的基層關心,而且對區域計量站和工廠計量室也非常關心。他經常勉勵廣大計量人員要想國防建設之所想,急國防建設之所需,要堅持面向科研,面向生產。實行計量與測試、檢定與修理、量傳與管理、軍用與民用相結合,服務基層、方便基層、關心基層的管理體制,因而得到基層的支持。
個人簡歷
1909年12月15日 出生於江蘇省溧陽縣蔣店大園村。
1931-1935年 在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學習。
1935-1937年 任南京金陵兵工廠技術員。
1937-1940年 任重慶21兵工廠主管技術員。
1941-1947年 任四川巴縣重慶21兵工廠車間主任。
1947-1949年 去美國進行技術考察。
1949-1950年 任重慶21兵工廠工務處工程師。
1950-1951年 在西南革大學習。
1951-1952年 任重慶21兵工廠生產科長。
1952-1961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61-1978年 任第三機械工業部計量檢定所(後為第304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1978-1984年 任航空工業部第304研究所顧問。
1984年6月23日 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