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鎮(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

葛家鎮(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葛家鎮,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轄鎮,位於膠東半島東部,隸屬山東省威海市 文登區,地處中國道教全真派發源地——崑嵛山南麓的聖經山腳下,三面環山,中間平原,鎮域面積185.28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49982人(2017)。葛家鎮歷史文化悠久,人民勤勞勇敢,民風淳厚樸實。境內自然資源豐富,花崗石總量約為1億多立方米,多處溫泉常年噴涌不衰,富含硒、硫等多種礦物質;交通運輸發達,地處文登、乳山、牟平三市(區)交通要道,素有“旱路碼頭”之稱,309國道、文招線、上澤線穿境而過,桃威鐵路在境內設兩個站點,運輸極為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葛家鎮(漢語拼音:Ge Jia)
  • 外文名稱:Ge Jia town
  • 別名:葛家集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
  • 下轄地區:68個行政村 原鋪集鎮
  • 政府駐地:葛家鎮中心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區碼:264422
  • 地理位置:膠東半島東部
  • 面積:185.28平方公里 
  • 人口:49982人(2017) 
  • 方言:膠遼官話-登連片-煙威小片-文登話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崑嵛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聖經山,紫金峰,摩崖石刻、大英溫泉
  • 機場:威海市文登大水泊國際機場
  • 火車站文登站
  • 車牌代碼:魯K
  • 醫院:文登第一人民醫院
  • 特產:勾勾吉桃子 於家口葡萄 大櫻桃
簡介,地理,歷史沿革,今日葛家,旅遊,聖經山風景區,紫金峰,摩崖石刻,古“院東寺”,傳說,名人,人口數據,下轄村,

簡介

葛家鎮位於膠東半島東部,隸屬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地處中國道教全真派發源地--崑嵛山南麓的聖經山腳下,三面環山,中間平原,鎮域面積185.28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49982人(2017)。葛家鎮歷史文化悠久,人民勤勞勇敢,民風淳厚樸實。境內自然資源豐富,花崗石總量約為1億多立方米,多處溫泉常年噴涌不衰,富含硒、硫等多種礦物質;交通運輸發達,地處文登、乳山、牟平三市(區)交通要道,素有“旱路碼頭”之稱,309國道、文招線、上澤線穿境而過,桃威鐵路在境內設兩個站點,運輸極為方便。
葛家鎮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水澆條件好,是著名的小麥、玉米、花生產區,素有“文登糧倉”之美譽;高效農業發展迅猛,已形成果品、苗木、畜牧、花卉等主導產業;工業基礎好,發展快,已形成以機械製造、蓄電池、石材加工、紡織、印刷、化工、建築、消防器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目前已培植出服裝、繡品、鞋類三大加工基地,擁有文登區第一大農貿市場;外資企業、旅遊業蓬勃發展,境內的聖經山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目前已得到全面開發並架通了空中索道,成為名揚四海的旅遊聖地;城鎮基礎建設初具規模,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文化、體育、衛生、旅遊等事業蓬勃發展,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5元,跨入全省明星鄉鎮行列。
葛家鎮轄葛家、大背後(大背後、里口)、上臥龍、西莊、黃龍峴(黃龍峴、黃莊子、大沙地)、昆陽、西於疃(西於疃、老魚洞、福台口子)、南於疃、東於疃、議城、英山前(英山前、英山庵、曲家疃)、下臥龍、下口、潘家上口、劉家上口(劉家上口、陳家庵)、韓家莊、松嵐後、西窯、旺格莊、遲家莊、占甲埠、岔河、池水頭、背眼、林子西、李家莊、周家埠(周家埠、杜家疃)、姜家埠、於家埠、山北頭、西旺疃、中旺疃、東旺疃、韓北 、赤金泊、西崔家口、東崔家口(東崔家口、崔家庵)、郭子、董家莊、窯南坡、劉格莊、生格莊、鋪集、祝家泊子、西孫疃、林家莊、王官屯、院東、陡埠、東孫疃、杭格莊、小英、大英、院西、東譚家口(譚家口、柏果樹底下、桃樹園、孫家庵、勝子夼、譚家庵、盧家庵)、西譚家口(譚家口、西莊子、西龍庵)、北長嵐、新河、西宋格莊、東宋格莊、松油、洛格莊、姜新莊、南長嵐(南長嵐、南長嵐南莊)、北石山頭(北石山頭、西石山頭)、姚家莊、於家口(於家口、叢家庵、涼水灣)、南石山頭68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葛家,東距市區20千米。境內西北東三面環山,中為盆地。桃(村)威(海)鐵路及309國道、文(登)朱(橋)、上(莊)澤(頭)公路在境內交會。聖經山在鎮北境,系道教全真派發祥地。古蹟有道教全真派遺蹟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東華洞、朝陽洞、東華宮石闕等。

地理

葛家鎮境內三面環山,中為盆地,石材、溫泉、果業、糧食資源豐富。北部有道教全真派文化遺蹟、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及東華宮等歷史名勝。
葛家鎮地處“海上仙山之祖”崑嵛山南麓。崑嵛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餘址尚在,因以得名。”現有“堯命曦仲賓日”處遺址。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山脈綿延150多公里,被稱為“膠東屋脊”。
威海市 文登區 葛家鎮 聖經山

歷史沿革

清末屬迎仙都一、三里。1930年屬第三區,始為區轄鎮。1941年12月屬文西縣葛家區和林村區。1955年1月改為縣轄鎮。1958年8月設立文登縣燈塔公社,1959年改為葛家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鎮。1990年末,面積89.9平方千米,人口13912戶、41559人,其中鄉村13614戶、40684人,轄葛家、大背後、上臥龍、西莊、黃龍峴、昆陽、西於疃、南於疃、東於疃、議城、英山前、曲家疃、下臥龍、下口、潘家上口、劉家上口、韓家莊、松嵐後、西窯、旺格莊、遲家莊、占甲埠、岔河、池水頭、背眼、林子西、李家莊、周家埠、姜家埠、於家埠、山北頭、西旺疃、中旺疃、東旺疃、赤金泊、西崖家口、東崔家口、郭子、董家莊、窯南坡、劉格莊、生格莊4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2001年4月,鋪集鎮撤銷併入。原鋪集鎮位於文登區西部偏南。南北兩面分別與小觀鎮和葛家鎮相連,東隔母豬河與米山鎮相望,東南與澤頭鎮為鄰,西部阻於虎山、松山和下馬山與乳山市馮家鎮接壤。域內西部多山,中部和東部為平原。清末屬寧海州勝水鄉和文登縣迎仙都。1930年屬牟平縣第八區和文登縣第三區。1941年屬牟海縣第三區和文登縣第八區。1941年12月屬文西縣林村區。1950年屬葛家區和林村區。1957年屬虎山區,翌年屬鋪集鄉。1958年8月設立先鋒公社,1959年改稱鋪集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89年12月撤鄉建鎮。1990年末,面積73.3平方千米,人口8965戶、28267人,其中鄉村8819戶、27811人,轄鋪集、祝家泊子、西孫疃、林家莊、王官屯、院東、陡埠、東孫疃、杭格莊、小英、大英、院西、譚家口、北長嵐、新河、西宋格莊、東宋格莊、松油、洛格莊、姜新莊、南長嵐、北石山頭、姚家莊、於家口、南石山頭26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駐鎮集,距文登城區24千米。

今日葛家

葛家鎮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水澆條件好,是著名的小麥、玉米、花生產區,素有“文登糧倉”之美譽;高效農業發展迅猛,已形成果品、苗木、畜牧、花卉等主導產業;工業基礎好,發展快,已形成以機械製造、蓄電池、石材加工、紡織、印刷、化工、建築、消防器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目前已培植出服裝、繡品、鞋類三大加工基地,擁有文登區第一大農貿市場;外資企業、旅遊業蓬勃發展,境內的聖經山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目前已得到全面開發並架通了空中索道,成為名揚四海的旅遊聖地;城鎮基礎建設初具規模,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鎮黨委、政府以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民眾居住水平為出發點,將工業園區建設和小城鎮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植樹造林的有利時機,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啟動近年來全鎮最大的載體建設工程—“綠化美化硬化”工程,總投資450萬元,完成四大工程任務:一是綠色食品工業園區內全長3.5公里的東華路綠化硬化工程。在道路兩側15米範圍內種植雪松4500株、龍柏2000株;道路硬化面積7萬平方米,活動土石15萬方,年底,已活動土石5萬方。二是全長2.4公里的朝聖路美化硬化工程。已在道路兩側15米範圍內種植黑松4500株、龍柏3000株,建成高標準的綠化帶,並計畫將原路面硬化,在道路兩側種植蜀檜、三葉草等,建成2.5米的美化帶。三是鎮區德勝路的美化綠化工程。在路兩側種植楊樹,並對中間的美化帶進行補植。四是與“村在綠中”活動相結合的四旁植樹、田間林網、成片造林工程。以山北頭、大英、下口等20個村為重點,廣泛發動民眾植樹造林。全鎮共植樹60萬株,為確保林木成活率,強化管理,鎮黨委、政府將東華路、朝聖路的管護任務分別分配給鎮公路站和森管處負責,樹木成活率直接與工資掛鈎。

旅遊

自春秋以來,崑嵛山區就人煙稠密,先民歷代耕讀傳家,是方士道人嚮往的仙境聖地。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各代帝王都曾來此拜神求仙。在漢唐之際,“山中七十二峰,峰峰有寺院,山山有宮觀。”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里稱崑嵛山為“海上諸山之祖”。民間俗稱“海上仙山屬蓬萊,蓬萊之祖是崑嵛”。崑嵛山遂成為名聞華夏的“仙山聖地”。1992年,林業部批准崑嵛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聖經山風景區

位於葛家鎮西北。早在金元時期就以“清、幽、麗、險”聞名於世,風光秀麗,景色優美,古蹟繁多,道教遺蹟遍布青山綠水。留有“洞天”“福地”等石刻遺存。遺址方圓近8平方公里,由四峰(聖經山、錦繡山、紫金峰、白雲峰)、二岩、二庵(契遇庵、姜氏庵)、二澗、四洞、十一泉、二台組成。主峰海拔385米,有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和風涼洞、混元殿、朝陽洞、眾仙墳等古蹟。另有“夕陽駝峰”“壽星笑臉”“老母教子”“金蟾取經”“金雞報曉”“聖泉神水”等自然景觀。
天然老子頭像位於聖經山西嶺上。聖經山上有一巨大岩石,俗稱“壽星臉”,酷似道教始祖老子的天然頭像。當地民間有“登上紫金峰,面對老壽星,萬事皆皆通”的傳說。如果轉變角度,在聖經山停車場觀看,就變成聖經山另一自然景觀“夕陽駝峰”的頭部。傳說此天然老子頭像是全真教祖師王玄甫得道成仙的法寶。
相傳王玄甫在紫金峰修道時,歷盡艱辛,晝夜煎熬,只學了點皮毛,道家的精髓卻無法悟透,很是苦惱。但他還是堅持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頑強地刻苦修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了山神,山神報告給玉皇大帝。玉帝遂派太上老君帶壽星圖像一幅,來紫金峰面授機宜。壽星圖刻在聖經山西嶺上,每天只要對著壽星圖練功,便可得道成仙。當太上老君剛刻好壽星的臉部時,天庭鐘聲響起,有緊急事情要老君處理,太上老君只好辭別王玄甫,返回天庭。所以人們今天只能看到老壽星慈祥的臉部。

紫金峰

位於聖經山南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山勢險要而奇特,因其山形象古代皇帝頭戴的“紫金冠”而得名。此處有“玉皇閣”“東華洞”“天門”“東華宮”等古代建築;有“天溝一線”“紫金皇冠”“官拜仙石”等自然景觀。附近白雲峰有契遇庵、九陽池等遺址。
紫金峰中有一道稱為“天溝”的峰中峽谷,將紫金峰切成南北兩半。“天溝”長約50米,寬約1米,從陡直的兩溝壁間可觀賞到“一線天”美景,有巨石凌空高懸於兩壁之間,更增添了“天溝”的奇險。相傳此溝為王母娘娘與女兒訣別登天時留下的景觀。
傳說玉皇大帝特許王母娘娘每年帶女兒去崑嵛山無染寺後的“洗腳盆”沐浴,每個女兒只許輪流隨母親到凡間一次。最小的女兒長到18歲時,過膩了天宮寂寞無聊的生活,總想再隨母親到人間一次。無奈天規森嚴,王母也不敢擅帶女兒下凡。為此,小女兒竟一病不起,雖經多方求醫,百般調治,病情反而越發沉重了。一天,她趕走一個御醫後,對王母道:“天宮裡沒有能治好我病的醫生和良藥,我只有一死落凡,了結此生了!”王母一聽,恍然大悟,當年我亦得過此病,不是呂洞賓帶我到崑嵛山無染寺的洗腳盆沐浴後治好的嗎?
王母於是瞞著玉帝帶著女兒再下崑嵛山,並囑咐女兒:“不可張揚,一更啟程,雞鳴前趕回天庭。”天交一更,王母同女兒飄然下凡,直奔崑嵛山而來。在洗腳盆中沐浴後,仙女頓覺百病盡除、身輕如燕。於是母女就在山中遊玩。她們繞過泰礴頂,來到聖經山。在月牙石前,小仙女讀起了《道德經》。因時間不早,王母急催,小仙女越讀興致越高,竟高聲朗誦起來。王母著急,回頭叫道:“快來看呀,紫金峰上架起了通天道!”小仙女讀完聖經,急步趕上母親,來到紫金峰半山腰,果然有天梯直通紫金峰。母女緣梯而上,頓覺心曠神怡,四周美景如畫,林深谷幽,峰奇水秀,不禁嘆道:“仙境竟在人間!”此時王母朝天庭一瞧說:“時刻已到!”拉了女兒就走。小仙女卻流連忘返,掙脫母親,要回峰頂觀景。王母拔下頭上的玉簪劃了一道溝澗,想隔開女兒的去路。誰知慌亂中把自己和女兒隔在溝澗的兩邊。王母又急架一座雲橋,在空中招呼女兒:“快過橋,返回天庭。”就在小仙女來到橋頭時,雞鳴天亮,再也挪不動腳步,只好看著母親飄然升天,悲喜交集地留在了紫金峰上。

摩崖石刻

崑嵛山《太上老子道德經》是道家存世的最大摩崖石刻,現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在道教全真七子中,以邱處機最為著名。金興定三年(1219年)冬,邱處機應成吉思汗邀請,以71歲高齡,率弟子18人,歷時3年,行程1萬餘里,從崑嵛山來到西域大雪山(在今印度豐都庫什山),與大汗終日相談,被大汗尊為“神仙”。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處機來到大都(北京),入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奉旨掌管天下道教,爵位“大宗師”。 邱處機利用這一身份,消除民族隔閡,釋放被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餘人,並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把中國道教和全真派推向高峰。從此,邱處機曾修煉過的崑嵛山大修宮觀,道徒雲集,王侯朝拜,皇帝敕封,香火盛極一時。
1991年5月,中國道教協會、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及海內外道家學者140餘人在文登舉行研討會,公認崑嵛山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

古“院東寺”

位於今葛家鎮院東村。元至正年間進士欒仲玉,今葛家鎮院東村人。該村元時有廟,今名“院東寺”,原名大聖寺,古名大聖院。村取聖水院之東而名村。古寺始建年代無考,至正二年(1342年)重修,碑文由昌陽僧某撰文,進士欒仲玉書丹,篆額“重修大聖寺碑”。據此知進士欒仲玉六書精於篆。今碑漫漶不可讀,其殘文:“院之卓錫殊無可考,有宋元豐元年‘重修大聖院碑’,蓋古剎也。”後來,宋碑不存,元碑殘存,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主持僧普波重修,文登進士叢大為撰文,劉一正書丹。清末亦近剝落,有碑文存於光緒本《文登縣誌》。

傳說

麻姑的傳說。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的官吏,夜裡作了一個夢,從江水中釣上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聰穎過人,三天后便說話,一個月後便能隨父母學讀詩文。
一天,朝廷要修築城牆,派她父親做監工。役工們晝夜不停,疲勞不堪,叫苦不迭。有的病倒了,仍然遭鞭子抽打。麻姑看不下去,天剛黑不久,便模仿公雞啼鳴,引起四鄰雞叫,想讓役工們停工休息。但父親知情後,便把她關進大牢,讓她認錯悔改。麻姑堅持“女兒無錯,錯在你們!”
麻姑乘獄卒不備逃了出來,父親帶人怒沖沖追趕。但麻姑寧可投谷一死,也不回頭。時王母娘娘駕祥雲去東海,路過此處,見姑娘處境危難,便拔下頭上玉簪朝溝谷扔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見後便快步走過,玉橋隨即消失,父親的人馬被隔在對岸。
麻姑在王母娘娘指點下,乘清風白雲,來到崑嵛山。這裡雲霧繚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鮮果,谷底泉水穿過,潺潺似簫音笙韻。麻姑在此潛心修煉。修煉之餘,澆灌桃林,培育仙果,採集仙草,釀造美酒。數年後修煉成仙。如今,崑嵛有她住過的洞,飲過的泉,巨大的岩石上,她用過的“鍋碗瓢盆”仍依稀可見。

名人

王重陽,金代鹹陽大魏村人,48歲在終南山遇仙悟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東寧海州收馬丹陽(號丹陽子)、邱處機(號長春子)、譚處端(號長真子)、王玉陽(號玉陽子)四位高徒。大定八年二月,師徒五人來到崑嵛山東南一隅,在這裡發現了全真教第一祖師東華帝君王玄甫居住的“東華觀”及化身為大山的老子頭像,五人頂禮膜拜,在山中開闢煙霞洞,專心修煉,並在一塊月牙石上鑿刻了《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全文146行、5700餘字。不久,又收郝大通(號廣寧子)、馬丹陽的夫人孫不二(號清淨散人)、劉處玄(號長生子)為徒,後人稱這七位徒弟為“全真七子”,又稱“北七真”“海上七真人”。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大弟子馬丹陽在紫金峰北建契遇庵,開九陽池;在紫金峰南建東華宮,創立遇仙派。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3924

16959

16965
家庭戶戶數
13294
家庭戶總人口(總)
33489
家庭戶男
16777
家庭戶女
16712
0-14歲(總)
5696
0-14歲男
2916
0-14歲女
2780
15-64歲(總)
23611
15-64歲男
11861
15-64歲女
11750
65歲及以上(總)
4617
65歲及以上男
2182
65歲及以上女
243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1686
2017年,49982人(2017)。

下轄村

葛家 約唐宋時,葛姓來建葛家村。明末,呂姓來村西南為宮姓守田莊,稱宮家莊;清初,更為呂家莊。葛呂兩村合設集,稱葛呂集。1955年後,成為一個行政村。1381戶。
大背後 明中期,牛姓來大碑之北立村,稱大碑後,演作今名。157戶。
臥龍2村 明末, 王姓由陝西來居,原村西河岩石蜿蜒似龍,稱臥龍。清初,北建新村稱上臥龍(135戶),原村遂稱下臥龍(195戶)。馬家庵屬上臥龍。
.西莊 原為呂姓田莊,以方位稱西莊。清乾隆十二年,浪暖蔡姓買莊來居,襲舊稱。197戶。
黃龍峴 明洪武元年, 周姓來黃龍廟南、近山口居住。黃家莊屬該村。508戶。
昆陽 金元時,宮姓立村,稱宮家莊。1981年以居崑嵛山陽更名。92戶。
東、 西於疃 金代以前,俞姓就在此居住,稱俞疃。清初,分為東西2村,演作東於疃(305戶),西於疃(617戶)。
南於疃 明中期,牟姓來俞疃之南立村。270戶。
議城 元末,柳姓自棲霞大柳家來居,相傳擬移文城於此,稱移城,演作議城。508戶。
英山前 明末, 高姓自高家莊來英山之陽建村。曲家疃於1941年併入。408戶。
下口 明末,高姓來居,位上口村南。地勢較低。249戶。
上口2村 元初, 潘姓于山口隘道立村,且近巨石,稱大石口前。明末,南建下口村,原村遂稱上口。清中期,劉姓入。民國初,上口分為潘家上口(140戶),劉家上口(230戶)。
韓家莊 明以前,韓姓近土阜立村韓家埠。明末,尹姓自姜家埠來村南居,稱韓甲埠,1959年合稱今名。192戶。
松嵐後 明末,孫姓來松嵐之北立村。105戶。
西窯 清初,王姓來磚瓦窯之西北立村,152戶。
旺格莊 明末,鞠姓由今牟平來天然水汪立村,稱汪家莊。清中期,取吉祥意,演為今名。306戶。
遲家莊 清初,東於疃富戶設田莊於此,以地勢稱下莊子。後遲姓來居,遂改名。299戶。
占甲埠 明嘉靖時,宮姓自海陽青山來土阜東側立村。明初定10戶為1甲,為基層戶籍編制。 占甲近似“占籍”, 謂遷至新地,成為在甲的當地居民,故名。260戶。
岔河 明末,傅姓由青龍夼來居,五道河東西支流於村北匯合。185戶。
池水頭 明初,龔姓來長學山西麓立村,東有水池為溪水源頭,稱石水頭,民國初演作今名。223戶。
背眼 明崇禎時,王姓自 (正文第50頁)山來居,三面環山如屏,遮蔽視線。324戶。
林子西 明初,馬姓由海陽所來密林之西立村。403戶。
李家莊 明正統時,李姓由今榮成市福山後溝來居。210戶。
周家埠 清初,周姓自高村來土阜之陽立村。353戶。
姜家埠 清初,呂姓自呂家集來建土阜之陽建呂家埠。清末,姜姓眾,更今名。262戶。
於家埠 元末,于姓由斥山來土阜之前立村。503戶。
山北頭 明初,耿姓由今乳山耿家來鳳凰山之北立村。378戶。
旺疃3村 元朝, 毛姓臨天然水汪建村,稱汪疃。明初,東有鞠姓自鵓鴿崖來居, 稱東汪疃;谷姓自谷家疃來兩村之間建中汪疃。民國初年,3村自治,取吉祥意依次稱西旺疃,中旺疃,東旺疃,分別為272戶、332戶、305戶。
韓北 (正文第50頁) 明末,韓姓來土 (同上)之陽居住,居南者稱之為韓北 (同上)。160戶。
赤金泊 明中期,蔣姓由漩夼來居,村名失考。後于姓自赤山入,以處河畔平泊,取原籍首字稱赤家泊,演作今名。897戶。
崔家口2村 明弘治時,崔姓由萊陽崔家莊來槲山口建崔家口。清末,分為東崔家口(520戶),西崔家口(302戶)。
郭子 明中期, 郭姓由河南省來居,稱郭子。方言“子、家”輕聲相似。312戶。
董家莊 明萬曆時,董姓逃荒至此居住。166戶。
窯南坡 明萬曆時,于姓由斥山來磚瓦窯南側立村,稱窯南屯。因處平泊,更為窯南泊,演作今名。120戶。
劉格莊 明朝,劉姓立村,稱劉家莊,清末演作今名。166戶。
生格莊 明初,盛姓建盛家莊,諧音演作生格莊。515戶。
原鋪集鎮轄村:
鋪集 明嘉靖時,于姓建村。因古代此處設急遞鋪,距文城50里,故名五十里舖。後演作鋪里。1942年後稱鋪集。554戶。
祝家泊子 清朝,祝姓來河北岸平泊立村。274戶。
西孫疃 清雍正時,呂姓於大新疃西建村,稱小新疃。同治時,隨東孫疃易今名。170戶。
林家莊 清康熙時,林姓由林村來居。80戶。
王官屯 明嘉靖時,王姓來此屯田,屬靖海衛。因近大聖院,稱大聖院屯。清雍正時,更今名。208戶。
院東 明永樂時,于姓於大聖院之東北建村。749戶。
陡埠 明末,牟平縣署於此設莊子,稱官莊子。民國初,以南有陡峭山阜,更為陡埠。370戶。
東孫疃 明初,汪姓初建村時名大新疃。清同治時,孫姓眾,稱東孫疃。350戶。
杭格莊 明隆慶時,林姓自林村來雙石山東北建村,稱雙鳳山。民國初,村周林木成行,改稱行格莊,演作杭格莊。165戶。
小英 明嘉靖時,張姓建村,近軍營遺址,演作小英。319戶。
大英 明隆慶時,岑姓建村,近軍營遺址,演作大英。253戶。
院西 清順治時,鄭姓於大聖院之西南建村。201戶。
譚家口2村 明宣德時, 譚姓由萊陽遷山口之東建村,以村中四神廟為界,分東譚家口、西譚家口。1956年合村,1983年再次分村。西莊、西龍庵、宮後屬西村, 764戶;孫家庵、桃樹園、白果樹底下、白果樹、北庵、老塋後、蔡家庵、譚家庵、盧家庵、勝固夼、旗桿谷等屬東村,706戶。
北長嵐 明正德時,于姓來長形山林東側建村,取名長嵐。清時,形成北、中、南3村。後北長嵐改為小河北,中長嵐遂稱北長嵐。212戶。
新河 清乾隆時,黃姓來建黃家莊;後于姓在村西立北長嵐,因位於河北岸,改稱小河北。1941年2村合併稱河北。1981年改今名。126戶。
西宋格莊 明景泰時,王姓來居,以近劉家得名小劉家。清初,為免遭獄訟株連,取“息訟”義,諧音稱西宋格,又稱小宋格。1951年改今名。166戶。
東宋格莊 明洪武時,劉姓來居稱劉家。清初,隨西村改稱大宋格。1951年改今名。290戶。
松油 明崇禎時,譚姓自譚家口來居。村南古松下有一巨石,故村名松岩底。民國3年更為松油底。1951年稱今名。404戶。
洛格莊 明萬曆時,于姓建村,鴿子常落此覓食,稱落鴿莊,演作洛格莊。1942年前以小溪為界,分東、西洛格莊。390戶。
姜新莊 清乾隆時,姜姓由今乳山縣廟下村來居,稱姜家莊。1981年改今名。高家庵、馮家庵屬該村。291戶。
南長嵐 明末,寧姓、王姓建村,位處長形山林之東、長嵐村南。南庵屬該村。280戶。
石山頭2村 明末,叢姓、遲姓自寧海州南洪來石山子立村,以方位稱南石山頭(201戶),北石山頭(266戶)。姜家庵、西石山頭分別屬於2村。
姚家莊 明隆慶時,姚姓建村。307戶。
於家口 明代,于姓在山口之東建村。涼水灣、東庵屬該村。720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