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民

葉惠民

葉惠民,土壤學家。長期致力於西南地區土壤研究。兩次參與並指導雲南省土壤普查,撰寫了《雲南土壤志》;對紅壤旱地提出了8項改良措施,提高了紅壤的生產力;針對雲南省膠泥田的低產原因,提出蓋草和施用磷肥,使冬閒膠泥田實現一年兩熟,產量提高了3倍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惠民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 出生日期:1923年1月9日
  • 畢業院校:重慶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
  • 代表作品:《雲南土壤志》
  • 研究領域西南地區土壤研究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葉惠民,祖籍浙江省鄞縣,1923年1月9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早在中學時代,他就認識到中國西部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壤瘠薄,希望自己將來長大後能夠從事土壤改良這樣一項有意義的工作,為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出一份力量。1943 年夏季,他考入重慶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49年轉到中農所北碚農事實驗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碚農事實驗場屬西南農林部領導),1953年北碚農事實驗場改稱西南農科所;1958年西南農科所遷雲南,稱雲南省農科所,1977年又改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
1947-1956年,葉惠民除了從事實驗室工作外,主要是搞化肥試驗、冬水田改良和水稻防倒伏研究等,也曾到四川奉節、雲陽等地農村去推廣施用硫酸銨技術。在西南農科所與土肥系同志們一道研究氮、磷、鉀配比與水稻倒伏的關係,該項研究結果在西南地區農業科研會上發表後受到好評。
1956年以後,他參加了由西南農學院侯光炯教授主持的西南地區土壤區劃,到雲南、貴州兩省進行土壤調查並參與區劃工作。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開始後,1858-1959年,葉惠民參加了雲南省土壤普查工作,並主持編寫《雲南土壤志》,繪製土壤圖。1961年,他被派去北京參加全國土壤普查資料匯總並擔任南方組組長,組織評土歸類工作。在完成《中國農業土壤圖》和參與編寫《中國農業土壤志》的過程中,他具體參加編寫了“雞糞泥田”、“冷浸田”和“我國低產田地類型”等有關章節。結合普查工作中對農業土壤類型的一些認識,他又對水、肥、氣、熱與紅泥土類型的關係和冬閒膠泥田限制因素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改良措施,在雲南全省推廣後增產效果顯著,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和雲南省農業科技大會獎。除了土壤改良工作外,20 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他還參加了樣板田和基點試驗、跑面調查,進行了水稻穗肥施用、綠肥、雙季稻、耕作制度改革和高產穩產農田建設等項研究工作。
1975年開始,由雲南省科委、農牧漁業廳、農業科學院共同組織的“紅壤改良利用”的協作研究,在曲靖、陸良、昭通、昆明、彌勒、蒙自、邱北、施甸、臨滄等9個縣(市)辦了10 塊紅壤改良利用樣板田。葉惠民參加了昆明樣板點的工作並對其他樣板田進行巡迴指導,在生產中綜合運用科研成果,使樣板田的玉米連續4年增產,從原來的每公頃產1500~2250千克提高到3750~4500千克,1979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2-1984年進一步在全省10個地、州(市)58個縣大面積推廣紅壤改良的8項技術措施,收到十分顯著的效果,累計改土約55萬公頃,增產糧食21.5萬噸,1985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77年,葉惠民擔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所所長,1979-1986年擔任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1980年全國開始第二次土壤普查,葉惠民被聘任為全國土壤普查顧問、西南組副組長,同時還擔任雲南省土壤普查顧問組組長,參加了試點、培訓和巡迴指導工作。歷時11年完成了土壤普查的內外作業,進一步查清了農用地和非農用地土壤的面積和分布狀況。1994年,他被評為中央農業部土壤普查先進工作者。1991年和1992年,中央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在重慶舉辦南方低產田改良技術高研班,兩次聘請他為教師,講授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地的類型、成因與改良對策。
80年代,雲南省在大理、保山、玉溪、楚雄、勐海、臨滄、官渡、蒙自、思茅、昭通、曲靖、麗江、瑞麗等地舉辦13個農業綜合試驗示範區。1981-1984年,葉惠民代表省農科院參加了綜示區的組織、制定工作計畫、巡迴指導和年終總結工作。綜示區實行領導、技術人員與民眾相結合,試驗與示範相結合,4年間累計試驗示範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12.7萬公頃,增產糧食5.5萬噸。
1979-1990年,葉惠民先後擔任過第四、五、六屆雲南省政協委員、常委,1986年擔任雲南省科協第三屆副主席。在任職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為發展雲南農業出謀獻策,1991年被選為省科協第四屆榮譽委員。1992年又被省政協評為先進個人。
1990年退休後,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比如省市土地詳查和規劃驗收、烤菸施肥成果驗收、外出考察、講課等。針對雲南省土地利用、烤菸施肥、農業區域開發等問題積極撰寫文章,在農學會、農經學會上作報告,提出建設性意見。幾十年的工作經歷,使他與土壤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雲南的每一個地、州(市)都曾留下他的足跡。談起雲南省的土壤類型、特點和分布,他如數家珍;對雲南省土地資源的利用、農業發展的巨觀戰略,他都有深刻的見解。由於他在土壤科學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曾先後擔任過第五屆中國農學會理事、第四屆中國土壤學會和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理事、第五屆雲南省農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雲南省土壤學會理事長等職務。為了表彰他的業績,1987年雲南省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自1991年7月開始,他又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技術成就

在50年代和80年代,兩次全國土壤普查,不僅查清了我國的土壤分布和土地資源,在土壤分類方面也初步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分類體系。此前,我國在土壤普查中,重視並吸收農民的分類方法。在確定土類、土組、土種的基礎上,再進行肥力分型。在第一次土壤普查中,葉惠民參加了全國資料匯總,組織評土歸類,並直接承擔《中國農業土壤志》中有關章節的撰稿工作,還以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名義代為撰寫了《中國農業土壤改良類型》一文,發表在《土壤通報》上。在雲南,他參與並主持了《雲南土壤志》的編寫和土壤圖的繪製,結合雲南省實際,將農業土壤劃分為“油、膠、綿、散、澀、冷、薄、劣”等8個肥力類型。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他又和大家一道進一步查清了雲南省的農用地和非農用地土壤的面積、分布狀況,並在《試論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土的主要類型和改造對策》一文中提出把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地劃分為中低產水田、紅黃壤和坡薄土3大類型的觀點,為因土改良、因土種植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早在60年代,葉惠民在宣威縣蹲點時就開始研究水、肥、氣、熱、等項指標與紅泥土類型的關係,在《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宣威丘陵半山區旱地紅壤肥力類型》一文。在雲南省的267 萬公頃耕地中,有一半是紅壤,由於旱、酸、瘦等不良性狀,平均每公頃糧食產量僅1500~2250千克。1963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開始在陸良縣開展紅壤的改良利用研究,提出增施磷肥、擴種綠肥等措施。在此基礎上,1975年全省又辦了10塊紅壤改良利用樣板田,葉惠民指導樣板點的工作,進行了肥力指標試驗和快速培肥試驗,總結出氮磷配合、大窩塘、綠肥、間套作4項措施。1979年全國南方11省(區)紅壤改良利用會議的代表參觀了雲南省紅壤樣板,給予了好評。之後,在全省58個縣進行更大規模的紅壤改良中,進一步制定推廣了增施有機肥、擴種綠肥、氮磷配合、增施石灰和微肥、間套作、合理耕作、坡改梯、客土等8項措施,使55萬公頃紅壤平均每公頃增產糧食382.5千克。
在雲南省的100萬公頃水田中,有1/3是膠泥田,其中大部分又是冬閒田,每公頃產量不足375千克。葉惠民從60年代起對這一稻田土壤類型的肥力特點進行研究,弄清它的低產原因是冬春氣候乾旱引起土質粘板、毛管水分供應失調和磷酸鹽固定。針對這一特點提出了蓋草和施用磷肥的改良措施,使6.7萬公頃冬閒膠泥田實現一年兩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3倍以上。
葉惠民前後兩次參加土壤普查,又參加了紅壤和冬閒膠泥田改良工作,工作中他善於把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出了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土類型劃分和雲南立省體農業區劃意見,既推動了生產,又發展了土壤科學。
50多年來,葉惠民廣泛接觸了有關的科技工作,如50年代在西南農科所參與研究了水稻倒伏問題;60年代中期在昆明農村蹲點,研究了水稻穗肥的施用;70年代初在雲南省農村巡迴調查耕作制度和農田建設;80年代參與雲南省水稻綜合試驗示範區研究水稻栽培技術規範;90年代還參與了烤菸栽培技術研討,這些研究從各個方面豐富了土壤改良利用的內容。
80年代以來,葉惠民除了從事土壤研究外,還經常參加一些關於雲南全省農業生產的討論、諮詢和調查活動。如1990年雲南省委提出建設167萬公頃不同層次高產穩產農田的要求,他在省政協組織農業組的委員進行調查研究,並向省委提出關於高產穩產農田建設的具體意見。“七五”期間,雲南省提出糧食生產自求平衡的問題,他就在省科協第三屆三次大會上作了《抓中產,促低產,保高產,實現糧食持續均衡增產》的發言。90年代初,雲南省城鄉一度出現使用土地不當的現象,他及時撰寫《對土地問題的再認識》一文,呼籲認識土地、開發土地、保護土地。該文在《雲南農村經濟》和《雲南土地》等刊物上發表之後,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受到普遍好評,現已被收入《中國農業發展文庫》和《中國改革發展文庫》之中。
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使葉惠民深切地感到,從事土壤工作必須把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開發研究緊密結合;土壤研究必須和其他農業技術研究緊密結合;微觀研究必須和巨觀的社會活動緊密結合。只有在相互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相互促進,才能使土壤科技工作向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50多年來,葉惠民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熱愛的土壤肥料科學研究中,努力為發展雲南省的農業生產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無論擔任何種職務,他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土壤科技工作者。現雖已年逾古稀,但他還時刻關心著土壤科技事業的發展,這種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對事業充滿信心的執著,無疑是對後來者的一種鼓勵、敦促和鞭策。

簡歷

1923年1月9日 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
1943-1947年 在重慶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學習。
1947-1949年 在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系籌建化驗室。
1949-1953年 在四川北碚農事實驗場搞化肥試驗、推廣工作,技佐。
1953-1957年 在西南農科所,助理研究員,從事科研,參加西南地區土壤區劃。
1958-1965年 在雲南省農科所,從事土肥科研,參加第一次土壤普查。
1966-1969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參加生產勞動。
1970-1974年 在雲南省農業科研所,參加耕作制改革及農田基本建設調查研究。
1975-1979年 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任土肥所所長,副研究員。組織全省紅壤改良樣板。
1979-1986年 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任副院長。組織大面積紅壤改良技術推廣和雲南農業綜合試驗示範區。
1986-1990年 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擔任省政協委員、常委,省科協副主席。
1990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葉惠民,李正英.宣威丘陵半山區旱地紅壤肥力類型.學術研究.1962 (2)
2 葉惠民.冬閒膠泥田擴種蠶豆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中國農業科學.1963(2)
3 葉惠民,宋淑瓊.冬閒膠泥田擴種蠶豆對稻田氮素類型供應狀況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1963(4)
4 葉惠民.中國農業土壤改良類型.土壤通報.1964
5 葉惠民.雞糞泥田、冷浸田、土壤改良類型及分區.中國農業土壤志.1964
6 葉惠民.昆明地區水稻施用穗肥研究.作物學報.1966
7 葉惠民.紅壤的改良和利用.科學實驗.1973
8 葉惠民.《雲南農事手冊》土壤部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3
9 葉惠民.雲南省耕作制度改革的技術經驗.見:全國改革耕作制度科技協作會議資料彙編.1973
10 葉惠民.黃礎平,張雲芳等.怎樣建設梯田梯地.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4
11 葉惠民.試論高產穩產農田的建設途徑.雲南農業科技.1974(2)
12 葉惠民.雲南省紅壤改良利用經驗.土壤.1976
13 樊永言,葉惠民.紅壤的改良利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
14 葉惠民.謝為民等.智利共和國的土地與農業一瞥.雲南農業科技.1982(5)
15 葉惠民.土地的生產性能.中國農業土壤概況.1982
16 葉惠民.雲南高原紅壤旱地的利用改良.見:中國土地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及學術年會論文集.1983
17 葉惠民.抓中產,促低產,保高產,實現糧食均衡持續增產.雲南省科協大會發言.1986
18 葉惠民.紅壤分類工作現狀及其途徑的探索.四川土壤通訊.1986,6(2)
19 葉惠民.烤菸營養機理探索.雲南菸草.1991
20 葉惠民.對土地問題的再認識.雲南農村經濟.1993(5)
21 葉惠民.試論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土的主要類型和改造對策.西南農業學報.1993,6(1):39~46
22 葉惠民,王文富,樊永言.雲南省立體農業剖析.西南農業學報.1996,9(4):95~1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