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宗師

葉問宗師資料,葉問詠春拳起源,葉問宗師逸事,愛徒李小龍,
葉問宗師

葉問宗師資料

葉問宗師乃佛山桑園葉族人。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到葉問十六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後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其徒弟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外國留學生。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詠春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CFT [鶴拳道]。

葉問詠春拳起源

詠春拳傳人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著名神童詩人申寶峰曾題詩《詠春》言簡意賅的概述了詠春拳的精髓。:“武林絕學數詠春,剛柔相濟泣鬼神。寸勁突發人難躲,鳳眼柳葉奪人魂。”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詠春拳在弘揚詠春拳在弘揚
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葉問宗師逸事

中國的南方,廣東佛山,向來以出產商人著稱,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位名冠中西,享譽世界的
功夫泰斗,他就是李小龍的師傅,泳春拳宗師:葉問。
葉問個子矮小(約1.63米),但身體非常健壯,尤其前臂異常精壯。葉師是光頭,但不完全精光,好像一塊天鵝絨。他從 不留鬍鬚,舉止斯文大方、瀟灑輕盈。會被人當作“當鋪里的掌柜先生”或是“私 塾老師”,絕對不會想到是武林宗師。但唯一暴露的,是他走路快得能用“身輕如燕”、“日行千里”來形容,還有他的那雙眼睛,又大又圓,精光四射,就像要看穿人
葉師武功高強但不擅言詞。邀請他大聲演說比請他打一套拳還難。在人少時,請葉師隨便講幾句話是很容易的事,但若要他老人家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幾句,他便會感到“口乾舌燥”。象一個普通的靦腆的人
葉問宗師雖不喜多言,但生性詼諧善謔。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頗注重儀容清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的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的打扮。
葉問一生性情耿直,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更不厚此薄彼。李小龍早期由熟人介紹到葉問門下學武,後來武功出眾,到海外自己發展。後期李小龍成名之後,曾提出以一層樓的代價換葉問全套木人樁譜,遭到葉問婉拒。
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來香港教拳,泳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在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龍與梁挺也不會有今天的聲望。更不會在短短二十年內有如此多的外國高手改學詠春拳。除了李小龍,葉氏門下明星眾多,據說,王家衛、梁朝偉、周星馳、狄龍等也曾師從葉問兒子學武。
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生平
以一人之力,能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故被門人推舉為一代宗師的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占地甚廣,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之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俗稱港式飲茶)的“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
“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葉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贊,為佛山贊先生的得意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與葉問年齡相差數十歲之多,故葉問也以華公相稱,而陳華順對此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為徒後,則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顧此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專研拳技。
到了葉問十六歲的那年,葉問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中國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國人看做東亞病夫,更有在公園入口處,專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葉問為了民族正義,也曾多次為中國爭一口氣,打抱不平,顧因此而認識了梁贊之子梁壁,因而有緣再隨梁壁深造詠春拳技,轉眼又過了兩三年時光,葉問月因不斷得高人指點,使詠春拳技能臻入化境。
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的“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一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在一次的“秋色”遊行中,葉問與其表妹數人共觀“秋色”遊行,突有一當時的軍閥排長對其表妹做出不禮貌行為,當時葉問身穿長衫,薄底禮絨鞋,更甚似王孫公子打扮,而且體形並不高大,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負,對方便是色膽包天,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卻被葉問突然標身進步,以慣用的詠春拳手法來個攤打齊發,即見對方當場應身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突然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更是惡向膽邊生,起身拔槍,當時的葉問,一個轉馬瀉身來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
在日軍攻占佛山後,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教練,但一向以抱守民族正義的他,當然拒絕日本憲兵隊之請,日本憲兵隊在盛怒之下,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如葉問打敗則聽命差使,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只好接受比武,來者卻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比武后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離佛山,但卻暗助我敵後工作行動開展,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更得上級賞識,在廣州市擔任南區巡邏隊長一職。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可說是武林中人,曾習龍形摩橋,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即行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當時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駱耀以及其外甥盧文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與葉問早已是世好,可說是亦師亦友,以後有葉步青、徐尚田等相繼投入,由於求技者日漸增加,當時投入學技的,以九龍巴士同人為最,由於求學詠春拳技連綿不斷,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於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技推遍九港九每個角落。
李小龍約在1956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是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但卻被葉問所拒,若干弟子則認為李小龍之優厚條件,師父未能接納,以為可惜,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更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七十歲的葉問,其功力並不遜色於青壯年時代,時在香港社會搶劫之風最盛時期,葉問在夜間散步時,卻有流氓劫匪,認為老者可欺,出刀意圖搶劫,黑影一現,只見葉問以疾風式的蹬踢,結合拍手動作,霎見兩個彪形大漢相繼倒地,持刀者更是被踢出數尺之外。
此外,在其個人興趣方面,除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外,偶然也來幾圈衛生麻雀,駱耀更是麻雀腳之一,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象台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斗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脾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台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鬥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鬥狗,多是於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詠春拳一代宗師逝世自1972年至今,已過三十年光景。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

愛徒李小龍

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讓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
葉問與李小龍葉問與李小龍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射手座的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白鶴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當時,年輕的李小龍並沒有猜透武學的真諦。對課業沒興趣他,卻喜愛仗義執言。尤其受到水星沖火星的不良影響,性格衝動的他不僅好勝,甚至參加了港龍的小幫派,常鬧些令母親頭疼的麻煩,最後父母只好下決心將十八歲的李小龍送去美國讀書。在美國期間,水星落在天蠍座的李小龍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反醒,終於明白武術的真正含義並不是為了打架而是傳名中華精神,他真正成熟了起來,同時也更加的刻苦練習。
自此,他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小龍參演了一部美國電影,沒想到自此竟揚名國外。他主演的功夫影片風行了整個世界,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全球。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確實,金星合火星的李小龍可以說天生就是個出色的演員,出色的演技加上真功夫,使無數影迷為之如痴如狂。尤其是他在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矯捷身手,配以緊湊驚險的情節,更是猶如一場暴力拚斗的芭蕾舞。甚至在多年以後,他的許多動作仍是後來動作片爭相模仿的對象,只是沒有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用金星合火星的強大藝術力量把暴力動作化為艷美的旋律。
由於李小龍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木星合土星的李小龍終於在經過了眾多堅難困苦之後,迎來了他應得的榮譽,而挫折過後的果實是最甜美的。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划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
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