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

葉匡政

葉匡政,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縣,合肥人。現居北京。1986年開始在各類文學雜誌發表詩作80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等60多種詩歌選本,著有詩集《城市書》(花城出版社1999年)、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文化評論集《格外談》(商務印書館2013年)《可以論》(中信出版社2015年)等,編過《孫中山在說》《日本格調》《大往事》等書,主編有“華語新經典文庫”“非主流文學典藏”“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獨立史料典藏”等多種叢書。曾是《南方周末》《新京報》《南都周刊》《北京青年報》、香港《東方日報》等數十家海內外媒體的專欄作家,獲過台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及國內10多種詩歌獎、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金獎、部落格十年“影響中國百名部落格”獎等,入選2010、2012年“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2016年入選“1917--2016影響中國百年詩人百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匡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969年4月
  • 職業詩人學者
  • 代表作品:詩集《城市書》、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文化評論集《格外談》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榮譽,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初三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於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誌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說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從那以後,葉匡政開始了詩歌生涯,一些作品在當地報紙上發表,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讀博爾赫斯和卡夫卡,漸漸在那個城市的中學生里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葉匡政葉匡政
1992年4月,大學畢業才一年多的葉匡政,南下廣東,將多年來對城市的體驗,寫成了《城市書》系列組詩。1999年,葉匡政出版詩集《城市書》,在詩壇引起很大反響。
2001年,葉匡政受詩人簡寧邀請,進入了北京的出版行業。當時他們組建了一家圖書公司,叫嘉孚隨,葉匡政擔任副總,股東包括鄒靜之、莫言、黃永厚等十幾位京城文化界名人。為了更完整地實現自己的想法,半年後,葉匡政在北京創辦了合德堂文化公司。 他出版的林賢治魯迅的最後十年》《孫中山在說》《當年事》《大往事》等,都取得不俗的反響。
2006年10月,新浪編輯邀請葉匡政在新浪開博。當時葉匡政的朋友趙麗華因為“梨花體”,正在廣受網友的偏激質疑,也讓葉匡政看到了網路的巨大威力。 第一篇博文,葉匡政就理直氣壯地宣稱“文學死了!一個互動的文本時代來了”。編輯看過後叫好,隨即在新浪首頁推薦。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几天點擊量便達到數萬,並被數千家網站轉載。葉匡政趁熱打鐵,連續拋出了關於文學死亡的系列文章,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學者關注到他的聲音。南方都市報、香港大公報、南方周末等紛紛發表討論文章,知名作家與評論家格非、殘雪、李陀陳曉明、朱大可等都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對葉匡政激烈的批評。葉匡政是在各種爭議聲中,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
1990年代初他開始“城市中的心靈之書”的寫作,作品客觀、沉思、精敏、準確地探究了現代人深層經驗的多重內涵,昭示了新的都市詩歌“說話人”的出現,對中國城市的漢語詩歌表達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2006年10月發表《文學死了!一個互動的文本時代來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十四種死狀》《中國文藝復興宣言》《孔子為何哭了?》《土改學》等一系列文化歷史批評文章,在文化界及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是新世紀以來的標誌性的文化事件。

主要榮譽

1993年,獲《飛天》文學月刊詩歌一等獎;1994年,獲《詩歌報月刊》“跨世紀實力詩人集結”金獎、《星星詩刊》第三屆中國星星新詩獎一等獎;1995年,獲《詩神》月刊全國新詩獎一等獎、“天雄杯”新詩獎一等獎;1997年,獲台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2009年,獲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金獎、部落格十年“影響中國百名部落格”獎;2010、2012年入選“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

主要作品

1986年開始在各類文學雜誌發表詩作80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等60多種詩歌選本,著有詩集《城市書》(1999年花城版)、《小說館》、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曾獲台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及國內10多種詩歌獎。編過《孫中山在說》《日本格調》《大往事》等書。主編有“華語新經典文庫”“非主流文學典藏”“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獨立史料典藏”等多種叢書。
《第二糧食倉庫》
這是米的顫動。高大的倉庫
幾隻麻雀不曾轉身
就從氣窗上飛走
一個人沉溺於這靜疊的整體
使他屏息,把自己擠得比米更緊
清冷的房梁下沒有任何運動與它相像
粗大的光線把倉庫變得無比沉寂
使糧垛站得更加堅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種豐盈才在糧垛之上緩緩升起
又朦朧,又唯一,像生命解體時的光芒
安詳地說:“我的身體就是目的。”
光滑、潔白的米粒,在倉庫中
保留著一點泥土的溫暖
淡淡的米香懸垂在黑暗深處
像小小的種子,在那裡
我聽而不聞
1993.6.
《生活》
整個白天,她都在拒絕自已
潔白的廚房,她攤開雞翅
綠色的菜心。整個白天
她一邊弄髒,一邊清洗
顯得毫不在意
到了晚上,她停下來
黑暗泄露出陡峭的內心
整個夜晚,她的雙手又空又冷
整個夜晚,她把軟弱的枕頭
翻個不停
1996.9
《塑像》
我躬身在一隻燒焦的電閘前
它要打開
它要對著躁動的人群打開
它要移走所有漆黑的房間
遠處的巷道像一支嘈雜的練習曲
在我耳邊
我站在木凳上,黑暗中,打開電筒
看到了自己年華的流失……
這隻焦黑的電閘
它靜默,從容
仿佛經歷過真正的痛楚
像我那不願說話的親愛的兄弟!
1999.3.
《光線》
微暗的床邊
閃亮的針尖。外婆
飛針走線時安詳、嚴肅的臉
針尖使人樸素,只縫補今日
它指向這裡
指向人活著的地方
當外婆離去時
嘴裡含滿了茶葉
針尖使我可以忍受自己的幸福
為了亮一些,她移到窗前
一針一針地縫下去
永不復返
1999.2
《願望》
讓我像巨石,從傾斜的坡上
滾入生活
我將愛它的悲劇,愛它的飢餓
愛它沿河的茅舍
富人們丟失的垃圾
不斷僵冷
多少焦慮,將人的膽汁變得苦澀
1997.9.
《葡萄藤》
我三歲的女兒
她喊我哥哥,她喊我姐姐
她喊我寶貝
我都答應了
因為我渴望有更多的親人
傍晚,坐在後院
我們一起仰起頭
我們一起喊:“爸爸,爸爸……”
我們喊的是鄰居屋檐下
那片碧綠的葡萄藤
我們多么欣喜
我們緊緊地抱在一起
因為我們都喊對了
它是我們共同的父親
2000.8
權威點評史記·2014
養老保險並軌已說了很久,但對事業單位的改革,仍然是只聽到風聲,不見雨點落下。縱觀西方各國的養老保險,對基本養老保險這部分,都是以公平作為政策制定目標的,這是國家養老保障的福利本質所決定的。無論何種社會形態,國家提供給社會成員的公共服務和福利,都應是均等的,因為每個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如果重大的公共服務,從制度上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感,就會造成其他群體的被剝奪感,最終造成社會群體的撕裂,影響社會穩定。像目前中國的基本養老金,最高和最低相差近50倍,就屬於顯失公平。在基本養老金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國家福利制度理應讓國民享有平等待遇,這是廢除養老金雙軌制的呼聲日漸高漲的根本原因。當這種雙軌制引發的社會矛盾,從隱性轉化為顯性時,如何避免其巨大的負面影響,就成為關鍵。
理想的社會保障體系,可讓公務員也參與到國家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在基本保險之外,可參考香港在2003年後,對公務員實行的退休金制度改革,另外設定公務員職業公積金。如果公務員能清廉、稱職地退休,可按工作年限與職務發放一筆職業退休金,一旦出現違規事件,職業退休金就可能被國庫沒收,還可對腐敗有所遏制。
隨著老齡化的迅猛來勢,只有加快制度改革和資金安排,才更易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使其不至於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讓國家的基本養老制度恪守公平原則,多渠道解決養老保障中的制度問題,不僅是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調整收入分配秩序的關鍵,也是實現經濟發展成果由民眾共享這一社會目標的前提。對這樣的改革,宜早不宜遲,修修補補不如一步改革到位,拖得越久,越易加重民眾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
只有讓不同體制、不同身份的勞動者,能在同一平台上競爭,共享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障,某些社會群體的被剝奪心理才能真正得以消除。只有讓公平正義之花盛開,才能真正激發出新的社會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