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則愚,男,馬來西亞華僑富商,廣東梅縣區畲江鎮印山村荔果樹下人,系梅州中學第一任校長,曾參與創建東山中學。葉則愚生於1880年(清光緒六年)。1915年,葉則愚到新加坡任教,在新加坡應星國小任校長,後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與人合股開辦錫礦,他任總經理。他經營錫礦致富後寄錢回家鄉於1919年在畲坑墟的沿河街道建了一棟水泥鋼筋建築“滴余樓”, 該樓地處沿河街道,樓高四層,是百年前華僑將外國建築文化傳到家鄉的一個歷史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則愚
- 出生地:廣東梅縣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葉則愚的父親葉晉三,是清朝秀才。葉則愚是葉晉三的長子,在其父精心哺育下從小喜愛讀書。他的啟蒙時期正是科舉制度末期,他主要接受親職教育,沒有赴考入庠。
當葉則愚進入青年時期,正是全國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廢科舉興新學的時候。梅州的黃遵憲、溫仲和在州城成立“興學會議所”,大力提倡新學,在城鄉開設學校。
1905年,在革命運動和新學運動推動下,葉則愚與鄉人劉雲堅(廩生)共同創辦了畲坑三堡彬文學校(即現在的畲江中學),為教育事業比較落後的畲坑,打開了創辦新學的局面。初辦的畲坑三堡彬文學校,由本地的秀才李卓成當校長,集中了全區近10個秀才在這裡教書。葉則愚也在這裡教國文。當時,在全校教師中,唯獨他不是秀才。但他孜孜不倦、嚴格教學的精神,博得學生和人們的稱讚。由於他學識廣博,教學認真,後來又被聘到梅縣務本中學堂教國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地方人士便努力發展地方教育。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梅縣臨時縣議會決定將原來的官立中學堂、務本中學堂、梅東中學堂及東山初級師範學堂等校合併為公立梅州中學堂,於1912年4月29日成立。校長由全縣36堡的代表選舉產生。選舉結果,葉則愚當選為梅州中學第一任校長。
參與創建東山中學
葉則愚執掌梅州中學校長時,葉劍英、古大存均在此讀書。1913年3月初,當時的縣長湯日新向葉則愚出示省電,令將梅州中學改為省立,並派黃道純出任校長。此令一傳開,梅縣地方人士認為,梅州中學是梅縣地方自辦起來的,校長應由地方選舉。如由省委派,那就剝奪了地方的民主權利,大家不同意將梅州中學改為省立。
經多方交涉,省里復示:“無法收回成命”。因此爆發了反對梅州中學收歸省辦的“一三風潮”。盧耕甫、周輝甫、盧演群、葉則愚、葉菊年、鄧少樓、丘燮亭等53人,決定另籌建一間中學。原校長葉則愚,教師葉菊年、鄧少樓,學生葉劍英等100多名師生,毅然離開梅州中學,搬到下市東門塘葉家祠上課,後來又遷到東山書院。就這樣,在地方人士的支持下,他們創辦了私立東山中學。
私立東山中學的創辦,開創了梅縣教育的新紀元。該校設校董會,主持全校的大政。當時由《民報》社社長盧演群擔任校董會主席,葉則愚等任校董。
身在南洋心繫家鄉教育
1915年前後,葉則愚離開梅縣到新加坡應星國小任校長,這是一間較著名的僑辦學校。葉則愚任職期間,把該校畢業的優秀僑生,輸送回梅縣東山中學讀書,此舉對培養造就華僑子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
後來,經家鄉人引薦,葉則愚離開新加坡應星國小到馬來亞吉隆坡與人合股開辦錫礦,他任總經理,從而致富。但他仍然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為家鄉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出錢出力。1930年前後,以他為主捐資創辦了畲坑進益學校(即今畲東中學前身)。以後又創辦畲坑畲東片的中心國小。
大約1938—1942年間,當時的畲江中學校長宋卓英,出南洋募資建校,葉則愚大力幫助支持他,捐資興建了一座學生宿舍,方便了興寧等地學生的住宿。
1943年,日寇侵占馬來亞時,當地歹徒把葉則愚用棉被捆綁至深山,逼迫他交出全部財產,因而得病,卒於當年11月,終年63歲。
親屬成員
父親:葉晉三,清朝秀才
孫女:葉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