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家庭,人物經歷,
人物家庭
父名葉步呂,母孫氏,小名那兒,生育有5個子女。他上有1兄2姐,下有1妹,排行老四。
人物經歷
1965年去荷蘭,1970年在荷蘭南部的馬斯特里開設“亞洲餐館”;
1973年在荷蘭中部Edew開設“北京餐館”,後發展成“北京餐館有限公司”;
1982年又在荷蘭北部城市列瓦頓開設“新亞酒樓”。
1977年成為當時旅荷華僑總會最年輕的副會長,並連續多年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的職務,
1984年,他出資在母校瑞安中學建立了葉世順獎學基金會;
30多年來,葉世順走過的是一條漫長的、默默無聞而苦幹實幹的奉獻之路。他獻出的是數不清的金錢和比金錢更珍貴的時間、精力與心血,過度的辛勞換來的除了僑胞們的敬重外,也只有憔悴和病痛了。多少年來風裡雨里四處奔走的無規律的生活,使他的肝和胃都出了毛病,以前住在馬斯特里,離阿姆斯特丹有180公里,後來家住列瓦頓,也有140公里的距離,自己開車到總會開會或到其他城市參加僑團的活動,一個來回就是三四百公里,光是耗費在路上的時間就要好幾個小時。他最怕的不是長途開車奔波的疲勞,不是披星戴月的早出晚歸,也不是耽誤店裡的營業,而是不能保證正常的飲食,經常深夜回家後,劇烈的胃痛常使本已十分疲倦的他輾轉通宵不能入眠。有時開會因為意見不一致,爭議很長時間沒有結果,寶貴的時間白白地耗費掉,半夜裡開車回家,精疲力盡,想想這樣辛辛苦苦地操勞,還有人風言風語地說閒話,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但很快就又精神振作起來,仍然無怨無悔地投入為僑團服務的工作中去。這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支持著他呢?他有一番話說得很明白:“獻身僑團事業是我的自願選擇。對荷蘭的華僑華人事業我承擔著一份不容推辭的責任。在旅荷華僑總會工作,雖然辛苦並且付出了很多,但藉此機會盡了自己的責任,滿足了自己的心愿——還有什麼比看到我們海外炎黃子孫一天比一天團結、進步更讓人欣慰的事呢?’’
多年來,葉世順和總會的其他領導人一起,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做為僑胞服務的實事:他們重視中文教育,大力提倡在華裔後代中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全荷各地區的中文學校,並開展各種文體活動,使年輕人健康成長,老年人老有所養;他們重視輿論宣傳工作,主辦出版《華僑通訊》,使僑胞們得以及時地獲悉祖國和僑居國荷蘭以及當地華人社會的各種信息;他們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工作,團結廣大僑胞,支持全荷華人社團聯合會的活動,維護華僑華人的正當權益……
1995年春,荷蘭南方發生大水災,以總會為核心,在絕大多數旅荷華人社團的支持下,成立了以葉世順為主席的全荷華人賑災委員會,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由旅荷華人向荷蘭災民賑濟的拍賣字畫與義捐晚會,籌集得108888荷蘭盾的救濟款,為僑居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相處做出了貢獻,得到中國駐荷蘭大使和荷蘭政府的高度評價,以及Gelderland省省長寫來的感謝信。葉世順的夫人程洪妹女士,不但全力支持他從事僑團工作,而且自己也是一位僑團工作的熱心人,在總會改選領導機構時,她曾兩次高票當選為常務理事,但葉世順考慮,一家人沒有必要在總會占兩個常務理事的名額,就把程的名額推讓給別的愛國僑胞,為此,太太還對他很有意見呢!
葉世順雖然生性耿直,討厭吹吹拍拍的政客作風,但他從未忘記旅荷華僑總會團結、協助其他兄弟社團開展活動的好傳統。他認為,作為荷蘭歷史最久、也是最大的華僑社團,旅荷華僑總會的服務對象決不是某一個小圈子,而是全體旅荷僑胞。他說,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擁有同一個祖先、同一個祖國。他經常隨和地與各兄弟社團的負責人交流思想,建立真誠的友誼。他和總會的領導成員們積極協助全荷華人聯合體育運動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全荷華人體育運動會;與荷蘭中國象棋協會一起舉辦象棋比賽;與荷蘭皇家中國飲食業公會一起舉辦廚藝培訓;與荷蘭有關人士一起調查研究老年華僑華人的情況。為適應“歐盟”和“歐共體”趨向西歐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他竭力支持成立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在他的帶領下,旅荷華僑總會在1992年擔任“歐華聯”成立大會東道主期間,給予了該會以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大大地促進了歐洲各國華人社團之間的溝通和友誼。
祖國、故鄉,在去國30多年的葉世順心中占有很重很沉的分量。每逢國內有代表團出訪荷蘭,他和夫人程洪妹總是懷著他鄉遇故知的欣喜和熱情安排客人的食宿、參觀、遊覽以及與荷蘭僑界的座談。葉世順並不是揮金如土的億萬富豪,一家人一直過著簡樸勤勞的生活,但為了支援祖國的建設和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他卻毫不吝惜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掙來的金錢。1984年,他出資在母校瑞安中學建立了葉世順獎學基金會;溫州大學的愛國樓、華僑中學的科學樓都含有他的一片心意;大興安嶺火災後,他帶頭捐款;溫州遭受特大水災,他更是心急如焚,慷慨解囊;他不斷地出資為家鄉修路造橋、改建危房;在賑濟華東地區水災、支援修建金溫鐵路和“希望工程”的募捐中,他所表現出的“一擲千金”的赤子之心,感動、也帶動了其他許許多多的會員。葉世順共有4個子女,他不要求子女們繼承自己經營的餐飲業,只要求他們有知識有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他說,錢太多了沒有用,只要你們事業上有成就,爸爸就最高興!孩子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長子和長女從荷蘭的名牌大學畢業後,分別在荷蘭的一家無線電話公司和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公司里從事技術器材的採購管理工作和工業美術的設計工作;老三和老四則是正在大學讀企業管理專業的優秀學生。從上述這樣成功的親職教育業績來看,由他擔任荷蘭華僑華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他說:“我們自己的後代能受到優良的教育,這固然讓做父母的感到欣慰;但是,看看國內窮困地區無學可上的孩子,心裡便覺得非常不是滋味。”“現在祖國還在發展中,教育基金缺乏是一個難題。身為炎黃子孫,我們要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出力。這,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