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
原意:把抬著的轎子,安安穩穩地落在地上,讓人感到踏實。而作為一個極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落轎一詞的基本意思有三:
1.給人提供方便。如:“老闆,請開門,我要買點拉肚子的藥。”“太晚了,半夜三更的,明早8點開門!”“你落轎點啥,我娃兒一個晚上拉了十幾次了,求你了,求求你了,落轎點哈!”
2.聽話、服從。如:“你說我師弟?他敢告我?老子叫他幹啥就幹啥,他龜兒子敢不落轎!”
3.人好心好常做好的善性與品質。如:“到廣州後,有事去找我堂兄,他這個人很落轎、很仗義的。”
起源
落轎一詞與鬧新婚的民間風俗有關。自周代開始的
士昏禮親朋好友來祝賀,並不鬧騰。
四川民間的
親迎即接新姑娘(音央),大多是用花轎而不是用馬車的。由於路途遙遠(一般都在十幾公里以外),“新姑娘”難免要小解,而“新姑娘”小解她們一般是不會說“我要解手”、“我要屙尿”之類的,否則就會被人笑話,於是她們就斯文地說“落轎”(也不排除那些沒有文化氛圍的家庭的女子會說“我要下來”、“停轎”、“等一下”之類的),意思是要求抬轎的人停下來讓她解決她要解決的問題。事情本可以到此為止,可偏偏這些抬轎的人基本上都是男方的親戚朋友中的同輩人物,再加上四川鬧新娘有“三天三夜不分叔公大伯”的習慣,這也是他們整“新姑娘”冤枉的大好時機,他們哪裡肯停下來讓“新姑娘”輕輕鬆鬆地方便。他們為了充分體現他們整人的“聰明才智”,他們想出各種“招數”來折磨“新姑娘”,你不是要我們“落轎”好讓你輕輕鬆鬆地屙尿嗎?我們偏不。我們還要給你來幾個“高難度”動作,把你在轎子“簸”得四腳朝天,“簸”得天旋地轉,“簸”得你不知所以然。於是人們就把這種不與人方便,做事過分且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叫做“不落轎”;反之,對那些做事比較厚道又挺仗義的行為叫“落轎”。
搶婚是一種古老的
婚姻形式,最早帶有強制性,到了後世才成為象徵性的表演。
但是,
親迎還有一個安全問題。由於
親迎往往有相當的路程,安全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男方
親迎隊伍接上新娘後,女方家通常會有人跟著,甚至有一支實力不錯的家丁隊伍協助男方的迎親安全,當男方把新姑娘安全接到家時,女方家的人會飛馬回報:“落轎了!落轎了!”
3.與鬧公公婆婆有關
鬧公公有鬧“拔灰頭”的,而鬧婆婆則有鬧“抬籮轎”的。
一般人都認為新娘子過門後最擔心的是怕“家(音ga,一聲)娘婆“不落轎”,會給新媳婦找麻煩,於是就有給“家娘婆”“抬籮轎”的風俗。這種事一般都是由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來完成,他們找一個籮兜(也就是籮筐),將“家娘婆”按進籮兜裡面(當然在籮兜裡面的“家娘婆”是非常難受的),再用一根扁擔將籮兜老高老高地抬起來,還時不時地來一些高難度動作。等大家鬧夠了,再要求新娘子問“家娘婆”:“落不落轎?”“家娘婆”還得說:“不落轎!”於是又問。等到三問四問以後,“家娘婆”“服氣”了,終於說:“要落轎!”大家才把“家娘婆”放下來,由新媳婦將她從籮兜里拉出來才算完事。雖然這件事自始至終與“新姑娘”(因為還沒有進洞房,所以還是“新姑娘”)沒有關係,他們還是這么安排,就好象這“抬籮轎”就是新媳婦醫治“家娘婆”而主持的一樣;這樣安排還能讓“家娘婆”有欠媳婦一個人情的感覺。
4.與抬轎的日常用語有關
是抬轎的日常用語,還是婚禮的特殊用語,賦予了“落轎”一詞的特色方言色彩,不得而知。這還需要考證。
某文人坐轎,或者某皇帝坐轎等等,這時抬轎的與坐轎的人的身份是不平等的,是一種僱傭與主雇的關係,是一種主子與僕人的關係,試問有哪一個下苦力的人有那么大的膽子敢和坐轎的“長衣主雇”叫勁兒,又有哪一個吃了豹子膽的僕人敢開皇上的玩笑。因此,“起轎、落轎”都是對抬轎者的指令,哪有敢不“落轎”的?
一位九旬的四川老太太時常談到她年輕時坐轎子的事。每當抬到高坡跟前,她就會說:“落轎,落轎!我自己走一段吧。”轎夫就會說:“妹姐,你真落轎!你是大大的好人。祝你……”總之會有一大堆讚揚和感謝的話。
變異
落轎何時變成了落教?不得而知。這還需要考證。
落轎一詞的語義與語用,都與轎子本身有關,古時候延續下來的習俗,那時的人們就已經有了“落轎”這個概念,知道用“落轎”來描述或者評價一個人的仗義與否、地道與否、厚道與否、過分與否。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落轎”似乎與評論一個人的品行隔得太遠,於是就改用“落教”。改為“落教”單從字面上來說與一個人的品行更為貼切,也能讓人一看就能明白是在說一個人的品行。改為“落教”也能同我國的國教道教更有一些聯繫,“落教”者落歸道教也。
在四川有的地方,如果要罵一個人“罪大惡極”時,一般都用“生不落教,死不落槽”,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你活著時做事不落教,死了就沒有葬身之地。
前些日子閒來無事,我讓幾個國中生把“落轎”一詞寫給我看,有寫“羅叫”、“羅教”、“落叫”、“落教”和“落轎”的,抬轎與坐轎的生活已離我們遠去,但這個詞還是相當有活力的流行語,用一句流行話來說,是頗有活力的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