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癌腫病菌(二名法:Lachnellula willkommii),為外來入侵微生物,原產地為美洲。落葉松癌腫病菌最適溫度15℃,最低2℃,最高25℃,可見它為一種耐冷菌。糞生菌和某些木材腐朽菌可在50℃下生長,這是一些相對嗜熱菌。一般是隨新鮮帶皮的原木、接穗或帶有小枝的原木、幼樹、苗木、花缽、土壤而無意傳入的,均屬無意引進。一方面是由於人們對微生物的知識還很缺乏,對微生物的鑑別能力還很低;另一方面由於微生物個體很小,常隱藏在寄主體內或貨物中,不易被檢驗和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落葉松癌腫病菌
- 外文名:Lachnellula willkommii
- 原產地:美洲
- 最適溫度:15℃
基本介紹,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基本介紹
![落葉松癌腫病菌 落葉松癌腫病菌](/img/f/ed9/gN3YWNhNWN5YWM1ITZ0IzM3QTNmFTNlBjZxQmZzQGOhVWM2EmY4M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發生在落葉松的枝幹部。細枝發病病皮微微下陷、開裂、微腫,且常繞枝一周變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病狀。
粗枝和細乾發病經常可以看到四個特徵性的表現,可與生理潰瘍和其它腫脹性病變相區別。一是病部下陷變黑,如系老病部,還有同心環狀的隆起帶;二是病部中心常留有死枝或死芽,甚至是一簇枯葉;三是下陷潰瘍部的對側,一定隆起腫大,使病部枝幹呈歪梭形;四是凹陷部常有病菌子實體。如系老病部,病攻子實體常作同心環狀排列。該病一旦發生,常年繼續發展,梭形增生病狀,以及潰瘍面上的同心環狀的隆起帶,則更加顯著。8月末,開始在病部生出1-4mm的病菌子實體,其發育程度顯然不齊,幼小者為白色球狀,成熟者為橙黃色至黃色小盤狀物(子囊盤)。
主幹發病與粗枝上的症狀相似,並更加顯著。因為老潰瘍面脫皮後永不癒合。長年發病後,由於病部周圍不斷增生,結果使該部深陷,並形成空洞,常從其中流出大量樹脂,日久變為暗褐色。病樹極度衰弱,常形成球形乾或偏心乾。因為樹幹上的栓皮過厚,所以病後很少產生病菌子實體,有時雖也產生,但數量極少。樹幹發病時也和粗枝發病一樣,在病部常留有死枝、死芽。病後常招引次期害蟲蛀食,加速流脂,使病樹加速死亡。病部常受木腐菌的侵染,並在該部形成木腐菌子實體。
發生規律
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興安落葉松林都能發病,過熟林和老齡樹因長勢極衰,發病率很高。在天然老齡樹附近的人工林內,發病率最高。病樹多集中發生在寒冷地區的山下窪地,無論樹冠上粗枝發病或樹幹發病,發病部位多數發生在西南側。據此可以判斷本病與樹木的霜凍和日灼傷的關係密切。由於晝夜溫差過大(帶嶺11月、3月晝夜溫差超過45℃)年引起的日灼傷,不僅為病菌的侵染創造條件,並且對病後癒合。據實際觀察,發病株以死枝與死芽為中心發病的占70%;以傷口為中心發病的占21%,因此可以認為死枝死芽和傷口,是病菌的主要侵染途徑。
防治方法
(1)嚴格執行檢疫,防止病菌隨幼苗、幼樹、小桿及原木向外流傳。
(2)因地制宜種植抗病樹種。
(3)加強林區管理。
營造混交林,造林時,應避開霜窪地、沼澤地、和易生日灼傷的地段,適當加大初植密度,增強樹木的抗凍能力;成林後適樹修枝,可防止病菌的每繁殖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