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落葉松枯梢病菌
英文名:larch die-back,larch shoot blight , larch top dry
拉丁學名: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Shang
異名:Guignardia laricina(Sawada)Yamamoto et K. Ito
Physalosprora laricina Sawada
門:真菌門
亞門:子囊菌亞門
綱:腔菌綱
目:格孢腔菌目
科:葡萄座腔菌科
屬:葡萄座腔菌屬
原產地:日本北海道
分布地區
日本、中國的遼寧省(丹東、本溪、撫順、遼陽、營口、旅大、鐵嶺)、吉林省(延吉、汪清、圖們、延邊)、黑龍江省(佳木斯、寶清、勃利、集賢、林口)、山東省(煙 台、僻山)、河北省、陝西省、內蒙古、寧夏,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寄主
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長白落葉松Larix olgensis var.changpaiensis、海林落葉松Larix olgensis var. heilingensis、日本落葉松Larix kaempferi、黃花落葉松Larix olgensis、朝鮮落葉松Larix olgensis var.koreana、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等。
病害症狀
該病只發生在當年新梢。一般先從主梢開始,然後由樹冠上部的枯梢逐漸向下擴展蔓延。莖部或莖軸逐漸褪綠,由淡褐色變為褐色,凋萎變細。枝梢頂部彎曲下垂呈鉤狀,自彎曲部位逐漸脫葉,後期僅限梢頂部殘留枯死葉簇,經久不落,呈紫灰色。發病較遲的新梢已木質化,病枝不彎曲下垂而呈直立型枯梢,病葉全部脫落。因此,病部以上枝梢枯死,使苗木成為無頂苗。病梢上常有固著不落的樹脂塊。在幼樹上,翌年新梢也同樣發病枯死,由側芽生小枝代替原主梢,這樣年年發病,枯梢成叢,樹冠呈掃帚狀叢枝,高生長停止,形成小老樹,甚至整株死亡。
病原特徵
頂部枯萎的葉叢,在發病15-20 d後,葉背面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少量未成熟的子囊座。頂部葉叢可保留到翌年春季。8月末到翌年6月,在罹病新梢上,特別是彎曲處的枝條及凹陷處可見散生或叢生的小黑點,大部分為子囊座,少數為分生孢子器。
子囊座殼狀,瓶形或梨形,黑褐色,大小為(190-310)μm×(230-80)μm,單生、群生或叢生於病枝表皮下,成熟後頂端外露。子囊腔中排生子囊,棒形,雙壁,有假側絲。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呈兩行排列;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至寬紡錘形,大小為(23-40)μm×(9-15.5)μm。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大小為(127-250)μm×(110-230)μm,群生於頂梢殘葉背面和病梢表皮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大小為(19-35)μm×(6.5-12)μm,性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單生或叢生於病枝表皮下,性孢子梗細長,性孢子短桿狀或橢圓形,無色。
傳播途徑
病原菌的自然傳播主要靠雨水飛濺和風傳,有效傳播距離一般不超過300m,該病原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調運帶病植株。苗木、接穗、枝椏是直接帶菌者,帶有小枝梢的原木和小徑木也能帶菌。
發病規律
在東北地區,病害一般在6月下旬或7月初發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流行盛期,9月中、下旬為流行終止期。病菌以菌絲、未成熟子囊座或殘存的分生孢子器在罹病枝梢及頂梢殘留葉的表皮下過冬。翌年6月子囊座成熟,6-8月成熟的子囊座及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後吸水釋放出孢子。孢子借風、雨水飛濺和沖淋傳播。病菌從傷口侵入寄主,潛育期10-15 d,繁殖期20-25 d。無性型一年內可多次重複發生,有性型一年內僅發生一次。
在中國發病的主要誘因是霜凍,生長在迎風地帶和公路兩側的林分發病重。多雨高溫(旬平均氣溫20-25 ℃)天氣病害易流行。
適生範圍
該病害發展最適溫度是旬平均氣溫20-25℃之間,低於18℃或高於27℃均不利病害的發育。5-6月溫差≥12℃、日最大風力≥4 m/s ,以及6-7月降雨量聯合作用是該病的發生的必要條件。適生區主要位於35°-45°N,年降水量在450-1 000 mm,≥10℃的積溫在2 000-3 500℃之間的溫帶濕潤、半濕潤的丘陵及低山地區(海拔低於500 m)。
防治措施
在苗木生長季節,每15-20 天檢查一次,發現病苗(含疑似病苗)應立即拔除、集中銷毀;苗木封頂前1個月(或高生長停止前半個月)停止追氮肥,8月後嚴格控制灌水,防止苗木晚期徒長,降低抗病力;苗木出圃前和造林過程中應進行複查。
對10 年生以下的落葉松人工林發病林分,要搞好除草鬆土,清除病腐木,剪除病梢等措施,控制侵染源。對10-20年生的落葉松人工林發病林分,可根據發病程度,首先要以間伐的方式,清除病腐木和被壓木等,降低林分病情;對落葉松生長極度衰退、病情嚴重而無望成材的林分要及時伐除,改換適宜樹種,對發生面積較大的重病區和重病林分(感病指數30以上)要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套用森保1號+滅病威1 000倍的混合藥劑(1∶2)進行常量噴霧防治,也可套用10%百菌清油劑進行超低量噴霧防治,防治2次最為理想,在鬱閉度高林齡較大的林分可採取多菌靈、百菌清、五氯酚鈉煙劑防治,用量15 kg/hm分兩次進行,防治效果可達到60%-80%。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在實施化學防治前,應首先清除病損木、被壓木,剪除病梢,這樣效果會更好。採用10%多菌靈、50%滅病威等藥劑(40:15 000)噴藥處理也可有效防止該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