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盤霜霉蒲公英變種

萵苣盤霜霉蒲公英變種

萵苣盤霜霉蒲公英變種,霜霉目腐霉科菌類。病斑生葉上,初淡綠色,後期黃色,邊緣不清楚。菌叢葉背生,白色,中等密度。分布在中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哈薩克斯但、喬治亞、俄羅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萵苣盤霜霉蒲公英變種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鞭毛菌亞門
  • :藻狀菌綱
  • :霜霉目
  • :腐霉科
形態特徵,中國分布:,世界分布:,本種特點,

形態特徵

病斑生葉上,初淡綠色,後期黃色,邊緣不清楚。菌叢葉背生,白色,中等密度。孢囊梗常1-2枝從氣孔出、高250-830(平均483)μm,主軸長140-540(平均306)μm,占全長的(2/5-)1/2-2/3(-3l4),粗5.5-11.0(平均 9.2)μm,基部略膨大,上部叉狀分枝3-5次,末枝頂端膨大成盤狀,邊緣生3-6個小梗,小梗長5-11μm,頂端各頂生一孢子囊。孢子囊近球形或橢圓形,無色,長 12-24 (平均18.5)μm,寬11- 22 (平均16.5)μm;長: 寬=1.12。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四川(HMAS I3676)。
李有志報告(1987),還分布於陝西武功。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哈薩克斯但、喬治亞、俄羅斯。  

本種特點

1935年伊藤和德永(Ito et Tokunaga,1935)將日本發現的白緣蒲公英等3種蒲公英屬植物Taraxacum platycarpum Dahlst;T. officinale Web. var. genuinum Koch; T. ceratophorum DC. 上的Bremia,描述為新種Bremia taraxaci lto & Tokunaga。1942- 1944年間,凌立和戴銘傑(Ling & Tai,1945)在成都對幾種菊科植物上寄生的盤霜霉作了形態比較,互動接種和生態調查之後,將Ito& Tokunaga (1935)命名的菌,改為 B. lactucae Regel種下的一個變型B. lactucae Regel f. taraxaci(Ito & Tokunaga ) Ling &M. C. Tai。 Benois 研究俄國雅庫茨克的寄生菌時,將寄生於藥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Web.上的菌,作為萵苣盤霜霉的一個新型B. lactucae Regel f. taraxaci Ch. Benois (Benua&Benua,1973)。這個名稱與凌立和戴銘傑對四川的蒲公英上的菌的命名完全相同。他在有關這個型的討論中,沒有提到早前 Ito和凌立等人對蒲公英上的菌的研究和有關定名的情況。 1985年Novotelnova&Pystina將此菌作為B. lactucae的變種,並以Ch. Benois為定名人。我們將蒲公英上的菌與原變種萵苣上的菌作了比較,它們僅只在孢子囊的體積方面有較顯著的區別,即蒲公英上的菌孢子囊較大。加之萵苣與蒲公英親緣關係較近,我們同意將他作為變種的意見。但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Benua & Benua (1973)和Novotelnova & Pystina(1985)的定名為晚出同名,本菌的正確名稱應當是本文所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