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盤霜霉毛連菜變種

萵苣盤霜霉毛連菜變種

萵苣盤霜霉毛連菜變種。菌類。病斑生葉上,為葉脈所限,多角形,初淡綠色,後期黃褐色,直徑4-8mm。菌叢葉背生,中等密度,白色。分布在中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俄羅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萵苣盤霜霉毛連菜變種
  • 別稱:滇芳菜
  • :真菌界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英國
形態特徵,中國分布:,世界分布:,本種特點,

形態特徵

病斑生葉上,為葉脈所限,多角形,初淡綠色,後期黃褐色,直徑4-8mm。菌叢葉背生,中等密度,白色。孢囊梗常1-2枝從氣孔出,有時具隔膜,高270-660(平均 470)μm,主軸長125-455(平均300)μm,占全長的( 1/3-)1/2-2/3(-3/4),粗 6-13(平均9.5)μm,基部常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 4-7次,末枝頂端多呈球狀膨大,膨大部周生小梗3-5個,小梗長4-9(平均5.6)μm。孢子囊近球形或略帶卵圓形,無色,長13.3-23.2(平均19.9)μm,寬11.6-21.6(平均 18.8)μm,長:寬=1.06。卵孢子未見。
萵苣盤霜霉毛連菜變種

中國分布:

滇芳菜Picris divaricata Vant.:甘肅蘭州(MLSAU 432)。
劉惕若白金鎧(1982)及李玉等(1988)報導,在黑龍江和吉林省,還寄生於興安毛連菜Picris japonica Thunb.上。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俄羅斯。

本種特點

伊藤和德永(Ito & Tokunaga, 1935)將毛連菜Picris hieracioides L.var. japoni- ca Krylv.上的菌從原先報導為Bremia lactucae Regel的大種中分出來建立的新種B.picridis Ito & Tokunaga。1974年savintzeva在前蘇聯又以Picris hieracioides L.上寄生的菌描述為新種B. picribis-hieracioidis Savinzeva。在她的描述中,沒有提到Ito & Tokunaga(1935)早先在日本的工作,也沒有明確說明她建立的這個新種,與Ito & Tohnaga早先發表的種的區別。1985年,Novo -telnova & Pystina將它命名為B. lactucae的變種var. picridis-hieracioidis(Savinzeva)Nov -otelnova & Pystina。
我們研究了從中國甘肅省的另一種毛連菜Picris divaricata Vant.上採到的Bremia,並與日本和俄國的有關記錄作了比較,我們所研究的標本除了比 Ito & Tokunaga 1935其地方面尤其是孢子囊的形態與他們所報導的較為相似。毛連菜屬是菊苣族的成員,在親緣關係上與蒲公英屬和兔苣屬很接近,根據菌的形態和專化性,將它作為Bremia lactucae Regel的變種是恰當的。但是 Savintzeva不是變種的命名人,是由Novotelnova & Pystina(1985)改級組合成變種的。
Novotelnova & Pystina(1985)對Bremia lactucae Regel var. picridis-hieracioidis Novotelnova & Pystina所作的描述,孢子囊長: 寬 -1.4,為長橢圓形,與前人的描述和我們所研究的菌差別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