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鶴群

萬鶴群

萬鶴群(1919 -2015 ),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農業機械化專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現代農業機械化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長期從事農業機械化的教學和實踐。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和區域規劃等重大問題方面的研究成績顯著,對農機化教學體系的形成有重要貢獻。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高級農業機械化專門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鶴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江蘇
  • 出生日期:1919年 10月 18日
  • 逝世日期:2015年10月24日
  • 職業: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現代農業機械化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 性別:男
個人簡歷,早期經歷,畢業工作,農業工程學科,建立學院,文革批判,個人榮譽,開創新農業機械化教育、教學新體系,開拓學科新領域 嚴謹治學育人才,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1919年10月18日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龍虎塘鄉黃石山村。
1931-1937年 在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學習。
1937-1941年 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
1941-1942年 任經濟部工業司技佐
1943-1944年 任農林部病蟲藥械廠技術員。
1945-1946年 在美國衣阿華州立農學院學習。
1947-1949年 任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師。
1950-1952年 任北京雙橋農業部機耕學校教員。
1953-1963年 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業機械化系副主任、拖拉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63-1965年 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通縣農場技術負責人。
1966-1977年 任湖南常德西洞庭農場內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中南分院副院長。
1977-1994年 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科研處處長、農機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4年 離休。

早期經歷

萬鶴群,1919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省武進龍虎塘鄉黃石山村,祖父為農民。父親萬宇涵是一位具有正義感和民族自強之心的國小教員,幼讀私塾,後在龍虎塘國小任教。清末民初,國家貧弱,屢遭列強欺凌侵略,民不聊生。萬宇涵先生認為:這一切都是因中國科學技術落後,工業不發達所致,為此他經常教育萬鶴群要努力學習,要為中國發展工業和強國富民而奮鬥。
這些思想對萬鶴群的成長影響很大。當時詹天佑是一位非常有名望和有影響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很多有志青年都以他為榜樣,把學習科學技術,實現工業救國做為自己的志向。萬鶴群正是這些有志青年中的一分子,因此,他幼年讀書時非常刻苦努力,1931 年考上了當時江蘇省很有名的常州中學,1937年又以優異成績考取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當時日本侵略軍入侵中國,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到重慶。國難當頭,更激發了萬鶴群發奮學習、科學救國的決心。

畢業工作

1941年他從中央大學航空系畢業,本應進入國民黨政府的航空委員會系統工作,但因擔心進入軍事部門工作難以遂其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願望,因此他選擇在經濟部工業司工作。為了直接做一些具體的技術工作,後又調入農林部病蟲藥械廠任技術員,專門從事噴霧機性能試驗和鑄造車間的工作。當時處在抗戰時期,加上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科技工作,官場昏暗,在大學畢業3年多的時間裡儘管他想有所為,但現實使他實難如願。所以,1944年他又考取租借法案公費赴美學習。

農業工程學科

二戰結束後,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美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是農業工程學科的發源地,也是這一領域最發達的國家。萬鶴群由於有在農林部藥械廠工作的經歷,對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赴美後他轉入農業工程系學習和實習。期間,他除了選學了大部分農業機械方面的主要課程外,還經常深入田間、工廠及實驗室,全面了解農業工程在美國的發展狀況以及它的學科特點等問題。他還利用假期跑了許多地方,考察了美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史,分析主要農機具的工作特點和生產使用技術。這為他日後參與開創中國農業機械化教學和實習體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從這一時期以後,他把科學救國、技術強國的抱負又轉移到了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上。1946年8月,滿載著在美國學習的收穫,萬鶴群回到上海,10月進入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農具系工作。從1947年到1949年,萬鶴群投入很大精力與美國萬國公司的專家一起,對美國以救濟物資形式贈送給中國的農機具進行調試和適應性試驗研究。1949年7月南京解放後原中央農業實驗所改為南京農業實驗所(現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萬鶴群任農機具系代主任。
1950年1月萬鶴群由南京調到北京,在農業部雙橋機耕學校擔任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農業機具的教學及實習組織等工作。他先後擔任內燃機原理、拖拉機原理、聯合收割機構造及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為培養新中國首批拖拉機手、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並建立了農業機械化專業教學和實習體系的雛形。

建立學院

1952年10月,在原平原農學院、北京農業大學農機系和農業部雙橋機耕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後改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這是新中國第一所農業機械化專業的高等院校。萬鶴群被任命為農業機械化系副主任兼拖拉機教研室主任。從1952-1962年的10年裡,他與曾德超、李翰如、陳立、柳克令等幾位教授一起主持和參預了農業機械化系的規劃、籌建、組織工作。1956年,萬鶴群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世紀50年代初,在教育上以前蘇聯的體制模式為榜樣,萬鶴群主張兼收並蓄,也要學習西方國家一些先進、適用的技術和方法。1963年,萬鶴群參加了由農機部和農業部共同組成的6人農機考察小組,赴法國、英國、丹麥參觀拖拉機廠,考察西方國家在農機結構性能、製造工藝和農戶使用方面的情況以及銷售維修體制等,回國後寫成報告並提出技術政策建議,向農機部和農業部及國家計委作了書面和口頭匯報,其中生產專業化建議曾得到薄一波副總理的讚賞。

文革批判

“文化大革命”期間,萬鶴群受到批判。先後下放到密雲農機廠、成都紅旗拖拉機廠等基層單位參加勞動。1976年8月回到北京,即參加以項南、劉中一為正副團長的中國農機訪美代表團,在美國參觀農機工廠、科研單位、銷售部門、學校、農場等,與美國農機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這為1978年在中國舉辦12國農機展覽會做了思想和組織準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萬鶴群結合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先後開拓了農業機械化區劃、規劃、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業機械化最佳化、農村發展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等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直接領導和帶領下,一批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深入農村第一線,面向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把經濟科學、系統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新知識、新方法運用於理論探索與技術發展之中,並獲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的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個人榮譽

1988年以萬鶴群為學科帶頭人的農業機械化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成為國家在這一學科領域的主要依託單位。1996年他為了推舉新人接班,不顧學校的挽留,主動退休,把農業機械化學科發展的重任親手交給中青年的學術技術骨幹。由於萬鶴群對農業機械化學科發展的貢獻,他被學校稱譽為創辦農業機械化學院的五大元老之一。

開創新農業機械化教育、教學新體系

1952年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成立後,萬鶴群一方面結合40 年代留學美國和回國後對新型農機具適應性實驗研究的經歷,另一方面參照學習前蘇聯農業機械化高等教育經驗和教學計畫,與曾德超、李翰如、陳立、柳克令等一起制定了中國農業機械化全程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他帶領一批青年教師學習和翻譯前蘇聯農業機械化專業和拖拉機學科的有關教材、教學參考書,編纂了適合新中國特點的教材和教學大綱。他本人先後開出發動機構造及原理、拖拉機理論、底盤設計計算和拖拉機修理等4門主幹課程,為農業機械化系、拖拉機專業及主幹課程體系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為以後全國50幾所農業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活樣板。此後,受農業部教育局委託,萬鶴群曾3次代表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主持召開了全國農業院校的農業機械化專業系主任會議,討論修訂專業培養目標及教學計畫,對提高中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1952年農業機械化全程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編撰的過程中,萬鶴群就有增設農業電氣化、農田水利和農業機械設計製造等專業的構想,並多次向校領導建議。在他與曾德超等人的積極籌備組織下,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1959年7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在原來只有一個農業機械化系一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基礎上,增設農業電氣化系、農田水利系和農業機械設計製造系。萬鶴群任農田水利專業籌備負責人,全身心地投入籌建農田水利專業教學計畫、課程大綱、教材和實驗室等方面的建設工作中,作為以後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萬鶴群被任命為校專業調整領導小組負責人,與曾德超一起提出了改造老專業和籌建新專業的五條原則:堅持教學科研兩個中心;堅持工程技術與農業緊密結合;堅持專業設定與研究室建設配套;堅持按學科設專業和研究室,打好理論基礎、工程基礎、技能基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這五項原則為後來發展農業工程學科擬訂了框架,為中國農業工程教育和教學的發展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開拓學科新領域 嚴謹治學育人才

萬鶴群不僅為中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工程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還開拓了農業機械化學科的若干新領域。萬鶴群是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農業機械化博士點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也是這個學科的開創者和帶頭人。20世紀80年代初,已60有餘的萬鶴群,領導一批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在學術上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最早衝破狹隘的學科界限,率先開拓了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村經濟發展最佳化研究方向,使該學科的研究領域從純技術研究發展到技術與經濟結合,再到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知識不斷充實、更新;由農機化研究拓展到農村發展研究,拓展到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使農機化學科成為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學術陣地。他主持完成了省部級課題近20項,其中“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中國農業機械化區域規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在國內外都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
萬鶴群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鼓勵年輕人深入農村、深入實際,追蹤前沿和重點、熱點問題,他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他指導的研究生率先做出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專用軟體;他的博士生率先把系統科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與技術套用到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中,研究探索了農村勞動力總量變化和轉移、產業結構調整、農機與農藝結合、投入產出和農業機械化相互作用等多項重要規律。提出了農業機械化不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還要為增加單產、總產服務;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由於農業勞動力轉移緩慢等因素的限制,發展速度不可能過快;現階段應因地制宜,有選擇地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須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互相協調;農業機械化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等一系列重要結論和建議,為國家農業機械化巨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萬鶴群崇尚科學,矢志報國,從事農業機械化和農村發展教育、科研工作50餘年,是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農業機械化博士點和農業機械化重點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是中國農業工程和農業機械化學術界著名學者,但他從不以此為資本,不尊重別人,而始終堅持與人合作共事,謙虛大度、求實、寬容,倍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不計個人名利,善於培養提拔年輕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的第二代、第三代農業機械化和拖拉機專業的教學、科研骨幹都是在萬鶴群的直接指導下成長起來的,現在農機化學科已經有10幾位博士生導師,都是萬鶴群帶出來的,有的現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地面車輛動力學和人機工程專家。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為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目前為止,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共6人,其中有3人是萬鶴群的博士。這些人的成長都與萬鶴群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萬鶴群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幾十年,勤耕善教,為共和國培養了成千上萬名農業機械化人才,其中有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有全國勞動模範,也有農機化專家,更多的是農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萬鶴群以為國家培養有用的棟樑之才為己任,看到學生有進步、有成就、有貢獻,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主要論著

1 萬鶴群,徐樹人。採用機械化手段建設人工操場的探討。農業工程學報,畜牧工程專集,1981
2 萬鶴群,饒子福。糧食生產與農業機械化。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社科學報,1985(2)
3 萬鶴群。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學報,1987(1)
4 萬鶴群,白人朴,傅澤田。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92-ICAE)beijing,12~14 October 19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