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起源
中俄萬里茶道,漢口時為起點,借道漢水北上,過河南,進山西,越大漠,至中俄邊境恰克圖,繼而莫斯科,聖彼得堡,貫通亞歐,堪與絲綢之路媲美也。
1890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即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在他僅有的中國之行中踏上了漢口的土地,張之洞在晴川閣宴請了這位未來的俄國沙皇。在和張之洞的親切交談以及參加俄商新泰磚茶廠25周年的慶典上,聽取了巴諾夫對俄商在漢口的磚茶廠驕人業績即磚茶的稅收占整個俄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的匯報後,尼古拉連贊三個偉大:以漢口為起點的萬里茶道是一條偉大的茶葉之路,漢口是一個偉大的東方茶港,在漢口的俄國茶商是偉大的商人。從此“東方茶港”的美名在中外茶商中廣泛流傳開來。
羊樓洞、修水、祁門、漁洋關、安化、下梅村、雅安等地均為中俄萬里茶道茶葉產地源頭。
記載
據《武漢近代(辛亥革命前)經濟史料》記載:“磚茶一項,幾為俄國惟一市場”。“漢口之茶磚製造所,其數凡六,皆協同俄國官民所設立者,其旺盛足以雄視全漢口”。之後半個多世紀裡,漢口俄國茶葉貿易公司多達數十家,一時之間,“漢口煙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機器制茶之屋也”。其中順豐、新泰、阜昌、源泰四家財勢最大,被稱漢口“四大俄商洋行”,一共擁有蒸氣動力磚茶機十五部,茶餅壓機七部,僱傭工人共8900人,他們將在漢口壓制的青磚、米磚、花磚等各式磚茶遠銷國外,磚茶出口貿易日益興旺,躍居全國首位,使漢口成為中國近代磚茶工業的誕生地,成為世界磚茶之都。
文化
中俄茶葉貿易之道,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持續了近200年,為推動中俄經濟貿易關係以及對我國內地的種茶業、茶葉加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中原地區和俄國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加深了中華文化與俄羅斯文明的交流。這條曾繁榮一時的文化與商貿之道,雖然已在20世紀初淡出歷史舞台,但它是我國中原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一條重要的交通線和融匯點。
逐漸消失
漢口茶市最終還是衰落了。輸出型市場導向帶來了漢口茶市的興盛,也導致其衰敗。由於俄國、英國茶商以及其他歐洲茶葉商人涉足漢口茶葉市場,使漢口的茶葉貿易受國際市場行情漲落的影響很大。歐洲商人對漢口茶葉的大規模收購,使得漢口迅速成為中國磚茶出口的最大市場。同時,他們在茶葉品種、數量、質量和包裝等方面的需求,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漢口近代茶葉生產、加工和交易的市場運作。尤其是俄國茶商,幾乎操縱著漢口磚茶市場。十月革命後,中俄商路一度中斷,加上當時前蘇聯政府對華茶進口採取的關稅壁壘政策的影響,俄商逐漸退出漢口茶市,由此導致了漢口茶葉貿易的急劇蕭條。另外一條原因是,19世紀末期,由於印度茶、錫蘭茶的競爭,漢口茶葉港的地位受到威脅。漢口茶市最大的買主之一英國商人轉而收購印度茶葉,因為“印英相去較近,茶價雖昂,水腳較省,故英商所舍中而就印。”此後,漢口茶市場逐漸衰微。
萬里茶道協作體
2013年9月10日,第二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市落幕。中蒙俄三國共簽署十餘項協定,並共同發起將“萬里茶道”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議。
二連浩特市市長包崇明說,本屆峰會共有來自中蒙俄萬里茶道沿線31個城市的代表參加了市長圓桌會議,就城市發展、城市間相互合作、發展共贏等方面簽署了《萬里茶道沿線城市旅遊合作協定》;同時,三國達成“萬里茶道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共識,共同倡議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簽署《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儀書》。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常克仁表示,“萬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三國要繼續加深合作,深入挖掘萬里茶道所蘊藏的經貿、文化、旅遊等豐富內涵,傳承茶道文明。
萬里茶道申遺成功後,中國古代東西、南北水陸大動脈絲綢之路、大運河、萬里茶道都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茶道”(中國)協作體
為了充分挖掘“萬里茶道”的文化價值,
中華文化促進會決定成立萬里茶道(中國)協作體
“萬里茶路”第一鎮
位於閩贛交界地的江西鉛山河口鎮被譽為“萬里茶路”第一鎮。
2013年9月15日,來自閩、贛、湘、鄂、豫、晉、冀、蒙等8省、區的專家學者,齊聚“中俄萬里茶路”水陸樞紐之地——河南賒店古鎮,共商“中俄萬里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計。
大會提出將比照大運河、絲綢之路等線型文化遺產保護的辦法和措施,共同制定“中俄萬里茶路”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並商定2013年11月,將由福建省文物局牽頭,召集沿線八省(自治區)文物局齊聚福州,商議將“萬里茶路”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