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寺

萬聖寺

萬聖寺原名小清涼寺,位於洪洞縣城西25公里萬安鎮淺溝村西之佛出峽。創建於南北朝北魏的後魏時期(425-534),法舟法師主持修建。根據《趙城縣誌》記載,小清涼寺於金大定四年(1164)進行重建,改名為萬聖寺。在萬聖寺北山崖約200米高的山頂上,建有十三級金頂舍利塔,塔高約37米。

現存寶塔即系明代天啟年間的建築,塔上有“西方勝境”、“舍利寶塔”、“極樂世界”等題詞。根據該寺現有碑文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至二十七年(1599)進行了大規模地修建,天啟六年(1626)在原舊塔址重新修建金頂十三級舍利寶塔。現有寺院、佛殿、台閣佛塔均系明代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聖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洪洞縣城西25公里 
  • 著名景點:舍利寶塔
  • 原名:小清涼寺
  • 創建時間:南北朝北魏的後魏時期
導航地圖,歷史結構,開發保護,

導航地圖

洪洞縣

歷史結構

萬聖寺主體寺院坐落在佛出峽北崖山根腳下,洪喬公路沿寺院南牆外通過。山門坐西朝東,山門前的北面石崖上銘刻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書“第一山”三個大字,該字繫於清康熙九年(1670)七月復刻。“第一山”兩邊書有對聯一幅,上聯“嵐封峽口雲無著”;下聯“月到潭心影不流”。萬聖寺的主體寺院占地約3000平方米,分前、後、東三個院落,大雄寶殿居正中。進山門,即是東院,院北有坐北朝南枕頭窯三孔,西有枕頭窯一孔,北窯山崖上有阿彌陀佛殿,供有阿彌陀佛像。從東院往西,進入傍門,即進入前院,大雄寶殿座北朝南,東西長13.25米,南北寬10.4米,大殿門額上懸有匾額,書有“大雄寶殿”四個大字,佛龕正中供有釋迦牟尼佛,左側供有文殊菩薩,右側供有普賢菩薩,東西兩側供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前的前院,南北長18米,東西寬16米,前院南端有一座坐南朝北的韋馱殿,韋馱殿東西長13.25米,南北寬10.4米,內供有韋馱像。
在萬聖寺兩側山崖上,有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峰各有台,因而歷史上萬聖寺又有小五台之稱。中台建有景天閣,根據現存景天閣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中秋《創建佛出峽中台景天閣碑文》記載,當時庵內住有比丘尼十餘人,可見規模之大。北台為玄帝閣,有玄帝塑像,旁列十師。
在萬聖寺北山崖約200米高的山頂上,建有十三級金頂舍利塔,塔高約37米。據鑲嵌在塔上的碑文記載,舍利塔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進行重建,現存寶塔即系代明代天啟年間的建築,塔上有“西方勝境”、“舍利寶塔”、“極樂世界”等題詞。

開發保護

萬聖寺創建一千五百餘年來,歷盡滄桑。先後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乾隆四年(1739)至八年(1743)、道光二十二年(1842)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維修。解放後人民政府堅決執行宗教信仰自由和保護文物古蹟政策,佛出峽的文物古蹟得到妥善維護,1985年8月5日,洪洞縣人民政府發出布告,確定萬聖寺大雄寶殿和佛出峽北山頂的十三級金頂舍利寶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10月29日,經縣政府批准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寺院,成為洪洞縣的重要旅遊景點。
萬聖寺
萬聖寺內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