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福台
- 位置:佛山祖廟內
- 建造時間:1658年
- 作用:專供演戲用的戲台
- 美譽:華南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戲
- 表演者: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等
萬福台簡介,特殊古戲台,文革中的古戲台,文化標誌和符號,
萬福台簡介
台前空地開闊,青石鋪地,供觀眾自攜條凳或站立觀戲用。空地東西各有廊,為二層建築,形似包廂,供地方士紳及眷屬觀劇用。時至今日,華南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戲台。
特殊古戲台
萬福台的戲原來不是給人看,是給神看
萬福台地位舉足輕重,明末清初各路戲班爭上舞台
自清代中期以來,佛山作為粵劇之鄉,粵劇戲班的第一台戲必先在萬福台演出,以圖吉利並檢閱陣容,然後再到四鄉巡演。過去,各行業一年一度賀師傅誕的演出、徒弟滿師請戲演出、秋收之後的酬神等等演出,都會選在萬福台,這使得萬福台上笙歌不斷,好戲連台,一年之中鮮有不上演歌舞之日,因此到這裡看大戲成了佛山及周邊鄉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每當粵劇演出時,萬福台台前空地常常是人頭簇擁,一派“萬人圍看瓊花”的熱鬧、祥和景象。為此,還流傳一段佳話,據說當時聖堂鄉有幾十名惡霸,自恃武功高強,常稱霸一方,他們來萬福台看戲,強行立下規矩,萬福台前空地的前三排位置只準聖堂鄉人就座,其他地方的人不得亂坐,否則必遭毒打。當時任佛山鴻勝館館主的陳盛聽說此事後,心感不平,便在一晚演出前,赤手空拳將40多名手持長凳的大漢打得抱頭鼠竄,並當場宣布從此以後取消這一陋規,睇戲者先到先坐,鄉民為此拍手稱快。
文革中的古戲台
“文革”期間,因為破“四舊”,粵劇曾經遭到重創,基本上聽不到歡快的粵劇鑼鼓聲,萬福台一度被封台。“文革”過後,南海大會堂首先恢復了粵劇演出,佛山四鄉人民被壓抑多年的對粵劇的感情一下子全部釋放了出來。
文化標誌和符號
萬福台 -- 佛山粵劇文化的一個標誌和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