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廟(哈德良萬神廟)

萬神廟(哈德良萬神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神廟,全稱哈德良萬神廟,來源於希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神廟
  • 外文名:無
  • 全稱:哈德良萬神廟
  • 來源:希臘
簡介,特色,特點,

簡介

哈德良萬神廟:希臘設計的建築是為了從外部觀看的,事實上,人們也是聚集在神廟前面的祭壇周圍,觀看獻祭儀式的。羅馬人則相反,用他們的萬神廟創造了一個內部環境,信徒們在店內聚會,通過與外部世界的隔絕來和上屆天神心靈相通。後來,基督教的建築也採用了這種內部空間的新概念
。萬神廟建築各部分的連線貫通符合於在象徵性方面的考慮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建築是用於祭神的,因此,通過在過去曾用繁星作為裝飾的穹窿來表達這種象徵意義。屋頂中心的大洞是唯一的光源,它是與太陽相應的,陽光從此處射入,隨著地球的轉動,照在圓柱狀建築周邊的每一處上。
在大殿周圍,按照方位,把神龕和小殿安排在軸上,表現神的雕像都被安放在經占卜而確定的具有象徵性的地點。這樣,全部宇宙便與這一可感受到宇宙形象的內部空間產生了聯繫。

特色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繫。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特點

主要特徵:早在公元前就有了萬神廟,而遺留至今的萬神廟是在舊址上重建的。現存的萬神廟的主體建築由圓筒形承重牆和上面的半球形穹頂構成,穹頂起拱位置的高度相當於外牆上第二層裝飾檐口的高度。圓筒形大廳的內徑(除去裝飾層)與半球形穹頂的內徑均為43.8M,屋頂的圓孔直徑為8.9M。圓形大廳的面積約1500平方米,容積約53000立方米,圓形頂窗的面積為63平方米,頂窗投射下來的巨大光斑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使人仿佛置身於宇宙之中。另外,萬神廟的結構處理也是非常精湛的:牆面的眾多壁龕有效利用了牆體的厚度,穹頂內面的凹進形排列將裝飾與減輕穹頂自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厚達6M的牆也並非實芯,很多部位的內部是由磚拱券構成的。在比例尺度方面,許多萬神廟的建築元素之間採用了所謂“黃金比”關係……。總之,無論在建築藝術還是技術方面,萬神廟都可稱是古羅馬建築的最高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