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柳池

萬柳池

萬柳池又名月湖,在淮安城西南隅(西長街天妃宮巷西),水平如鏡,芰荷楊柳,春生蒲菜,秋有甘藕鮮蓮,一年四季出產鯿鰱鯉鯽,有古道院佛寺,“舊由西水關通於西湖,畫船來往,為燕遊勝地”(《詠淮紀略》卷下)。[br/] 萬柳池風景如畫,古人詩文,描述甚多,現抄錄幾則如下:[br/] 明張世才(字德夫,號幼白,萬曆己丑進士,官禮部郎中)《泛萬柳池》詩:[br/] 落日殘雲白紵涼,蒹葭汀浦未飛霜。[br/] 更憐十里芙蕖色,待得紅霞斗晚妝。[br/] 清張鴻烈(字毅文,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辭,授翰林檢討)《萬柳池放舟》詩:[br/] 白雲丹灶渺難求,水殿蒼涼此故邱。[br/] 煙鳥自徒漁浦去,夕陽偏照畫船游。[br/] 一聲瞑磬催新月,雨岸頻風送早秋。[br/] 寂寞碑陰苔蘚綠,側身懷古欲登樓。[br/] 邱彤《和同人游萬柳池原韻》詩描繪了萬柳池的優美景色:[br/] 新蒲遙接浪參差,十里斜陽半落時。[br/] 坐久渾疑身是鶴,談深忘卻雨催詩。[br/] 魚跳淺水船依岸,人醉橫橋月滿卮。[br/] 霜冷三更衣欲濕,不妨攜手步遲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柳池
  • 別名:月湖
  • 下轄地區:淮安城西南
  • 著名景點:天妃宮, 淮陰書院,萬柳亭,清溪館等
萬柳池景點包括: 天妃宮, 淮陰書院,萬柳亭,清溪館等。
圖片圖片
天妃宮,建於萬柳池旁,舊奉宋蒲田林願第六女、卒後屢顯靈於海上拯救溺海之人。元時海運漕糧,船人航海多敬禱以乞佑。元至元(1271-1294)間封天妃神後,建廟於沿海州縣。淮安約於明宣德(1426-1435)間改靈慈宮為天妃宮,為漕運祝厘福地。明萬曆癸巳甲午(1593-1594)之際,漕督劉東星捐俸興工建水亭,創木橋,名正廳為“君子堂”。堂額為淮人熊斗陽書。政事之暇,即與賓從游宴於此。時邑士紳家有遊船畫舫也聚集在萬柳池上。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天妃宮又名天后宮。此時漕院施世綸又興工修葺,建兩儀亭於水中,橫橋數折,可直達三仙樓。三仙樓奉祀漢鐘離、呂純陽、李鐵拐三仙,不知始於何年。在三仙樓附近有掩鶴井。
“萬柳亭,在舊城西南隅。即萬柳池上亭也。昔年池上芰荷楊柳極多,為游宴之地。”(程鐘《淮郡典故》引《乾隆郡志·古蹟》)。萬柳亭子建在萬柳池上。
明清兩代,在淮安南門以西水門旁邊的萬柳池畔(今蒲葭巷天妃宮西南),有一座水亭花榭式的酒肆——清溪館。這裡環境優美,風景宜人,亭台倒影,綠柳垂依。清溪館構造精巧別致,雕飾玲瓏,巧奪天工。
萬柳池“古剎接峙,群水縈焉。煖水流香,榖紋自遠;炎風卷籟,鈞奏諧鳴;皓月生而星影倒垂,白雲交而寒光相射”,“小樓佛磬,晚火漁歌;幾片風帆,數點寒鳥。晦明變化,氣象萬千,蓋其景無窮。”(任瑗《游萬柳池記》)今天萬柳池水面古剎已不復存在,亭台水榭,也蕩然無存,但水面仍然是芰荷蒲葭。隨著淮安建設事業的發展,萬柳池“其景無窮”仍有重現的一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