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人物思想,城鄉觀,成才觀,婚戀觀,炮轟媒體,與白岩松,人物影響,代表作品,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1995年國小六年級輟學,去河南駐馬店一工地當小工。第一次進城,第一次看黃色錄相,第一次……可參見小說《14歲的瓦刀》
1996年重返學校。一直到2003年,順利進入大學。期間有一篇小說《刀口下的愛情》可略知其青春期的故事。開始喜歡文學。
2003年進入大學,成天逃課泡圖書館。開始寫小說:《磨刀的少年》、《後現代主義神話》。也開始接觸網路,混跡於新浪原創文學和伊人文學坊。一年半後,退學。
2005年7月,離開江蘇,抵達武漢。做保全。見《兄弟阿康》。
2006年初去廣東東莞,一手袋廠做倉管。寫作小說《懷念羊》。
2006年5月,北上天津,在工地做架子工、木工。
2008年初,去福建泉州做鞋。混跡於新浪雜談。
2009年6月中下旬,去佛山辦雜誌《狠文學》(後難產),因《民工開炮》系列博文走紅網路。
人物思想
城鄉觀
城市壓力大、房價高,還有各種流行病;在農村咱想游山就游山,想玩水就去河邊去水庫。“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再加上生存壓力大,物價高漲特別是房價高,在城裡一旦失業可就夠慘了。還有各種流行病。”城市生活簡直一無是處。
在他眼中,農村則有很多好處:“農村是一個大家庭一般,熱鬧。不像城裡住對門都相互不認識。在農村壓力小,沒有那么多的煩心事,再說怎么著也餓不到。在農村咱想游山就去游山,想玩水就去河邊去水庫。”話語之間,表現出對都市生活的強烈不滿,塑造出一個存在於他心底的理想化的詩意鄉村,毫不掩飾他對城市冷漠的厭惡。
萬小刀承認他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擊,是因為自己遇到過一些鄙視“農村”的人。
成才觀
萬小刀在部落格里稱自己“上了一年半載大學,就從裡面撤了出來”。他奉勸農民子弟不要浪費時間,讀什麼二類以下的普通大學。他開出理由包括:擴招後的大學已不再純潔;大學教育本身存在太多的問題;就業形勢嚴峻。在前幾條的基礎上,農村學生再繳上高昂的學費,就更雪上加霜了。
他寫道:“畢業幾年,還一直在還債,大學生工資很多還不如俺農民工呢。再拿俺周圍幾個村裡的沒讀大學的夥計來做個對比。他們大多數在工地打工,還有的出國打工了,在國內一年有幾萬元,在國外,一年至少也有七八萬元。就算在南方工廠里,很多沒賺到錢,也有不少混得不錯,因為混的時間長,有工作經驗,有的還混成了部門主管經理。大學畢業去南方工廠,頂多做個老總助理,或者做個小文員,工資沒有生產一線的管理層高。所以,現在俺村里,沒讀大學的家裡都建了新房娶了媳婦,還有的孩子都會跑了。而讀了大學的,都漂在城市,無法在城市立足也無顏見江東父老。”
萬小刀認為,相比之下,農村的前景更好,農村正需要一批生力軍,有高中文化就可以在農村大展身手了,搞點特色產業。回鄉發展,也能緩解城市的就業壓力。
婚戀觀
城市女大多數嬌生慣養,農村老公得為她們洗衣做飯、端茶倒水、唯命是從。
萬小刀的系列博文中引起網友熱議的網文是《堅決不娶城市女》一文。
在文中他給出了堅決不會娶城市女孩為妻的五個理由:一、我是農村人。二、城市女大多數嬌生慣養,農村老公得為她們洗衣做飯、端茶倒水、唯命是從。三、城市女和農民的審美觀有太大差別。四、城市女的家人不同意,人家認為把女兒嫁給你是往火坑裡推。五、農村女孩子比城市女更好,城市女孩品質被環境污染了。
在萬小刀看來,如果跟城市女孩結婚,在家庭生活中也會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城市女會騎在農村男人的頭上。
炮轟媒體
中國青年報
周克傑:不要放大個別網友的網路觀點
一個署名“湖北80後民工萬小刀”的網友,在部落格里接連發表激烈文字,炮轟他心裡的“城裡人”。其文《堅決不娶城市女》、《做市民不如做農民》、《農村學生千萬別讀大學》、《農村人比城市人對妻子更好》用語極端,在網上引起爭議。
南京某報對此進行了報導。筆者不想就博主的觀點進行爭論,卻擔心被記者的不負責任忽悠,更不願被網路推手操縱,成為他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墊腳石。
網路輿論日益壯大,但也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媒體記者,獵奇於網路論壇和部落格專區,刻意尋找一些非主流、極端化的話題和觀點,然後稍做加工,就成為一則“爭議性新聞”,發布於傳統媒體。有時話題本身就很無聊,甚至經常是記者自己添加幾個不同觀點就成“爭議”,網友幾個跟帖則成“激辯”。
有一些為實現個人目的而胡亂吹噓的網路推手,他們就是為了吸引網友和公眾眼球。而一些記者為了完成報導任務或其他原因,不採訪核實,盲目地在網上取材,正中網路推手的下懷。
然而,網上得來終歸淺。雖不能完全否定網上觀點的代表性,但許多這類觀點往往是極個別網友的個人看法甚至是偏激想法,原本沒有多少市場,一經傳統媒體報導放大,特別是以“引爭議”、“引熱議”和“引激辯”等烘托後,反而極可能誤導公眾,最終導致不良觀念的擴散。
“堅決不娶城市女”如果僅是一篇博文,可能不會被太多網友看到,也就很難引發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爭論。這種觀點被紙媒放大,就有人公開列舉“堅決不娶農村女”的若干理由,觀點尖銳對立和表面化。這樣的爭論會加深還是有助於消彌城鄉隔閡,是有利於社會和諧還是客觀上激化了社會矛盾呢?也許是故意造作以追求轟動效應,甚至博主可能根本就不是所謂“80後農民工”,發表極端、另類觀點只為娛樂一把。
筆者並非反對記者和媒體關注網路輿論,但決不能在網路上簡單搜尋和拷貝新聞素材。話題可以從網路中來,但應把從網路上得來的話題,放到一定的現實社會中加以驗證,最終從真實世界而不是虛幻的網路中獲得新聞素材,這樣才能真正切中時弊,給世人以有益啟示。(編輯:周次敏)
郭慧:誤讀“萬小刀”是真的“城市病”
筆者認為,這是對“萬小刀”的誤讀。
有媒體認為,“萬小刀”的“城鄉觀”、“成才觀”、“婚姻觀”文字“激烈”、是“炮轟”他心裡的“城裡人”、“用語極端”。但是,筆者認為,《堅決不娶城市女》等博文雖有“萬小刀”個性的特點,卻並非是“激烈”、“炮轟”、“用語極端”。相反,筆者認為,“萬小刀”的觀點是思考了的,是實在的、理性的、陽光的。
關於“城鄉觀”,如果深入過農村的城市人,或者在城市生活過並思考過的農村人,不難對“城鄉觀”進行比較:農村相比城市,除了物質條件不能與相比之外,在生活環境、生活節奏、資源稟賦、人文關懷等方面,是遠遠勝於城市的。這是事實,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關於“成才觀”,“萬小刀”是有條件的:“他奉勸農民子弟不要浪費時間,讀什麼二類以下的普通大學。”而不是一概拒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萬小刀”是陽光的:“農村現在正需要一批生力軍,有高中文化就可以在農村大展身手了,搞點特色產業。”這不正是我們社會經常倡導的嗎?怎么在“萬小刀”身上卻成了“不滿”和“憤恨”呢?並因此責難“萬小刀”呢?關於婚姻觀,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個性化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萬小刀”把個人的婚姻觀貼上了“城鄉”差別的標籤,但是,“萬小刀”也是理性的:“城市女和農民的審美觀有太大差別。”這難道不是實話嗎?在對待“張嘎嘎、李姨媽”類似的親朋好友的態度上,農村情節難道與城市情節沒有差異嗎?這種“差異”長期摻雜在婚姻里,婚姻難道會和諧嗎?因此,筆者倒認為,“萬小刀”在婚姻問題上的結構性思考,或許有點偏激,卻反映出他對自己婚姻負責任的態度。如果真的被廣大農民工接受了這種婚姻觀,或許就會減少許多“衝動是魔鬼”的悔恨。這有什麼值得驚詫的呢?
對於“萬小刀”的三觀,網友們熱議無可厚非。我們一些社會心理研究者對此也憂心忡忡,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這些憂心忡忡的學者,是在城市裡呆久了,呆出了“唯城市好”的“城市病”。而對農村知之甚少,或者不知。不知道農村是廣闊的天地。
城市是社會文明的產物;農村是浪漫的家園。城鄉之間,本來就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由於情志不同,偏愛有異,就像“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一樣,“萬小刀”偏愛農村,有理有據,有什麼值得一些專家學者大驚小怪的呢?
深一層看,“萬小刀”所描繪的農村,不正是我們正在建設的新農村嗎?一個青年農民工,能夠在城市打工的閒暇之餘,對城市與農村進行比較、思考,並發現農村的優勢,呼籲農民兄弟重新認識農村、比較農村、熱愛農村、重返家鄉建設新農村,這不正反映出當代農村青年的精神風貌嗎?
更深一層看,在城市,能否以“萬小刀”為鏡,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吸納農村的人文情懷呢?城市人能否放下傲慢與偏見,坦陳吸納農民兄弟呢?在農村,如果既具有城市化的物質條件,優質醫療、職業教育能夠進農村,又保留原始的鄉土風貌,城鄉之間鴻溝不再,在這種新農村里,“萬小刀”的聲音,是否是一種自豪和自信呢?這樣看來,拆除城市人與農村人心理籬笆的著力點,是否應該放到加快統籌城鄉建設上來呢?而新農村建設是否正需要“萬小刀”一樣的生力軍呢?
有鑒於此,筆者呼籲,“城市病”人們,請不要再誤讀“萬小刀”了。
與白岩松
想不到,現在農民工(萬小刀)都知道海德格爾了。 ——白岩松
看到封面這句話時,我心裡擰巴了半天,估摸著白岩松肯定堅信海德格爾是文化銀兒的象徵,是社會精英的壟斷產物,俺一般人玩不起;這會兒忽然蹦躂出來一個知道海德格爾的傢伙,竟然是個農民工!
他小心靈受打擊了:農民工不是該一副膽小怯弱、目不識丁的木訥形象嗎?就像萬小刀,你一個80後農民工不老老實實在工廠做鞋、沒事瞎折騰個啥,還寫書了,瞧你能的,你以為自己真成作家啦?——真想扇白岩松這鳥人一個嘴巴子。
不過、被小刀這么一攪合,這傢伙肯定不會再逢人便說自個兒是讀海德格爾的了。和俺們農民工標榜一樣的內容、那顯得他太沒文化啦!
下面咱講一個故事:
時間:時光倒流二十多年的一九八幾年
地點:湖北某處的山上
人物:一個拖著長鼻涕邊逮螞蟻邊放羊的娃(下文咱叫他萬小刀)
相貌特徵:瘦不拉嘰、黑不溜秋。(莫小樓聽到這話、很欣慰的笑了)
每一個童年都是幸福的,孩童的眼睛總是能看到黑白里的斑斕。放羊娃小刀在和那個水嫩水嫩的名叫娟子的妮子一起放羊一起上學、親密無間,鐵軌邊、後山上,都有他們的歡聲笑語。那個時候我嫉妒啊,恨我媽晚生了我六年,不然肯定沒那娟子什麼事啦!
那時小刀學習不好,上到國小四年級還是只數到七隻羊。詳見《懷念羊》。學習不好鬱悶了挨老師罰站了就經常在鐵軌旁發獃似的看火車呼嘯而過。若干年後竟鼓搗出了一篇名叫《在鋼軌深處》的小說,想來這火車不是白看的。學習不好的小刀還有一腳絕技,那就是踢石子,這傢伙力道精準無比,不管是踢向狗眼、狗腿、還是女人的屁股,一踢一個準兒,一年能踢壞好幾雙鞋,因此也沒少挨媽媽的罵,詳見《懷念鞋》 。
插一段:讓時光快進到公元2010年12月的某個下午,刀媽媽一邊看著兒子小刀的小說一邊心裡還在想:“早知道小時候多抽兩下刀伢的屁股,沒準能抽出下一個魯迅文學獎來呢!”
採訪刀媽媽的重任就交給大名鼎鼎的貓聞社社長——柯一貓先生了。
要詳細爆料出小刀小時候拉過多少女娃的小手、親過多少女娃的小嘴、掀過幾個女娃的小裙子,揪過哪些女娃的小辮子...如果人數過多,可以用刀粉一號,刀粉二號代替...保證大賣。
也正是因了練就的“彈趾神功”,讓少年小刀在某一次的足球比賽中踢了一個‘神來之球’被體育老師相中,進了球隊。然後理所當然的成了球場的風雲人物,儘管還是有點黑,但黝黑的臉上抵擋不住自信的神采,尤其是頂著全校第一的名頭和最漂亮的女生一起站在領獎台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那小臉兒上黑里透著紅、紅里透著酸,酸里透著香,真像一串兒冰糖葫蘆兒...
想到這裡,我總結出了一個真理:
俺家三代貧農、根正苗紅,同是農村娃,這差距咋恁大捏?我估摸著俺寫不出來小說,並非是天資愚鈍,而是因為小時候我家沒有山、也沒有羊、更沒有火車給我看,沒有靈感和生活體驗哪來的小說嘛!等會兒得打個電話給我爸:你錯失了培養出一個第N屆魯迅文學獎得主的機會。
以上是調侃的內容,真正結識萬小刀是在半年前,聽月是故鄉明老哥推薦說是他很有才的一位老鄉帥哥。於是在那個周末的下午,我沉浸在他的文字不能自拔、心馳神往並無限唏噓著:
跟著他的腳步去了武漢、認識了仗義豪爽的《兄弟阿康》(這哥們後來循著評論足跡找到了我),去了江北,見到了柔情似水的《江北女子》吳娟(小刀文中的女主角都叫娟子、我都恨我爸沒給我起名叫娟子)...
‘回’到了駐馬店,在某個建築工地上吃著李海洋炒的菜,不過小刀童鞋去看成人電影我真沒去。詳見《十四歲的瓦刀》——(為什麼說是‘回’呢?因為駐馬店是我家。並且、我對小刀童鞋在火車上把駐馬店說成是“豬馬店”表示強烈的憤慨,下次你再去我家地盤上我肯定不管你飯!涮鍋水也沒有!)
現在的萬小刀、不是那個踢石子百發百中的放羊娃、也不是腰裡別著瓦刀走江湖的帶刀客,洗去了炮轟城市女的偏激,變得更成熟更man了。他的文字樸素真實的寫出了一個年齡段已經漸漸模糊的童年印象,《留守兒童小放》在現在的村子裡依舊發生著,社會的轉型給生活在金字塔底層的民眾帶來了無比慘烈的代價——
我們的鄉親懷著美好憧憬來到城市,城市回報他們的只有冷漠和歧視...城市的七十碼、富二代、警服男、我爸是李剛、made in china(沒定拆哪)在時時發生和快速更新,我們的人民距離有尊嚴的日子依舊漫長...
文章寫完了,題目讓我糾結了,在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是瓦刀:俺是農村長大的、知道瓦刀、也拎過瓦刀玩。瓦刀是一種砌牆的工具,長把、無刀刃、不鋒利,刀片可以用來鏟水泥沙子,刀背可以夯實磚頭。別小看了這瓦刀,你家那一百多平方或者幾百多平方就是這么個小玩意兒弄起來的。
小刀、帶著你的瓦刀,初裳喊你挖牆腳了!
人物影響
萬小刀現象反映了80後民工哪些問題
其實萬小刀現象不是偶然,雖然他的很多言語很偏激,甚至讓人這也反感得想拍丫幾磚頭。但是,萬小刀的出現,反映了什麼問題呢?也許,這正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地方。
先是以“形單影隻風雨飄搖”的農民工形象向“城裡人的船堅利炮”開火。大膽總結堅決不娶城市女的五大理由,似乎是說得城裡的女孩子沒有脾氣,農村人也為之叫好。接著筆鋒一轉,說“為啥俺還呆在城市?”似乎也說得是有手有腳。第三炮開向做市民不如做農民,引起了市民和農民的思考,今天突然炮擊當代婚姻觀,我個人觀點認為農村人的愛情都比較單純,來源於純樸生活,而城裡人的感情里充斥了一種現代氣息,如果說農村人的愛情是一種純淨物的話,那么城市人的愛情就是混合物。而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是萬小刀對農村學生千萬別念大學的大膽看法和論證!這裡面有是也有非,他有很多觀點不同意,但也有不少觀點反映了現實。
代表作品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25
定價:22.00
本書是80後著名民工萬小刀的首部作品集,收入了萬小刀近年來二十餘篇散文、小說。其內容以童年的鄉村記憶、打工歷程為主,文風獨特,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作者本人是一名民工,曾從事過多種工作,目前在南方一家鞋廠做鞋,辛苦工作之餘從事文學創作,近年來在文學圈嶄露頭角。
推薦語
想不到,現在農民工(萬小刀)都知道海德格爾了。
————白岩松
序言
文/韓龍
我推崇萬小刀,並非是因為他“80後著名民工”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炮轟城市”的壯舉,而是因為他的文字,以及他作品背後一些深層次的意義。
他的文章里,沒有故弄玄虛的文字炫技,也沒有扭捏作態的無病呻吟。文學來源於生活,他的生活和經歷顯然是和城市裡這些所謂“青春作家”區別開來的,因此他的文字也同樣在這些萎靡、蒼白、乏力的文字中顯得十分别致。
後來,由於他的文字得到了一些認可,他被“招安”了,被人帶到佛山,做一些文字相關的工作。恰恰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紅了。因為一些“民工開炮”系列文章,他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紅遍中國。這時候,在很多人看來,他已經成功了,成名了,以後不用再做民工了,去做一份體面的文字工作,或者乾脆像有些人那樣借著名氣忽悠點兒錢財都不是什麼難事兒。
這么想的人顯然錯了。雖然紅了,但他仍然是那個拿著瓦刀走天下的民工萬小刀,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自己的節奏。剛到佛山的時候,他曾經給我打過一個電話,聲音很怯。這樣一個來自湖北大山里,不使用手機,看不慣“城裡人”,與時尚生活完全脫軌的民工,怎么可能忽然接受這樣的生活巨變呢?他接受不了,從心裡也不願意接受。他樂於當他的農民,樂於當他的民工,樂於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於是,他拒絕了很多採訪,甚至是刻意把自己隱匿起來。有一次,一家雜誌想採訪他,無奈找不到他的人,竟然採訪了我一個多小時,根據我的敘述給萬小刀做了一整版的報導。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辭去了這份看起來相對體面的工作,重新恢復了“自由”。
無論是描寫城市,還是描寫鄉村,萬小刀的視角都很奇特,讀後讓人有一種清新、懵懂、惆悵糾結在一起的複雜感受。借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段話描述萬小刀,我覺得很貼切:“許許多多新的所見所識他都還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無疑都在他的精神上產生了影響。透過城市生活的鏡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見了他已經生活過十幾年的村莊——在那個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裡,原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有點平淡無奇了。而那裡許多本來重要的事物過去他卻並沒有留心,現在倒突然如此鮮活地來到了他的心間。”
還是來談一談這本書。“打工文學”作為中國現階段,也就是現代化轉型中出現的一個階段性的文化現象,初期側重於對打工者艱辛生存和社會不公問題的傾訴,這些作品現在仍有它的寫作價值。但打工文學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所超越。只有完成由最初身處異鄉的漂泊之感,到對人生的自我塑造和重新定位,再到轉向理想境界的心靈提升的轉化,打工文學才能引起全社會更深層次的共鳴。
很多人並不了解民工,報紙、電視這些媒體上傳遞出來的信息,讓人感覺農民工到城市來就是受欺負受排擠,時時刻刻處在生活的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他們可以吃得飽、穿得暖、過年回家有工錢,就應該是幸福的,就應該別無所求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能跳出這些淺層的生活現象,站到一個更高的視點上,看到的則將是另外一個情景——民工們的精神需求是什麼?他們有著怎樣的過往、怎樣的現狀,又有著怎樣的憧憬?當你看到一些答案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從前的印象將瞬間崩塌。
有深度的“打工文學”作品,應致力於追問和追尋這些外來人員的精神支撐在何處,又該如何將特定的生存性轉化為特定的精神性。不止於苦難的敘事,不僅僅只有悲憫,更多是從探詢現實諸多問題的根源出發,即以充滿了現場感的、裹著濃厚生存本相的文字來敘寫這些城市外來務工者最基本的生存狀態,也展示他們的精神訴求,更著眼於在城鄉文化對撞中剖析中國城鄉現代化中的可能性過程。
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存在的意義。
人物評價
萬小刀激烈的文章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很多網友並不贊同他的言論。網友認為,萬小刀有自卑心理,而他的“成才觀”更是片面,忽視了知識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也有同為農村人的網友跟帖批判萬小刀的言論:不經意間在網上看到了自稱是農民工的萬小刀的部落格文章《農民工開炮:堅決不娶城市女》。但我雖然也身為農村人,卻難與萬某苟同!
以我以及我那幫農村來的兄弟這些年來在城市裡混日子的親身體會,過去城市人對農村人確實有比較大的看法,城裡人看不慣農村人在公共場所那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當然,城市人中也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他們也會挨別人的罵,這很正常,根本不分農村人和城市人。
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團體、國家,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不是靠一味地去指責別人就可以了,相反的,這恰恰讓別人更加排斥你抵制你。也許鄙人說到這,萬某會說,咱各走各的路,讓你趾高氣揚去。如若這樣,那農村人你還來到城市幹嗎?窩在你那山溝溝里不就行了嗎?和平年代需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性子“動刀動槍”,那是一種流氓行為,以這種方式處世的人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不少社會心理研究者呼籲公眾關注這些“80後”農民工所面臨的心理衝突和壓力。年輕的他們面對生存壓力處在封閉孤獨的境地,面對社會的歧視性眼光更敏感、更容易不滿和憤恨。極度的排斥最終會引起衝突與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