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義陽大鼓又名“義陽鼓書”其曲調為蠻調,口音與棗陽方言口語相似,由當地孝歌、山歌和民間音樂演變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和義陽大鼓
- 又名:義陽鼓書
- 演變:當地孝歌、山歌和民間音樂
- 地點:隨州新城、萬和周邊一帶
簡介,表演形式,代表人物,劇目,挖掘整理,推陳出新,藝術價值,
簡介
隨州市“義陽大鼓”源流於隨州新城、萬和周邊一帶地區,又名“義陽鼓書”其曲調為蠻調,口音與棗陽方言口語相似,由當地孝歌、山歌和民間音樂演變而成。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為演唱者左手執板,右手擊鼓,以節奏明快的前奏曲開場,唱腔有平板、飛板、嘹子、悲腔、垛子之分,前兩個半句之後帶有也也也喲,哎嗯噢唱腔。由老藝人義陽鼓書手吳承福、郭漢清、徐元秀在原古義縣今新城鎮、萬和鎮區域傳承的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
代表人物
藝人愛唱義陽大鼓,人們愛聽義陽大鼓。義陽大鼓這種民間曲藝,通過一代一代藝人們的努力,在傳承中得到發揚光大。經吳承福、郭漢清、徐元秀老藝人的指導培育,何書玲、齊澤江、張金蘭、韓淑嫻等中青年人相繼成了傳承人,後又由何書玲等人傳教,帶出了迄今的十多名弟子。
劇目
義陽大鼓,其演唱形式在傳承中得到不斷創新。據從事義陽大鼓演唱20餘年的傳承人何書玲介紹,起初,義陽大鼓主要在街頭巷尾或場壩庭院巡迴說唱為主,富裕人家有重大事件也要請鼓書藝人說書。藝人易地演唱時,必有當地有聲望的“牌官”負責接待,為藝人“排場”。20世紀30年代,由新城鼓書藝人吳承福在萬和新城一帶行藝,主要演唱曲目有《楊金豹下山》、《白文秀私訪》、《白猿偷桃》等。1946年藝人在新城演唱時,當地青年文藝愛好者徐元秀慕名演唱者氣度不凡,鼓書音調悠揚,便潛心仿學,後來在藝人的指導下,逐步掌握了義陽大鼓的唱腔、板式及演唱程式,成了這門藝術的唯一傳人。
挖掘整理
1977年,在挖掘整理民間文化藝術時,義陽大鼓引起了文化部門的重視,對其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被《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收編。1991年以來,當地政府和文化站為繼承、保護和發展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把義陽大鼓作為本地特色文化產品,在徐元秀老藝人的直接指導下,為適應新時代的文化需求,在保持義陽大鼓原唱的基礎上,從聲腔藝術、演唱程式、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加工完善。改由原來的一人演唱變為一人領唱,眾人陪唱,原來無伴奏改為用二胡、三弦、揚琴伴奏,增強了藝術效果。現在的義陽大鼓給人的感覺是場面大,氣魄大,影響大,其藝術效果大大的優於原始的藝術效果,更為人民民眾所喜愛,從而增強了這種藝術形式的生命力,先後表演的許多曲目,曾榮獲省、市級獎勵,並被中央和省電視台採錄播放。
推陳出新
在創作和表演的實踐中,義陽大鼓傳承人推陳出新,其曲目內容日趨豐富。老藝人齊澤民回憶說,解放初,演唱的代表曲目有《何澤興擺渡》、《三等功臣周伯光》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作演出的主要曲目有《人民鄉醫石雙全》、《說古道今唱隨州》等;進入二十一世紀,鎮文化站為了更好地發揮義陽大鼓的藝術作用,組織藝人經常性的參加演出活動,2006年在隨州市曾都區農村特色文藝調演中,創作演出的《贊八榮道八恥》榮獲一等獎;2007年在曾都區教師節文藝匯演中,編排演出了《園丁頌》;2008年在曾都區護士節文藝匯演中,演唱了《白衣天使頌》;在我市舉辦的兩屆蘭花節開幕式上,為嘉賓演唱了《蘭花頌》和《喜贊新萬和》等新曲目。
藝術價值
義陽大鼓在傳承中彰顯出了她的藝術價值。一位專門從事曲藝研究的專家在評價義陽大鼓時說,義陽大鼓,源於民間,流傳發展於民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完美的藝術價值和演唱風格,在全國眾多的鼓書藝術中,獨樹一幟,別具風格。她歷經千餘年至今,雖在聲腔和形式及程式上幾經改動,但她不失原始的風格,對研究我國早期曲藝藝術,有重大的參考價值;義陽大鼓所反映的文化是區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有機結合體,既通俗又高雅,具有古今兼容的文化價值;義陽大鼓是由當地民間音樂衍變而成,既有當地孝歌的遺韻,又有本地山歌的風味,屬民間原生態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結晶,是南腔北調的交響曲,對於研究湖北曲藝音樂的形式和衍變亦有著重要的價值。
義陽大鼓 ,名振曲壇,這是隨州人的驕傲。義陽大鼓,好似一株奇異的鮮花,經眾人的悉心培育和澆灌,必將放射出更加鮮艷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