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秧歌戲

萬全秧歌戲

萬全秧歌戲是約有250多年歷史的古老地方劇種。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萬全秧歌戲
編號: 5—4—16
名錄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張家口萬全縣

名錄簡介

萬全秧歌戲是約有250多年歷史的古老地方劇種。據傳,萬全秧歌戲是由地秧歌戲即萬全社火脫胎而來。由最初的萬全社火中“打地攤兒”的由鑼鼓伴奏並無絲弦的乾唱逐步演變成鑼鼓絲弦齊奏的“混場”,再後來如此“混場”由廣場藝術逐步演繹為舞台藝術,完成了由“地秧歌”到“台秧歌”的轉型,成為藝壇一支獨特的花葩。據老人們講,遠在清道光年間(1820年至1850年)萬全秧歌戲曾以其獨特的風姿流入了張家口,從此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在萬全一帶還有萬全、孔家莊的秧歌戲班在張家口的小興園、舊園演出並轟動一時的傳說,有一句串話稱:“萬全秧歌十三旦的戲,水莊屯的姑娘百二頃的地”足以說明萬全秧歌戲在當時影響之大。
萬全秧歌戲沒有正規的班社,農閒聚之,農忙散之,屬於半農半藝的性質。演員靠口傳心授進行排練,不計報酬,純屬義務。據《萬全縣誌》記載:“秧歌(戲),純為鄉村農民所組織,每屆冬令日夜練習,年節後正式登台,亦有鄰村約之出演,劇目多與戲劇同。”在萬全縣,大凡三百戶以上的大村都有這樣的秧歌戲班。因其長期植根於民間,發展於民間,因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的念白,使用的全是方言土語,有時也根據戲的需要加一些韻白,形象生動,極富生活情趣。唱詞絕大部分來自於民間口頭文學,通俗易懂,明白如訴,聽來親切感人。
萬全秧歌戲的唱腔,一般由民情俗曲演變而來,雖屬板腔體音樂,卻沒有一整套的固定程式,基本上是上下句重複的敘事體。至今流傳下來的大致有紐子腔、緊紐子(又稱二性)、三性、流水、扇風腔、山坡謠、四眼腔、咳咳腔、哈爾腔、過街大腔、苦腔等11個唱腔。其特點是節奏舒緩,委婉纏綿,一如行雲流水,淋漓酣暢。
萬全秧歌戲的劇目大體可分為四類:其一為民間生活故事戲,如風趣的《賣皮弦》《親家頂咀》《豆腐換妻》《白花過年》等;其二為愛情戲,如《關王廟》《花亭會》《郭春打鳥》《祝英台下山》等;其三為歷史傳統故事戲,如《孫二娘打店》《豬八戒成親》《武大郎賣餅》等;其四為神鬼戲,如《化金釵》《大菸鬼顯魂》《大上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