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瀏醴

萍瀏醴是江西萍鄉、湖南瀏陽以及醴(lǐ)陵地區的簡稱,歷史上在此地區發生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戰役——萍瀏醴起義,這是同盟會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萍瀏醴
  • 地方:江西萍鄉
  • 聯繫:簡稱
  • 屬性:武裝起義
簡介,歷史背景,起義過程,領導人物,歷史意義,

簡介

萍瀏醴是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lǐ)陵地區的簡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會影響下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lǐ)陵地區會黨和礦工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同盟會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歷史背景

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的階段。這時,湖南的革命條件也日益成熟,革命形勢日趨高漲。於是,同盟會東京本部抓住這一時機,在以長沙為重心的湘贛邊界地區又策動和領導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即著名的萍瀏醴大起義。
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瀏陽、醴陵、萍鄉地區,山堂林立、民風強悍,是哥老會在長江中游的一支——洪江會的活躍之區。1904年黃興領導的華興會起義失敗以後,洪江會首領馬福益被捕殉難,其會黨民眾“誓復仇,益傾向革命黨,繼續圖大舉。”省城長沙,自“公葬陳姚”和“禹之謨獄”之後,士氣更為高漲,對清統治者更為仇恨。1906年初,長江中下游地區連降暴雨,洪水泛濫,長達數月之久,長沙與瀏醴萍一帶災情十分嚴重,百姓到處逃亡。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起義過程

1906年春,同盟會東京本部為發展湖南革命形勢,特派革命黨革乾劉道一、蔡紹南回湘“運動軍隊,重整會黨”,準備再次起義。離行之際,黃興特別指示他們:“欲規取省城,宜集合會黨於省城附近之萍、瀏、醴各縣,與運動成熟之軍隊聯合,方可舉事。”
同年夏,劉道一、蔡紹南回到湖南,隨即在長沙水陸洲附近的一隻船上,召集在長沙的革命黨人蔣翊武、覃振等和會黨首領龔春台等共38人舉行會議。這是一個關係起義全局的重要會議。會上,分析了湖南的革命形勢,傳達了黃興關於起義的指示,制定了起義的策略方針,決定發動瀏陽、醴陵、萍鄉一帶的會黨,聯合省城同情和支持革命的士兵,在陰曆十二月底清吏“封印”之時舉行起義,“占據省垣重地”,光復全省。 會議之後,劉道一留駐長沙主持全局,並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聯繫。蔡紹南則回到他的家鄉萍鄉縣上栗市,與原來在這一帶從事會黨工作的魏宗銓一起,負責發動和組織會黨。
當時,萍、瀏、醴一帶會黨眾多,互不相轄。為了把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納入同盟會的領導之下,蔡紹南等以力量最強、人數最多的洪江會為基礎,吸收哥老會的其他派別和武教師會,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會黨組織——六龍山號洪江會。經過蔡、魏等人艱苦細緻的工作,7月,各派會黨首領在萍鄉蕉園舉行開山堂大典即成立大會,推舉龔春台作大哥,以忠孝仁義堂為最高機關,下設內八堂(即文案、錢庫、總管、訓練、執法、交通、武庫、巡查)和外八(即第一至八路碼頭官),各司其職,設活動機關於麻石。然後眾頭領歃血為盟:“誓遵中華民國宗旨,服從大哥命令,同心同德,滅滿興漢,如渝此盟,人神共殛。
此後,洪江會組織迅速發展起來,礦工、農民等紛紛加入,“不數月間,勢力已蔓延到萍、宜、分、萬、瀏、醴各縣”。蔡紹南等深受鼓舞,便指示各部門首領加緊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其本人則與魏宗銓同去上海,擬聯絡滬、港、粵等地革命機關,然後赴日本東京同盟會總部,向孫中山報告起義事項,請求接濟新式軍械,並請示起義日期。
蔡、魏離湘後,萍瀏醴地區民眾的反清活動日益擴大。麻石中秋佳節的廟會,聚眾達萬人,人群喧嚷,謠言紛起。加入了洪江會的慧歷寺僧人也假託神言,向香容們暗示:“天下即將大亂,將有英雄鏟富濟貧”,甚至直言:“洪江會即日起事。”這一切引起了當地土豪劣紳的恐懼。於是,他們出而“呈請官廳剿辦”。10月7日,萍、瀏、醴3縣聯合出兵,進攻麻石,會黨猝不及防,不戰而散,第三路碼頭官李金奇犧牲,接著又有幾名會黨首領遇難。
麻石之變,使起義形勢急轉直下。龔春台便急電上海,請蔡、魏兩人急速返湘。蔡、魏回到湖南以後,又趕到萍鄉上栗市,與龔春台等於12月3日在高家台召集各路碼頭官舉行緊急會議,商討起義的時間問題。但會議意見不一,直至天曉仍無結果。而洪江會激進分子廖叔寶卻不待會議結果,即自率二三千人跑到麻石,張開“大漢”白旗,首先發難。事已至此,蔡、龔、魏等只得立即宣布起義,並約瀏陽洪福會首領姜守旦、普跡哥老會首領馮乃古同時舉兵回響。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就在這倉卒之中,—於1906年12月4日正式爆發了。
12月6日,集中於麻石的義軍2萬多人頭系白布包巾,手持土槍土炮、大刀、鋤頭,向上栗市進發,清軍望風而逃。攻占上栗後,起義軍整編了部隊,稱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由龔春台為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文案司、魏宗銓為右衛都統領兼錢庫督糧司。龔春台並發布檄文,歷數清王朝十大罪惡,宣布要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
接著,洪江會主力所在的瀏陽、醴陵也先後發動起義,與上栗遙相呼應。不到10天,起義軍即達3萬多人,聲威播及長江中參數省。湘、贛兩省官兵亂作一團、頻頻呼救,清廷連下“上諭”,急令鄂、湘、贛、蘇四省速派得力軍隊,“飛馳會剿”,並調海軍開赴九江、蕪湖,為之壯膽。一時,清軍集結達四、五萬人。這是目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清朝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 面對優勢的敵人,起義軍英勇不屈,鏖戰匝月。 12月8日,龔春台率義軍主力攻占瀏陽文家市,並在此整軍誓師,然後分左、右兩路向瀏陽縣城進發。左路由蔡紹南率領,經澄碧江到達楓林鋪;右路由龔、魏率頓,經山棗潭、大聖廟,出吾田市,然後在楓林鋪與左路軍會師。兩路會合後,鋒穎凜凜,直指縣城,途中與清兵先後接戰於牛石嶺、南流橋,進至瀏陽城南的南市街,時已黃昏,又於暮色中重創清軍梁國楨部。姜寄旦義軍於12月7日在瀏陽永和市舉義後,擊潰前來進剿的清軍蔣興桂部,也於8日結集大旗山、大光洞、九雞洞等地會眾共萬殺人金攻縣城。9日在洗藥橋與清軍大戰,因坐失時機,作戰失利,退守大溪山的天岩寨,後在沙鋪地方被清軍打散,姜守旦隻身逃入江西義寧州(今修水縣),不知所終。 這時,醴陵、萍鄉義軍都因寡不敵眾,先後失敗。清軍乃集中兵力於瀏陽。12月11日,清軍乘夜突襲南市街義軍,酣戰之中,義軍火藥堆中彈爆炸,清軍乘機猛攻,義軍潰敗。龔春台、蔡紹南兩人化裝潛往普跡馮乃古處,不幸蔡紹南在途中被捕犧牲,而馮乃古早在起事之前已被清軍誘殺,龔春台只得轉入地下,潛往長沙,直到辛亥長沙起義時才又出現。 各路義軍失敗以後,數萬清軍分駐瀏、醴、萍3縣各鄉鎮,又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清鄉”,總計被殺害的義軍將士及其親屬不下萬人。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大起義終於被殘酷鎮壓了。 萍瀏醴起義爆發的時候,劉道一正在衡山,聞訊後即趕到長沙,準備發動新軍舉旗回響,不幸被清軍逮捕,於12月31日在長沙瀏陽門外就義。其未婚妻曹莊時在城內周氏家墊(後改名周南女校)讀書,聞此噩耗,不勝悲慟,即在學校宿舍自縊而死。萍瀏醴起義失敗和劉道一犧牲的訊息傳到日本以後,其兄劉揆一與黃興哀慟至極,淚如雨下,大家都為之感到無限的悲痛,孫中山也曾揮毫賦詩,表示深切的哀悼: 半壁東西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領導人物

劉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於湘潭。青年時代,追隨其兄劉揆一從事革命活動。1904年,加入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起義,事敗後流亡日本。次年,參加同盟會。1906年秋,劉道一參與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正在長沙運動新軍的他在由衡陽返回長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他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烈士。 蔡紹南(1865—1910),字秉章,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高田村人,幼時天資聰慧。青年時期的蔡紹南曾赴湘求學,後東渡日本留學。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同年夏天,受黃興指派,蔡紹南與劉道一、彭邦棟等人回國策動萍、瀏、醴起義,後起義失敗。為逃避追捕,蔡化名潛往廣西。1910年7月13日病逝於廣西昭平縣富羅鄉。 龔春台(?-1912) 同盟會工人領袖、會黨首領。原名謝再興,又名張章年,號月樓。湖南瀏陽人。農民出身,早年做過鞭炮工,當過兵。因對清朝政府不滿,憤然加入哥老會,為當地哥老會首領之一。1900年,參加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1904年冬,瀏陽、醴陵一帶的哥老會重要支系洪江會受華興會的影響,參加華興會領導的長沙起義。起義流產後,被醴陵、瀏陽和江西萍鄉、宜春一帶的會眾推舉為洪江會總首領。1906年春,在萍鄉蕉園召集數百會眾秘密集會,稱“奉孫中山先生命,組織革命機關,以備驅策”。公議設立六龍山,推為“大哥”,活動機關設在萍瀏醴交界的麻石,公開發展會眾。不到數月,會眾發展到近2萬人。1906年6月,決定分頭準備起義。10月,3縣清軍聯合進攻麻石。12月6日,率會眾2萬餘人,頭裹白布,高舉“官逼民反”、“滅滿興漢”的旗幟,一舉占領萍鄉縣上粟市。起義軍定名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任都督,改元漢德並以總機關的名義發布檄文,揭舉清政府“十大罪惡”,提出“平均地權”的要求。起義經數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而潰敗,被迫潛入長沙。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積極組織回響。1912年,南北議和達成,到達漢口,疾病大發,嘔血數升,不久去世。

歷史意義

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後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範圍最大的反清革命鬥爭。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她震動中外,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因而成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預演。起義將士所表現出來的慷慨赴難、英勇頑強、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極大地振奮了廣大革命黨人和人民民眾,從而推動了全國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