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八景

萊陽八景

修於明萬曆年間《萊陽初志》載,萊陽八景為:望石遊春、遊仙避暑、五龍匯漲、七子連峰、旌旗曉霽、挺城牧笛、馬山夕照、招虎晴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萊陽八景
  • 地理位置:山東省萊陽市
  • 氣候類型:北溫帶東亞季風
  • 著名景點:遊仙避暑 嵯峨煙雲等
遊仙避暑,嵯峨煙雲,七子聯峰,旌旗曉霽,石橋斷霜,挺城暮笛,馬山夕照,五龍匯漲,望石遊春,

遊仙避暑

穹隆碧宇遊仙觀,風動鋃鐺夜月殘。
丹灶尚存煙未冷,偏余爽氣逼人寒。
這首詩寫的是萊陽八景之一"遊仙宮"的勝狀。遊仙宮是著名的道觀之一,為唐時所建,整修於金皇統間,"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馬丹陽仙逝於此宮。其徒在宮內為修丹陽殿,1951年廢,現建為萊陽賓館。
萊陽的道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萊陽的活動特別活躍。宋代的劉操、金代的馬丹陽和元代的邱處機,都是中國道教的大宗師,他們在萊陽都留下了行蹤,與他們有關的遺蹟,也成了萊陽的名勝。特別是馬丹陽長期定居萊陽,直到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萊陽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跟劉操有關的遺蹟有:嵯峨山西北的千年古寺劉海寺,和嵯峨山南坡上的劉操修仙洞。在民國《萊陽縣誌》里記載著一篇《劉海蟾入道歌》,是在萊西望城觀里的邱處機手書名碑的碑文。
金代貞元大定年間(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馬丹陽、劉處玄、譚處瑞、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在萊陽進行了長期的道教活動。跟北七真人有關的遺蹟有遊仙宮(丹陽殿)、迎仙觀、八角廟(會葬閣)、四真莊、留衣莊、迎仙門等。在民國《萊陽縣誌》里的《丹陽真人歸葬記》碑文,詳細地記錄了馬丹陽羽化於萊陽的遊仙宮後,先移葬於寧海故塋,而後又隆重歸葬萊陽的情況,碑文中稱譽馬丹陽為道教中的"顏回、曾參"。數百年來,馬丹陽及其他真人在萊陽的傳說很多,亦真亦幻,神奇瑰麗,膾炙人口,生動地反映了七真人在萊陽頻繁活動的盛況。
明清以後,萊陽的寺廟院觀遍布城鄉,達50多座,其中半數為道觀。萊陽著名的道觀還有:柏林莊的古柏院、紅土崖的仙觀寺、鳳凰山的廣福院、西至泊的孫元君庵、西關的藥王廟、馬山的關帝廟、大明村的三教堂、磊山後的磊山廟等,直到1931年民國政府廢除佛道時。舊時,萊陽人對馬丹陽是相當崇拜的,馬丹陽與道家名流一起雲遊萊陽,對當地的思想、文化、醫學是有一定影響的。

嵯峨煙雲

清明霎時雨,嶺上春雲輕。漫山尋仙窟,櫻花處處逢。
【注釋】:清明前後,如果下一場春雨,草色如茵,山川一新,便是踏青最好多季節了。嵯峨群山是萊陽的四大山脈之一,在呂格莊鎮南,山體連綿,山榮青綠,春雨過後,雲朵潔白如沐,輕輕地從嶺上飄過,叫人看了心中會有說不出的心曠神怡。
嵯峨山共有五大主峰,從東往西,依次是斜山、霍山、雨朦山、對青山和草化山。當地人稱五連山。古時候嵯峨山上山下有好幾座古廟,如劉海寺和火神廟,傳說道教四世祖劉海蟾曾經在山前的一座石頭洞裡修煉過,當地居民叫神仙洞,裡面曾有石桌石凳的,也叫白雲洞。如果你是初次來游,即使沒有找到這個神奇的洞穴,那又有什麼呢,山上到處是櫻花綻放,蜂蝶飛舞,也足以愉悅心神了。如果再過些日子,就會看見滿山鮮紅的櫻桃了。
根據縣誌上的記載,這裡的“嵯峨珠櫻”很有名的,這是萊陽的一大名產。
《萊陽縣誌》記載:嵯峨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峰巒參差,故名。嵯峨山共有五大主峰,從東往西,依次是斜山、霍山、雨濛山(也稱孟兒山)、對青山和草化山。當地人稱五連山。 嵯峨群山是萊陽的四大山脈之一,在團旺鎮政府北端與呂格莊鎮交界處,山體連綿,綿延3.5公里。距離呂格莊鎮江汪莊村約3.5公里,離祿格莊村約2公里。
嵯峨山主峰就是雨濛山,站在雨濛山及其諸峰的山頂,視野非常開闊,可清晰地看到萊西和萊陽的城市全貌,同時也應該是萊陽唯一能同時看到四座群山的地方了。
雨濛山以西到萊西地界還有一個劉海寺村,建有寺廟,此外,雨濛山的山腳下有一口山泉,水質清甜。
嵯峨山最東端為斜山,歷史上建有廟宇,後毀於文革中,只剩下寺廟遺址,當地人說山上有一個洞直通五龍河至東海,但是深不可測,成年人只能下到幾米深,從來沒有人敢再往下走過。
根據縣誌上的記載,這裡的“嵯峨珠櫻”很有名的,是萊陽八景之一,也是萊陽的一大名產。
這裡富產櫻桃(尤其大野頭的櫻桃),每當春和日暖,山明水秀,可觀遍山櫻樹,高下叢生。山崖石縫中,綠樹枝頭,丹珠點點,色艷味美,故有“嵯峨珠櫻”的美譽。早年櫻桃熟時,都舉行櫻桃會,赴會者盡可飽嘗,客商小販來此都是二斤可做一斤買下,人們也挑筐攜簍,走親攀友,人群熙攘,非常熱鬧。秋來霜葉滿林,紅於春花,五龍濤發,遠可聞聲,秋風瀟灑,山岩松濤時起,春秋之景不同,滿眼風光怡人。
古人曾以[嵯峨煙雲]為題,作詩一首。
清明霎時雨,
嶺上春雲輕。
漫山尋仙窟,
櫻花處處逢。

七子聯峰

疊岩連海氣,群芳抱梵煙。羈旅懷慈日,佇看七子山。
【注釋】:萊陽南部的娘娘群山是萊陽的四大山脈之一,峰巒相連,如一架巨大的屏風矗立在南海邊。群山的形勢是一母七子,娘娘山居中,高峻挺拔,林木蔥榮,視野空闊。山巔曾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天后娘娘廟,如今山頂上古廟的遺蹟猶存。主峰周圍的七座山,人們把它看成她的七個孩子,流傳了很多母子相依的傳說,後來這裡就成了萊陽的一景“七子連峰”。行旅之人經過此地,看見這的山景,聽到這母子深情的傳說,都會想起自己家中的母親,興起無限的幽怨。娘娘山——萊陽老“八大景”之一七子連峰,位於萊陽城東南40公里的高格莊、羊郡鎮境內,這裡群山綿延,峰巒起伏,山澗波谷,蒼翠蔥鬱,綠樹野花,飄著陣陣清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康熙版《萊陽縣誌》記其勝曰:“縣南有七子山,大縫居中,七縫旁列,若其子然,值天宇晴霽 ,憑高眺望,但見孤嶼穿雲,群峰削玉,宛然天開一幅圖畫也!” 據傳,唐時在七子山主峰頂巔建有“天后聖母廟”,曾有一娘娘在此住過,故稱娘娘山。其旁七峰相連,次第為傍,伯仲其間,恰似母子相依,脈脈含情,發人遐思。因此,古人把它列為“萊陽八景”稱“七子連峰”而載入史乘。民國版〈〈萊陽縣誌.疆域〉〉篇中則謂“黃山、方山、三駕山、現龍山、長嶺、娘娘山、二起山、九頂山、群山巍起,為東南巨峰,稱七子連峰者也,娘娘山乃在主峰。”山以人喻,人山情同,邑人清進士張瑞徵詩讚曰:“芙蓉高削七峰寒,如斷如綿伯仲看。地近海天秋色晚,無邊蒼翠滴懸岩。”清萊陽知縣萬邦維亦賦詩一首:“孤嶼凌增自處尊,群峰昆地候晨昏。晚來翠色添霞錦,絕是斑衣樂老萱。” 而今,娘娘山景色猶新。每當步入山下,仰視群山,則見峻峰瓣列,宛如母子偎依話趣,瑞藹霏拂,恰似朵朵出水芙蓉。若登上山頂,極目南眺,山南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白帆點點,頓覺胸闊眼明,山北,平疇沃野,道路縱橫,交織成一幅彩色地錦。俯足下,薄雲飄渺,峭壁懸崖,猶如一座秀麗的屏風。身臨其境,使人心曠神怡。因成一詩:“尋勝七子有連峰,伯仲高天削芙蓉。景似巍岩傲蒼穹,情同慈母戲孩童。”
昔被列為“萊陽八景”之一。境內群山綿延,峰巒起伏,山間坡谷,蒼翠蔥鬱,綠樹野花,飄著陣陣清香。《萊陽縣誌》記其勝曰:“縣南有七子山,大峰居中,七峰旁列,若其子然。值天宇晴霽,憑高眺望,但見孤嶼穿雲,群峰削玉,宛然天開一幅圖畫也!”據傳,明清時在七子山主峰頂巔建有“天后聖母廟”,因稱娘娘山。其旁七峰相連,次第為傍,伯仲其間,恰似母子相依,脈脈含情,發人遐思。登上山頂

旌旗曉霽

旌旗雪霽】
寒山千松雪,空谷一溪煙,曉來橋上望,晴光插碧天。
【注釋】:旌旗山是萊陽的第一名山,是萊陽城的依靠。山體較高,山形俊美,植被良好,歷來人們把“旌旗曉霽”當成萊陽的八景之一。我曾經住在萊陽城北的亭山上多年,一天早晨,大雪過後,我一個人出去踏雪,來到望霽橋上。只見天朗氣清,遍地銀白,遠處的旌旗山在初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白光插天。山上的樹叢和斜徑都看的清清楚楚,仿佛在近前一般,聖潔的美景實在令人驚嘆。近處旌旗山前的旌陽河逶迤而來,寒煙繚繞,這披上了冬裝的旌旗山何嘗不是一景呢!
旌旗山,古名"萊山",位於萊陽城北偏西十五公里處,海拔三百一十五米。萊陽城就是因地處萊山之陽而得名的。旌旗山,是旌旗群山中獨拔而起的主峰。東接龍門,南連嵯峨,高大為市北諸山之首。旌旗山為萊陽境內的名山,它以蒼松翠柏,紫煙瑞雲而取勝。山中古松參天,山泉叮冬,清涼幽爽,是避暑勝地。清代大詩人宋琬曾造茅于山峰間,結廬攻書。他在《旌旗別業》一詩中寫道:"白日無曠照,細泉多奔流,時聞驟雨過,出門聽已收。坐臥荒草間 ,颯然疑凜秋。"旌旗山,俗稱"爭氣山"。傳說,有兩個山頭,是弟兄兩個,都不高,但二人都爭著比試高低。一日傍晚,一個牧童,在山下放牛,忽聽兩山在說話,兄說:"我是哥,永遠要比你長的高!"弟說:"今天夜裡比比看!"第二天早晨,村里人起來一看,大霧散去,兩山果然拔地而起。我們看到的旌旗山,一山二頂,並足而立,從前峰的肩頭可見後峰的頂首。哥兒倆好象仍在比試高低呢。旌旗山,二峰並足,周圍群山環抱,星羅棋布,高低上下,如千軍萬馬露營紮寨,宿靄飄蕩,宛如旌旗。古人有詩悅:"陣容羅列寂無言,細柳威嚴不敢喧。最愛曉嵐留宿靄,翩翩彩幟列平原"。說那陣容的威嚴,連見風就動的柳枝都不敢喧譁。旌旗山,明朝年間,就列入萊陽八景之一,名曰:"旌旗曉霽"。夜雨初霽,曙色曉分,山容如洗,花木滴翠,雲霧繚繞,景色綺麗。登旌旗山觀日出,是一大奇觀。初登峰頂,山風乍起,松濤習習,東海天邊湧起一輪紅日,光芒四射,山披金輝,樹映霞光,林中一片點點爍爍,使人心曠神怡,恍若遊歷星海間,此時,不知是人間,還是仙境。旌旗山,不僅風景秀麗,山中還盛產柿子、蘋果、山梨、山楂、板栗等果子,以及近百種花草藥材。

石橋斷霜


從前,萊陽城西南有個西至泊村,村中有個書生名叫尚生。因家景中落,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日子。這年夏天,母親突然病故;家中就只有尚生一個人了。尚生窮困難熬,偏偏又生了一身疙瘩,終日疼痛難忍,而又無錢醫治。如此貧病交加,已使他心灰意冷,心想:“人活百歲,終有一死,不如早早隨母親去吧。”主意拿定,便趁天黑,出了家門,向村東走去。
原來村東有一片荷塘,荷塘上有座石橋,每年夏天,荷花盛開,綠葉如蓋,非常好看。尚生酷愛蓮荷,母親在時,他常到這裡,站在石橋上,吟詩作賦,觀賞蓮荷,偶爾遇到村中頑童折蓮,則用好言相勸,每每保護了蓮荷,使其一支無損。
這天,尚生來到塘邊,看到滿塘蓮荷,他又猶豫了,心想:“我若死在這裡,豈不玷污了這滿塘蓮荷。”他躊躇了半天,感到十分睏倦,便來到小石橋上,竟昏昏睡去。睡夢中,忽聽有人叫他,睜眼一看,只見有一小童模樣的女孩,手提燈籠,對他說:“我家主人有請,煩公子前去一趟。”尚生見她請得懇切,便隨她去了。走不多時,來到一座深宅大院,忽見院中有十幾個美麗的姑娘正在嬉戲玩耍,見有陌生人來,便紛紛躲避而去。出來迎他的,是一位端莊秀美,穿著紅色紗衣的姑娘。見尚生進來,便迎上前去,深深施一禮道:“知先生患病,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尚生見了姑娘,十分驚詫,又見姑娘並不多說什麼,只把一杯玉露端來,讓尚生喝下。尚生飲了,頓覺全身清爽,那密布全身的疙瘩,也不再疼痛。尚生連忙向姑娘道謝,姑娘卻笑著說:“應該謝的是先生。若不是您的厚愛,我眾姐妹該都被村中頑童折殺了。”說過之後,又見姑娘進到裡邊,端出一隻玉盤,盤中放滿了珍珠。姑娘讓尚生躺下,她便抓了珍珠往尚生身上搓起來。待把全身搓遍,他覺得非常輕鬆舒服,又香香地睡去了。
待他醒來,不禁大吃一驚,發現自己原來睡在石橋上。剛才的情景,仿佛是夢。說是夢吧,而那姑娘的音容舉止,仍歷歷在目。再看自己身上,滿身疙瘩,已全部消失,皮膚光滑豐潤,就好象從來沒生過病。他又驚又喜,心想:“莫不是我遇到了神仙?”
從此,他念念不忘那荷塘和荷塘上的小石橋,每到夜晚,便信步走來。不過但見夜色朦朧,荷塘如墨,除了不時飄來陣陣荷香,什麼也沒有。他喜歡這清靜,每次來,雖然沒遇著夢中的荷花姑娘,但也總覺得不枉此一行。
一日,他又來,此時正是月中,一輪明月懸於當空,微風徐來,但見一塘蓮荷,錯錯落落,婆婆娑娑,煞是好看。正當他流連忘返之際,忽然看見那日接他的小童,又遠遠走來了。他不等小童走近,就趕忙迎上去,並連連要求小童帶他去見姑娘。小童站住了,半責半怨地說:“我家姑娘為了救你,耗盡了甘露,你的病好了,她差點性命難保,直躺了半月。”說完拋下一張荷葉,“這是我家姑娘送你的,蓋在身上,可保你不冷。”隨後並不再多說什麼,轉身就走。尚生急忙去追,只覺腳下一絆,驚醒過來。原來自己又睡在石橋上了。不過這次身上卻蓋著張大大的荷葉。
從此,尚生明白了,給他治病,救他不死的,就是那位荷花姑娘。打這以後,他更加熱愛蓮荷,每日裡都寫些詩文,誦與蓮荷聽。他痴痴迷迷,有時就在小石橋上睡了。就是在嚴冬天氣,只要身上有一張荷葉蓋著,也不覺寒冷。而石橋上,也從不見有霜雪出現。後來人們就把這橋叫做“斷霜橋”。每到冬天,橋上就聚滿了窮苦人。大家相信,這是荷花姑娘為窮人留下的一片溫暖之鄉,無霜寶地。

挺城暮笛

在很久以前,萊陽城南有一座古城,名叫挺城。此城方圓數里,盛極一時,四海商旅,多雲集於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世的變遷,這挺城不知是何原因——是因水旱瘟疫,抑或戰爭兵禍——慢慢從這大地上消失了。從此只剩得逶迤的城牆牆基,埋於古陌荒野之中,在告訴後人,它曾有過的存在和繁榮。
在以後的無數歲月中,這裡變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場。每到夏天,這裡水草最豐美的時候,站在古城牆的廢墟上,於暮色蒼茫中,會依稀看見有一牧童,橫架牧笛,騎在牛背上,牛一邊吃草,他一邊吹笛子,讓人看了,仿佛聽得有一股清流從那笛眼裡流出來,飄過那茫茫綠茵,委委婉婉,悠悠揚揚,傳向四方。使人聽了無不心曠神怡,盪氣迴腸,久久不願離去。
這牧童是從何村而來,又是哪家子弟,從未有人細究過。只知當暮色蒼茫時,他一定會在牧場中出現,最終又於暮色模糊時而消失。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時間一久,他便引得四鄉八疃的牧童,紛紛趕來,一時間這牧場牛羊成群,穿梭往來,好不熱鬧。
此時這牧童也夾在眾牧童中間,頭梳劉海,身背斗笠,橫騎牛背,口吹牧笛,玩得非常得意。到了傍晚,夕陽西下,牧童們便紛紛騎上牛背,準備回村。這個牧童也隨眾牧童,邊吹牧笛邊走。走著走著,只見他身下的大黃牛,四蹄騰空,踏著彩雲,直向上天雲際而去。眾牧童趕緊仰臉觀望,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與自己為伴的,是位神童,所放牧的那頭大黃牛,是頭神牛。
從此,萊陽八景中才有了這一景,叫做挺城牧笛。因為這小神仙只在暮色中才出現,大家又把牧笛改成了暮笛。

馬山夕照

很久以前,萊陽有一戶姓張的財主。他家富是富,可就是沒有孩子。夫人直到五十歲才生了個女兒,起名叫巧姐。老年添喜,全家喜慶。為了把這千斤養好,專門雇了個奶媽。這奶媽姓李,年方三十,還帶著個兒子,名叫金鎖。金鎖比巧姐正好大一歲。窮人的孩子潑辣,李媽早早給金鎖斷了奶,留下這奶水,全餵了巧姐。李媽疼愛兒子,也疼愛巧姐,金鎖與巧姐從小就以兄妹相稱。他們倆小無猜,青梅竹馬,朝朝暮暮,玩在一塊,既天真又可愛,誰見了誰夸。
金鎖長到十幾歲,就不那么隨便了,他天天要到馬山上給張家放牛;巧組也被關在繡樓上,跟著大人描金繡銀學針線。二人越是分開,越是思念。金鎖每日來到馬山,放開牛,就忙著捉蟈蟈。他心靈手巧,又編了籠子盛了,傍晚帶回家,送給巧姐玩,有時也采些山花,摘些野果回來送巧姐。巧姐收到這些禮物,恨不能跟著金鎖一塊到馬山上去,但這么做,父親絕對不能答應。天長日久,每到傍晚,巧姐就盼著金鎖回來,有時回來晚了,巧姐就站在樓上,呆呆地望著馬山出神。
有一次,巧姐盯著金鎖問:“金鎖哥,馬山上的花多嗎?”
“多,可多呢,滿山都是。”
“好看嗎?”
“好看,紅的,黃的,藍的,什麼顏色的都有。”
“金鎖哥,你帶我一塊去好嗎?”
見巧姐這樣問,金鎖搖搖頭說:“那可不行,老爺知道了要怪我的。”其實巧姐也明白這不行。半天,她竟急得兩顆淚花在眼裡直打轉轉。金鎖一看急了,忙安慰巧姐說;“噯,這樣吧,你把你的銅鏡子掛在樓上,把馬山照到鏡子裡,不就什麼都看到了嗎?”巧姐聽了,一拍巴掌笑了。
第二天,金鎖正站在馬山上吆喝牛,突然一道亮光落到他身上。他又驚又喜,趕忙順著亮光望過去。那亮光來自巧姐的繡樓上,那么美,那么暖,那么亮,仿佛是巧姐站在樓上對他笑。從此,金鎖每天都看到亮光,看到巧姐;巧姐也看到了馬山,看到了金鎖哥,二人仿佛又天天嬉戲在一起。
又過了幾年,巧姐終於許配給了外村一戶財主家,要出嫁了。巧姐臨走那天,金鎖沒再上馬山,他只覺得天旋地轉,竟一病不起。臨終前,他要求媽媽說:“我死了,把我埋到馬山上,我要天天看著她……”
媽媽明白兒子的意思,就把他埋到了馬山的一塊大青石旁。不久,墳上長出了一棵小松樹,後來這棵小松樹長成合抱的大松樹。打這以後,每當夕陽西下,這棵大樹的影子,就映到巧姐住過的那棟空蕩蕩的繡樓上。
許多年以後,有位多愁善感的詩人對這大發感慨,便在馬山廟上題了四句詩:
馬石山巔青石旁,一杯黃土掩斷腸;
痴魂還作蒼松影,日日黃昏借夕陽。

五龍匯漲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後,洪水遍地,人類無法生活。觀音菩薩可憐天下人,便封給大禹一條趕山撼神鞭,來治理洪水。
這年,大禹來到萊陽,見這裡洪水一片,便派許多民工開山疏河。可是土硬石堅,幹了一年也沒成功。大禹一怒之下,擎起趕山撼神鞭,想把山趕走。這時,正好有五條神龍,在牙山下龍泉中戲水。大禹想:觀音賜我神鞭時說:“在不得已時,可揮此鞭,趕山山走,撼神神移。如今挖河不成,怎么救眾生?為今只好用神鞭調教神龍開山疏河了。於是,他擎起神鞭,趕著五條龍往前走。開始,五條龍各乾各的,大禹一看,這哪行,他又把五條龍趕到一起,一齊向黃海拱。只一天一宿的工夫,把河道開通了。
後來人們為記念五條神龍的功勞,給它們分別起了名字叫:白龍、蜆龍、富龍、青龍、墨龍。又按龍的名字,把它們各自開的河叫白龍河、蜆河、富水河、清水河、墨水河。把它們共同開通的地方,叫五龍口,又叫五叉口,五龍口以南的河叫五龍河。並在馬鞍山頂修了一座“龍王廟”,廟內塑有青龍像,四壁刻有五龍騰飛,雷公、風婆、閃電娘娘助威的畫像。每到夏、秋雨季,五條河的河水暴漲,波流洶湧,奔騰澎湃,猶如脫韁的野馬,齊奔五龍口,你沖我撞,又似五龍戲珠,吼聲如雷,揚起排空濁浪,跌落在夾谷激流中。先是嬉戲,喧鬧,後又平靜馴服地順著五龍河,滔滔匯入大海,景象十分壯觀。古人把這一景觀稱之為“五龍匯漲”,並寫下:“秋波萬頃如奔馬,夕照長橋似臥龍”的佳句。大水過後,五龍口留下一灣清澈碧藍的河水,五龍鯉魚、泥蚶、竹蟶,在這裡生長繁衍。大河兩岸的油沙土,是栽培萊陽梨的沃土肥壤。清朝詩人張瑞徵在《萊陽八景詩鈔》中贊道:“嵯峨東柱勢崔嵬,五水奔流自北回。高浪蹴天吹地軸,漁人網得錦鱗歸。”

望石遊春


萊陽八大景中以“望石遊春”一景最為著名。望石山青崖聳立,紅廟凋凌。古時候,這裡四月初十八趕廟會唱大戲,百里之內的人們竟相前往。清人張瑞徵題詩讚曰:
誰移螯背出雲間,
怪石磷殉草色班,
撲射祠前春欲倒,
居人都上望石山,
望石廟不僅本地的老幼皆知,而且名播江南,據說是因為廟裡供奉的望石老爺褚遂良就是江南人。
傳說“下八仙”之一丘處機,人稱邱祖,它是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他在棲霞的艾山修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叫檳都宮。檳都宮快修好了的時候,已耗費了邱組半生的心血,只可惜門前還缺少一對與宮觀氣勢相匹的石獅子。
邱祖為尋找石獅子,又開始化緣布道,遠遊四方了。這一年他來到江南的大富豪褚遂良的門前,只見他家的門前一對石獅子怒目振鬃,威風凜凜,正是自己所要尋找的。
石獅的主人褚遂良,是當朝的宰相。晚年的褚遂良辭官回了江南老家隱居起來,家資萬貫,人稱是江南首富。
邱祖上前敲門,褚遂良的家人和奴僕將他迎入家中,盡心招待。因為沒見著主人的面,邱祖一連三天,一言不發。這可急壞了褚家人,大家只好去請老主人出面了。 褚遂良吩咐家人說:“要米要面,要多少給多少,將他打發走算了。” 褚遂良不肯見他 。
家人將這意思說與邱祖,邱祖說:“我不要米不要面,只要把員外見一見。”
老家人又回去報告褚遂良,褚遂良很生氣,覺得這人好不知趣。於是,親自來到了客廳,準備將他斥責一番。褚遂良來到客廳,見了邱祖,不禁肅然起敬。只見邱祖神態飄灑、道貌岸然、談吐不凡。褚遂良興致大增,口氣大變,道:“老道長光臨寒舍有何貴幹?要米要面要金要銀儘管說罷。”
“多謝施主,這些東西貧道一概不要。”
“那你要什麼呢?”
“我要你門前的那一對石獅子。”
褚遂良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道:“石獅乃皇上所賜,馬車數百才運送到家,你可拿得走?”
“無非略施小技而己。”邱祖輕鬆的說道。
“道長如若能馬上取走我這石獅,必是神仙,我願拜你為師,舍家撇業,跟隨道長入山進修。”
“一言為定。”
“君子決無戲言。”
邱祖來到大門前,只見他將袍袖一甩,兩手一拍石獅子的腦袋,石獅便“嗖”地一下飛進他的兩個袖筒里去了。邱組向驚呆的眾人深躬一揖,揚長而去。邱組來到一口古井前,將一雙石獅丟進井,口中念念有詞,石獅順水脈一會兒就去了艾山。
褚遂良一生官場沉浮,富貴己極,早就嚮往無生無死的神仙境界。今日有幸遇上了神仙,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等邱組迴轉身,褚遂良拉主他倒身便拜:“師傅在上,受徒兒一拜,我願誠心誠意隨你進山修煉。”
邱祖趕忙將褚遂良扶起來,對他說:“你想修仙不難,但是必須依我三條,如有一條不依,便是你沒有仙緣了。”
褚遂良將邱組請進家裡住下,邱祖要他做的第一條:是節衣食。褚遂良想,做倒這一條還不易如反掌?自己滿身浮脂,己成累贅,對雞鴨魚肉、山珍海味膩歪得很;滿庫綾羅,正愁有生之年穿它不盡呢!從此,褚遂良就天天吃粗飯,喝淡茶,穿粗布的衣裳,不幾天身體就瘦削靈便起來。
邱祖要求褚遂良的第二件事:是絕淫慾。褚遂良想:這一條也不難!自己妻妾滿堂,勞神傷身,早己是欲罷難休了。為此,他把年輕貌美的愛妾全打發回家。過了些日子,褚遂良就精神爽快了,真似神仙一般逍遙。
邱祖又要求褚遂良做第三件事:斷人情。褚遂良聽罷,皺了皺眉,問道:“邱祖,這斷人情指的是什麼?”
“斷人情者,殺妻滅子也,以便斷絕人間瓜葛。”邱祖理著鬍子說。
褚遂良一聽傻了眼,哀求道:“邱祖啊,你就放棄這一件吧。我們夫妻恩愛一世,己難下手,這年少的兒女們都是親生骨肉,這斷人情我是斷斷做不到的。”
邱祖也不理褚遂良,獨自眯這眼念道:“欲要修仙,洗心為先。懷妻念子,意亂神散。檳都仙宮,艾山之巔。白云為鎖,紫霞為餐。”
邱祖念叨的時候,褚遂良已覺得有羽化登仙的感覺了,仿佛輕飄飄地飛到了天宮,眼見著奇花異草,怪石曲徑,人無衣食之憂,卻有歌管之樂,仙女個個美妙絕倫,舞姿婀娜……
褚遂良咬咬牙,心一橫,立刻抽出寶劍衝進屋裡,果然就見妻殺妻,見子殺子,見孫殺孫,一家親人一會兒就給全殺光了。褚遂良身上沾著血污,來見邱祖。邱祖說:“好!你塵緣已斷,今日我可以收你為徒了,咱們同入檳都宮罷。”於是,褚遂良點香設酒,拜過師傅,二人就準備遠行了。
臨離家時,邱祖要求褚遂良一把火把家宅全部燒光了。褚遂良一一照做。邱祖略施法術,就將褚遂良變成了個棗核大小的小人,收進了袍袖裡。於是二人就騰雲駕霧,一會兒不見了蹤影。
再說褚遂良在袍袖中,跟隨邱祖一路餐風宿露,數日便從江南飛到了江北。這一天來到了萊陽,邱祖到丹陽殿拜謁他的朋友馬丹陽,褚遂良在門口忽聽街上有人喊:“才出籠的肉包子嘍!”緊接著飄來一股香氣,褚遂良饞得嗓子發癢。邱祖從丹陽殿出來,袖起來褚遂良就走,走到半空,邱組問道:“徒兒,為師忽然覺你身重難攜,可是你又生塵念了嗎?”
褚遂良說:“不瞞師傅說,連日來你我風餐露宿,饑寒得很,方才我聽見萊陽城北門裡的包子才出鍋,你帶我下去吃上一頓吧。”邱祖一聽,差點氣炸了肺,說道:“你這個肉體凡胎,至今還沒斷了這根食嗓子,為師提攜不了你啦!你就留在這裡吧。”說完,一甩袖子,褚遂良忽忽悠悠就落下雲頭。
褚遂良先落在瞭望石廟北的青石山上。這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語,想回江南,可是已經出來了幾千里,況且家破人亡,已經歸去無著了。褚遂良轉念一想,邱祖道行高深,他也許是讓我在此修煉呢?於是他便在青石山上叮叮噹噹建起廟來。
這天早晨,一個農民早早地起來拾糞,聽見山上有動靜,來到山上一看,原來是有人在建屋子。褚遂良剛剛打了一個地基,正準備念動法術,弄些磚瓦石頭,輕易地被人撞破了,散了仙氣,於是只好放棄了,於是就來到了山勢高峻的望石山。
望石山後村莊裡,人們聽到了山頂上傳來的錘子鑿子的叮噹聲,但是山上一連三天霧氣瀰漫,都以為是山上面有人在採石,便都未在意。只是奇怪的是:周圍農戶家的牲口夜晚都在家裡,可是第二天,牲口個個都是大汗淋漓,累得呼呼直喘。卻不知這是褚遂良夜裡借去幫他運送磚瓦石頭了。
等到第四天的時候,滿天的雲霧突然消散了。人們驚奇地發現,在突兀的望石山上建起了一座新廟:碧瓦紅檐,雕樑畫棟,新廟緊挨在石崖邊,險峻異常,數百登台階從崖邊垂下來。
從此,褚遂良就一直在廟這裡修道,繪製壁畫,交往僧道。他死後,人們就稱他為望石老爺,在廟中為他塑了神像,又在崖頂立了四座碑,沿石階修了三重牌坊,在望石廟對面山坡上搭了座戲樓,年年四月十八廟會時邀請幾台戲給望石老爺看。據說後來四座牌中有一座最大的碑回了蘇洲,碑文把他的事透露了,江南的人才知道他的下落,從此江南慕名前來瞻仰的人不絕。
那么當初,褚遂良真的把自己一家老小都殺了嗎?其實沒有的,據說後來他的家人回去一看,家裡的凳子椅子,全被他砍壞了。原來是邱祖使用的障眼法術,來考驗褚遂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