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莊村隸屬鋼城區里辛街道,位於萊城東南15公里處,地處顏莊、里辛、辛莊三鎮交界處。東鄰西田莊村,北鄰小官莊村,南鄰疃里村,西距潘西煤礦1公里。全村共有465戶、1317口人,均系漢族。土地面積1133畝,其中林果300畝,除200畝山嶺薄地外,全村有水澆地6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萊蕪潘家莊村
- 地理位置:萊城東南15公里處
- 面積:1133畝
- 人口:1317口人
概述,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概述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 潘家莊,明朝時屬於萊蕪東鄉,里辛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設立區鄉(鎮),屬於萊蕪四區潘家鄉(潘家溝、清泉官莊、疃里、東泉、蓮花池);1939年4月,中共萊蕪縣委指示,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萊蕪四區由17個鄉鎮合併為9個鄉,改屬黃花鄉(轄南下冶、北下冶、黃花店、蓮花池、澇坡、小官莊、潘家溝、郭家台等村);1940年,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吞食分割,本村屬於萊東縣黃花小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原建制,屬於萊蕪縣顏莊區;1950年5月,區名由按地名稱呼改為數字稱呼,屬於萊蕪縣第七區田莊鄉(轄北田莊、西田莊、東田莊、潘家莊、小官莊、雙口峪等村);1956年11月,原顏莊區由15個鄉合併為8個鄉,改屬王莊鄉(轄鄭王莊、大小廟、黃家窪、雙口峪、小官莊、潘家溝、東田莊、西田莊,北田莊等村);1958年10月,本村屬於鄭王莊人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顏莊兩個人民公社合併為顏莊人民公社,屬於萊蕪縣顏莊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公社下設的管區,屬於萊蕪縣顏莊人民公社鄭王莊管區;1984年,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潘家莊屬於顏莊辦事處鄭王莊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後,屬於里辛鄉;1992年11月,萊蕪晉升地級市,屬於鋼城區里辛鄉;1996年1月,里辛鄉改鎮,屬里辛鎮管轄,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潘家莊村從早年間就是屬於人多地少的窮莊子,解放前村中只有王氏幾戶比較富有,土地較多。絕大部分人家只有極少的土地,有些戶基本無土地,生活無保障。大部分人家的妻子、年齡小的兒女在外乞討,男人就幹個人開的小煤窯。有句順口溜說得很形象:“潘家溝里淌黑水,男人長著五條腿(手腳著地爬著拉煤)”。如果趕上天災人禍,更是民不聊生。闖關外的,在外地扛活當長工的,打短工的,推腳的(用獨木輪車搞運輸)占大多數。解放後農民分得了土地,生活逐步改善。但是仍然沒有使大多數農民富裕起來,特別是1960、1961、1962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造成了糧荒,潘家莊村街上的淘菜水橫溢,在附近村是較出名的。此時的潘家莊村出現了兩多:“淘菜水多”、“光棍漢多”。農民吃飯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潘家莊村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於重視了水利建設和大辦鄉村企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村里新打大口井3眼,小口深井6眼,架渡槽1500米,使本村70%的土地成為水澆田,糧食產量成倍翻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由於村辦企業迅速興起,農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家家戶戶住上了新瓦房,有的農戶還蓋了前後出廈、二層小樓,既寬敞又明亮,房屋式樣不斷更新,標準不斷提高。彩電、冰櫃、高檔家具已經進入普通家庭,70多戶村民安裝了電話,機車、手機成為多少青年的時尚。現有大小拖拉機20幾部,三輪車10幾輛,麵包車、桑塔那等高檔車也走進農戶,搞汽車長途運輸的有9家,擁有載重汽車16輛。
農民家庭富裕起來,集體的腰板也硬了。特別是自開辦煤礦以來,集體收入大增,新建了村辦公室,重修了學校、幼稚園、衛生室。於1990年,新修直接萊韓路的潘前公路、通村辦公室的柏油路1000米,村內修水泥路1500米,建潘田河橋1座。“水泥路、柏油路、土路”三結合,構成了潘家莊村的交通網路。
由於水利得到了根本解決,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也就比較容易。村東、村前600畝為基本糧田,西北嶺、南嶺及東南嶺規劃為果園,占地300餘畝,村西南公路旁規劃為養殖基地,占地100畝左右,成為潘家莊的小開發區。
1982年經有關部門批准,該村投資60萬元,建起了潘北煤礦。於1984年正式投產,年產原煤24000噸,每年上交稅金20萬,創利40萬元,安排勞動力150餘人。因國家政策的改變,2000年6月,潘北煤礦停業。
村民襲建強,30多歲,國中文化,10年來,他從個體屠宰戶發展到現在,具有相當規模的奶牛飼養專業戶。有10多名工人,餵養50多頭奶牛,日產牛奶1000多斤,主要銷往萊鋼等地,在附近有相當的名氣。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先後建起了耐火材料廠、白石粉廠、木器廠、麵粉廠、車輛修理廠、洗浴中心等,商店、飲食、服務也有多家。今天的潘家莊,人人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潘家莊人認為,過去這裡窮,一是窮在自然條件差,二是自己沒文化。因此,現在手中有一點錢,首先想到的是辦學校,改善辦學條件。1986年以來,村里先後撥款30多萬元,重修了學校校舍,硬化了路面,並按照新頒標準,為學校添置了桌椅條凳和教學儀器,購置了部分體育器材、圖書及生活用品,給教師、學生創造了極舒適的教學環境。並拿出部分資金,獎勵貢獻大的教師等等。自1988年以來,學校一直列入里辛鎮一類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1997年創建為鋼城區規範化學校,多次被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潘家莊的教育重視了從娃娃抓起,村投資新建幼稚園一處,購置了大量兒童玩具,對幼兒教師的工資進行了補助,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多次被評為里辛鎮示範幼稚園。
成人教育也辦得紅紅火火,現有成人文化培訓教室3間,桌凳38套,圖書1000多冊,成人教育教師多名。每年都舉辦以種植、養殖、機械、林果等知識為內容的學習班,定期定時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受到省市區領導的一致好評。
1991年以來,該村學習借鑑東石村實行村級規範化管理的經驗,結合本村實際,全面系統開展依法治村工作,走出了一條“法制引路、章程規範、黨員帶頭、依法管理”的治村路子,先後四次被市區鄉評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人文自然
據村東廟碑記載,明朝初期建村,原名安官莊,明朝崇禎年間,重修古廟時一潘姓地方監工,以為村名不妥,改名潘家溝。當時村內只有巨、魏等4個姓氏,幾十口人。後來又有好多姓氏在此安家,人口迅速增加,發展到28姓,成為名副其實的雜姓莊子。因重名,1982年,經萊蕪縣人民政府批准,改名“潘家莊”。
潘家莊村村東有一條小河,一直流人村南的潘田河,往南匯人汶河。村周圍為小平原,村南有一座小山嶺叫柏樹嶺,村東南有一座小廟,文革中被拆除了。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武玉富 王敬光 襲著明 襲建恂
巨克勤 王茂昌 蘇登營 張豐年
二、歷任村支書
1946年-1952年 吳昌典
1952年-1953年 武玉珠
1954年-1956年 王聖和
1956年-1967年 巨英芹
1967年-1974年 王聖和
1974年-2000年底 吳昌廉
2001年----- 2002 王國華
2002年-------2004 吳兆賢
2004年--- 王慶柏
三、歷任村主任
1946年-1953年 王聖和
1963年-1955年 石成憲
1956年-1967年 王聖和
1969年-1973年 吳昌廉
1974年-1976年 程安林
1977年-1984年 襲著修
1984年-1986年2月 武茂同
1986年-1999年 武著修
1999年-2002年3月 王茂茜
2002年3月- 2002 王國華
2002年-------2004 空缺
2004年--- 王慶柏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陳茂桐 曾任南京軍區高炮師政委,已離休
襲著賢 曾任上海空四軍後勤處處長(副師級),已離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專業技術人員
何新文 萊蕪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吳兆申 中學高級教師
特產展台
潘家莊村南是一片青石山,自古就有燒石灰的傳統,石灰的質量在萊蕪以東很有名。隨著時代的發展,石灰廠規模也越辦越大,燒石灰的方式方法在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現在建成了上裝石頭和煤、下邊就出石灰的中型石灰窯。年產石灰數千噸,供不應求,支援了周邊工礦企業的建設,同時本村也賺了錢,發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