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是萊比錫的標誌之一。它是博覽會城15,000 個文物古蹟中的一個,排位在科隆(12,000個) 和德勒斯登 (10,000 個)之前,成為德國的文物古蹟之都。當時的紀念碑修築工程歷經了15年之久,1913年10月18日才正式落成。這個德國最重要建築紀念碑的內部和外部已經在1968年被翻修一新。教堂內每星期一舉行的祈禱會後來發展成民主運動,這是為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塌邁出的第一大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 地理位置:萊比錫
  • 國家:德國
  • 建成時間:1913年10月18日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紀念意義,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歷史沿革,相關信息,

紀念意義

位於萊比錫的各民族會戰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它紀念了1813年10月16到19日在萊比錫城門口爆發的民族大會戰而建造的。它是萊比錫的標誌之一,是古戰場上一個明顯的地標,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紀念碑。
紀念萊比錫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百年郵資片紀念萊比錫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百年郵資片

歷史背景

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又稱萊比錫各民族大會戰。戰爭的一方是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瑞典組成的聯軍約30萬人,另一方是拿破崙一世統帥的法軍及萊茵聯邦的軍隊約20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戰鬥中反法聯盟方面喪失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會戰的直接結果是拿破崙一世在德意志的統治最終崩潰,萊茵聯邦解體。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建築特色

紀念碑高91米,有500級台階。碑體正面是高達十米的英雄浮雕,頂端是四個持劍而立的巨型戰士,德意志的民族主義甚至是納粹主義都可以從這裡找到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特意在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誓師大會,此處也變成納粹主義最龐大的精神道場。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歷史沿革

紀念碑在1898年10月18日奠基。當時的紀念碑修築工程歷經了15年之久,1913年10月18日才正式落成。長年累月的風雨洗禮已經使整個花崗岩碑體呈黑褐色。

相關信息

該紀念碑由柏林建築師布魯諾·施密茨設計完成。其業主是克萊門斯·提摩(1861-1945),是德意志愛國者同盟的主席和萊比錫阿波羅共濟會會員,他通過特別設定的彩票和募捐來籌款建造紀念碑。
儘管拿破崙的征俄之戰遭到了慘敗,但他卻無意善罷甘休,一回到巴黎,便立即著手組建一支“新大軍團”,以迎擊敵人的反攻。他預料這一反攻很快就會到來。現在關鍵在於搶在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俄軍得以在普魯士邊境集中之前迅速採取行動。拿破崙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徹底破產了,如果再讓時間溜走,那么那些勉強湊集起來的衛星國諸如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和巴伐利亞都會脫離運行軌道而去。
畢竟,事情還不像表面所看起來的那樣嚴重。征俄之戰中傷亡的半數並非法國人,主要損失是那些被強迫征入大軍團的巴伐利亞人、符騰堡人、薩克森人、普魯士人、波蘭人和義大利人。如今這些僕從國又被號召在人員和馬匹上作出新的奉獻。為了補充法軍骨幹,拿破崙提前徵召1814年度和1815年度新兵入伍,此舉給拿破崙增添了三十萬新的生力軍。他先前曾組建一支“國民自衛軍”(本土軍)作為軍隊的後備力量。這支部隊各部編成也有別於正規軍的團隊,而且根據憲法只應在法國國內服役。但現在他們卻被大批地轉為正規部隊。
由於下級軍官極為缺乏,二百名軍校在校學員被提前派到軍中任職,一百名服役十年以上的士官被提升為少尉。但在征俄戰役中損失最嚴重的兵種還是騎兵。2月26日拿破崙命令陸軍大臣為進行1813年戰役而重建整個騎兵,其編成如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